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赤壁赋〉历来评价极高,是苏轼知名的代表作。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夜游黄州,写下散文〈前赤壁赋〉。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善书法、绘画,诗文词赋斐然,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一门三学士”美誉。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于黄州作散文〈前赤壁赋〉,隔年写成行楷书作品。

元丰六年,苏轼提笔为好友傅尧俞写〈前赤壁赋〉行楷书作品。(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国立故宫博物院)
苏轼夜游黄州赤壁 写下〈前赤壁赋〉
北宋大文豪苏轼为人宽厚、绝顶聪明、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人之一。艺术方面,书法为“宋四家”之首,绘画开“文人画”先河。政治上有改革弊政的远大抱负,也因此得罪朝中权贵,新、旧两党都对他不满。官场生涯四十余年,几经沉浮,多灾多难。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这是他生命中的一大转捩点,但仕途受阻,却在文学方面拥有更大的挥洒空间和成就。
苏轼生性达观,粗食布衣,不改其乐,处逆境仍不减其生活乐趣。贬谪黄州期间,创作出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七百余篇文学作品。
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夜游,泛舟于黄州赤壁(赤鼻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赤壁市)。遥想八百多年前,东汉末三国时期孙权大破曹操军队的赤壁之战,心有所感,写〈赤壁赋〉以抒怀,又名〈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描绘夜游赤壁的见闻和感想
〈前赤壁赋〉藉景抒情,描绘夜游赤壁的见闻、感想。并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彰显出不同的生命视角与人生观。
〈前赤壁赋〉从月夜泛舟写起。全赋的布局、结构完整,理意透辟。在清风、明月、水波环绕中与友人对饮,吹洞箫之客倚歌而和。客者怀古伤今,由眼前景物联想历史事件,当年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之成败兴衰,升起人生苦短、渺如一粟的感怀与困惑。
苏轼则以眼前同样的水、月为喻,阐明“常”与“变”的相对性,不惧人之“有限”。转念观之,跳脱悲伤、矛盾,获得超越和升华,蕴含生命哲理。
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五日,苏轼再度夜游赤壁,写下姊妹篇〈后赤壁赋〉。两篇皆为文字优美,哲理深刻的作品,令后世传诵不已。
当时,苏轼受诬,背负以诗文讥讽朝政的罪名,大难不死,余悸犹存。元丰六年(1083年),提笔为好友傅尧俞写〈前赤壁赋〉行楷书作品,一再叮嘱他小心收藏,深怕再招祸端,且说〈后赤壁赋〉书法留待来日再写。
〈前赤壁赋〉书文双璧 是苏轼知名代表作
苏轼书法独具个人风格。虽习自晋唐,初学兰亭,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等,但又自出新意,远离晋唐笔法。注重个人情感和精神意境的表现,开创“尚意”书风。其行书潇洒豪放,竖、撇、捺等笔画极为舒展,如行云流水般快意自然。且字型较肥扁,宽多纵少,无怪乎黄庭坚笑称其字如“石压蛤蟆”。
〈前赤壁赋〉书文双璧,是苏轼知名的代表作。笔墨丰润,结体稳密矮扁;清秀圆劲,韵味沉厚。全篇平和圆融,非常契合内容所表达的旷达思想和人生观。
流传过程中,前段略有缺损。起首36字相传是明代文征明补字,但据说实为文征明的儿子文彭所补。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并以全名〈宋苏轼书前赤壁赋卷〉指定为中华民国国宝。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