中国通缩、通胀可能随时转换(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图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0月23日讯】好友问:"还有个问题请教,现在政府债务195万亿,地方城投债97万亿,每年债务利息6.8万亿,去年财政总收入21万亿,虽然现在是通缩,但是明年会爆发恶性通胀,物价飞涨,是这样吗?"
我的回答:
"眼下有点难,大家都躺平了;但一旦爆发,那就不可收拾"!
这句话简简单单,但足足需要一篇文章来解释一下。
一、当下中国经济:低迷与积压的双重现实
当下中国经济,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价格并未大幅上扬,甚至出现下行,但债务与杠杆却在累积。这两者之间张力明显,让人感觉睡不着觉,担心物价哪天突然高涨。
事实上,如果我们只看"通缩"场景——那是现实;但如果我们放眼"通胀"可能被触发的机制——那就必须警惕。
本文尝试用数据梳理"为何通缩"、再看"为何/如何通胀可能爆发"、最后讨论"情绪与预期阀门"的作用。
二、当前的通缩压力与需求疲弱
1.物价与通缩迹象
最近数据表明,2025年9月国家统计局披露的CPI同比为-0.3%,PPI同比为-2.3%,显示生产端与消费端均承受下行压力。
此外,经济增长也在放缓:2025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为4.8%,为近一年来最慢。
这些都说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肯定不是典型的"高通胀",而是"低增长+价格无动力"的通缩状态。
2.货币、信贷与需求缺口
宽货币方面,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2025年呈现约8.4%的水平(2025 9月数据),虽有加速趋势(6月为8.3%),但相比"高通胀前提下货币急剧扩张"仍属温和。
信贷增长也疲弱:9月银行新增贷款1.2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及预期都偏低。同时,总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虽有,2025中期为8.9%,但名义GDP增速更低,说明"钱虽有进,但多用于偿债或置换"。
从需求端来看,居民消费、房市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均面临下行,消费意愿减弱、地产回暖艰难。
因此,"通缩"或"低通胀"状态,仍是当下严峻的现实。资金、信贷、需求三角均未出现典型通胀启动式样。
三、累积风险:债务、财政与杠杆的隐患
1.债务规模与结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24年中国政府总债务(一般政府)占GDP约88.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隐性债务方面:IMF估计地方政府平台债务约60万亿元人民币,约占2023年GDP的47.6%。另一研究指出,"扩展政府负债"可能达到GDP的130%以上。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方案正在推进:截至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约14.3万亿元人民币。这是财政部公开置换规模,并非全部隐性债务存量(约60万亿)。
这些数据说明,债务或许不象"195万亿"所说的那样严重,但债务体量仍处于高位、结构复杂、地方负担沉重。
2.财政收入与利息负担
财政方面,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21.97万亿元人民币。
利息支出方面,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利息支付/财政收入"比率在2021年为约3.44%。虽然这一比例不高于历史极端国家水平,但增长速度快(2013-2024年利息支出增速达约321%)
地方财政"土地财政"与政府性基金收入持续下滑,使地方政府偿债与再投资空间收缩。
总体而言,财政收入扩张放缓、债务服务成本上升、再投资能力弱化。
四、机制视角:通胀如何"可能"出发
在通缩背景下,通胀压力并未被动消失,而可能通过以下机制螺旋式上升:
1.货币/信贷扩张通道
如果政策由"稳增长"转向"大水漫灌"——尤其是通过"地方债务货币化"或"政府信用扩张"——那么货币(M2)增速一定会首先表现出来。如果货币(M2)快速上升、同时融资用途不再单纯为偿债而是用于消费与地产回暖,就可能触发CPI上行。
例如,2025年6月M2增速8.3%为15个月高点。按货币数量理论(QTM),若要求名义GDP增速为7%,真实增速5%,预期通胀2%,则货币供给增速需约10%。当前8–9%的增速虽未到10%,但已具备"上升通道"的起点。
2.成本/输入型通胀通道
另外,如果人民币贬值、进口商品(粮食、能源、化工原料)价格上涨、全球供应链受扰等,那么输入型成本上升可能推动国内PPI、CPI向上。地缘政治、关税战、能源转型加速,皆为潜在触发点。2025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贬值2.6%,为三年最大月跌幅。
输入型通胀值得警惕。虽然当前PPI为-2.3%,仍是下行阶段,但"转变"机制是存在的。
3.资产—服务通胀通道
通胀不一定先从商品出发。若地产、资产价格、工资、服务价格上扬,可能先通过"资产—服务"侧传导至广义物价。若政策转向刺激股市或"托底地产",放松按揭、刺激消费,则资产价格上涨会形成财富效应,居民支出可能激增,从而带动通胀。
五、情绪与预期阀门:为何"爆发"比"慢涨"更危险
通胀不完全是单纯数据现象,也是预期的反映。若公众预期"明年会物价飞涨",则情绪机制可能自我强化:
加速消费:预期物价上涨,居民提前消费/囤货,拉升需求。
工资—价格循环:企业预期成本上升,则提前调高工资,推动服务价格上扬。
资产—货币替代:若对纸币信心弱化,公众倾向资产化、加速货币流通,抬高通胀。
政策预期转向:若市场预期政府将不惜印钞救市,则通胀预期上升,形成自我实现。
换句话说,真正的"阀门"其实是信任/预期破裂。因此,即便当前数据尚未出现高通胀,多数人"躺平",但一旦预期结构(如政府债务偿付能力、币值稳定预期)发生逆转,则通胀可能跳跃式爆发。
六、当前边界与"暂缓"因素
尽管风险潜在,但总体判断,目前"恶性通胀"爆发仍不是必然:
M2增速虽有回升,但仍未达10%以上的货币扩张水平;
信贷需求弱、实体投资与消费尚未强劲回升,抑制通胀启动;
政府口径多次强调"债务可控""财政空间仍在"
地方政府虽负债高,但仍在"置换+延长"路径,而非全面印钞或无节制扩张。
因此,当前状态更像"压抑的通胀潜力",而非"已爆发的通胀"。但如果哪天爆发,则可能形成失控式反弹!
七、写在最后:逻辑链与监测清单
本文对中国特价演变的逻辑链回顾:
债务/财政高负担?制约增长与财政空间?货币/信贷若刺激过快或受外部冲击?预期改变?通胀可能由低位翻转
换言之,从"通缩"转向"通胀"路径,是由结构性累积风险+政策或外部触发+预期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荐监测指标清单
广义货币M2增速(目前约8%–9%,若突破10%,警戒)
社会融资规模增速vs名义GDP增速(如果出现"钱比经济快")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官方债务置换步伐(监测是否由"延长"转为"新扩")
物价指数:CPI、PPI、核心CPI、服务价格、工资增长
外部冲击:汇率贬值、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关税/贸易摩擦升级
信用态度与预期调查:居民预期通胀、购房意愿、信贷需求恢复情况
结尾的话:
今天,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是一个"躺平"社会:信贷不主动、消费不强劲、物价无上行。但藏在这低迷背后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金融与财政结构上的高杠杆。若政策错位、触发机制启动或预期改变,那么通缩的表面的确可能迅速裂开,通胀的波浪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所以,写这篇文章不是要"吓人",而是要回应朋友们的担忧并提醒:通缩与你通胀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应同时理解、同时警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新世纪/云上迦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