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的「新聞鐵律」

發表:2004-12-23 15: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紐約時報》創刊於1851年,即清宣宗咸豐九年,也即洪秀金打出「太平天國」旗號的那一年,至今歷時一個半世紀,是全美1500多家日、晚報中最具影響力的大報,也是世界報壇令人矚目的「報紙中的報紙」。日銷100餘萬份,全美首屈一指。《紐約時報》是家庭經營的報紙,但從第一代發行人起,就制訂了獨特的新聞守則,即「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意為「所登新聞皆宜刊登」。這句話,每天印在第一版報頭的左角,成了《紐約時報》辦報的-道宣言,也成了新聞報導的一條鐵律。它是招引數以萬計讀者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是百餘年來報紙對讀者的一種矢志不渝的承諾。

哪些是宜登新聞

1)真實新聞(true news),或普通新聞(generic news)

這類新聞,注重事實的客觀性,不加渲染。而為求得客觀性,記者常常不辭艱辛,不惜代價,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第一線。像老牌記者席漢 (Nil Sheehan),就是其中一位。他哈佛大學畢業,會一口流利的法語。為了報導美國在越戰中的真情實相,他在1965-66年間,長期隻身深入到前法屬殖民地--西貢的熱帶叢林,不怕毒蚊叮、毒蛇咬,不怕沒水喝、沒飯吃,出生入死,進行實地採訪,接觸各類人物,及時真實客觀地作了一系列極有影響的報導,還發表了精闢深入的分析觀察專文。時年29歲,被人譽為越戰問題專家。

其次,這類報導也注重報導的公正性,無畏無懼,不偏不倚。為了求得公正性,紐約時報第一代發行人就制訂了獨立的新聞政策,To give the news impartially, without fear or favor,regardless of any party,sect or interest involved,即所發的新聞必須無私無利,無偏無袒,不受任何團體、派別或利益所驅使。

1961年4月,《紐約時報》曾發表一則「豬灣事件」 (Bay of Pigs)即美國進攻古巴的報導。時任總統肯尼迪預先獲悉此消息,親自打電話給時報負責人,過問此事,報社慎重地考慮了國家安全的問題,從預定放在頭版頭條的位置,改放到不大明顯處,並用了較小的標題,以示妥協。

1971年,《紐約時報》獲取越戰機密文件,45冊8000頁250萬字的材料,30餘名採編人員費時70多天,篩選出30萬字,予以連載,引發了一場與當局的官司。時報名聲大振,還獲得了最高新聞獎。

即便廣告刊登,《紐約時報》也堅持把好檢查關。某一惡勢力欲以15萬美元獨家買斷一個廣告版面,時報並不為其所動。

2)價值附加新聞(Value-added news),或新聞系列、新聞組合、新聞鏈接、新聞分析

新聞系列,指同一事件的-連串公正與持平的連貫報導;新聞組合,是指同一類型或相關新聞事實的同一平面的報導;新聞鏈接,是對新聞事實背景的深層次的挖掘與交代;新聞分析,著眼於新聞事實的趨向、影響、結果的剖解,要求多用照片穿插其間。應該說,價值附加新聞的畫面是立體的,它的功能顯示了報紙傳媒的影響力與滲透力。

如何獲取宜登新聞

1)嚴格選人

進入《紐約時報》,是美國新聞從業人員的嚮往。

時報的採編人員,內部訓練出道與外部選拔進門,大致各佔一半。

大學畢業,先做跑腿工作,即Leg work,到突發現場去採訪,然後打電話給報社內值班的「改寫員」即Rewriteman。一年後,優秀者可選為 「實習記者」,即Reporter Trainee,未入選者則繼續跑腿。實習記者的期限原則上為一年,表現好的6個月便升任正式記者。

編輯訓練更嚴。第-階段,學習電腦操作使用,學習時報「用語規格」(Style Book),學習時報「用稿鐵律」;第二階段,到多個不同編輯臺,做實習編輯,以熟悉不同的情況。編輯大多出自記者,一般由資深而年長的記者充當。

外部入選的編輯,則一定要先通過「試編」程序。交付他一些稿件,測試他對稿件的修改能力,考察他所做的標題,以決定是否留用。

2)重金求質

(1)不惜重金採訪獨家新聞,報導時政、探險、科學、航空等等方面進展發現的新聞,如柏林圍牆的瓦解、海灣戰火的爆發、俄克拉荷馬聯都大樓恐怖爆炸等重大危機材料,均傾盡全力派遣大批人員前往採訪,還不惜代價撤除廣告以增加新聞篇幅。

(2)不惜重金聘請名報人,以提高報紙編輯的水準。名報人是報社的無形資產。時報聘請名報人卡爾.範安達(Carl Vananda)為總編輯,薪金極為可觀。

(3)不惜重金購買新設備,以提高報紙印刷的質量。為了上電腦網路,1996年時報投資1560萬美元,並改進印刷紙張和編排技巧,以求永遠處於領先地位。

3)公允用稿

《紐約時報》的「新聞政策」,是以備忘錄的方式記下來的,如:

a)新聞報導不得特別指出當事人的種族、宗教及經濟、文化背景,除非明顯與新聞有直接關係外。如謀殺前舊金山市市長的嫌疑犯,新聞中說他生長在天主教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多達16人。這裡的「天主教」「大家庭」,與案子相提並論,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b)新聞報導不能只用「一面之辭」。如法官判搶劫犯輕刑,並交付保釋,市長及其他官員均表示憤怒,新聞中只提到市長們的不滿而未說明法官輕判的理由,這是不公平的。

c)新聞報導不能冷箭傷人,或作不當的影射(innuendo)。如紐約市交通處長處理公車停車站風波,新聞中說他「僱用名律師」代理他接受市府調查,這裡「僱用名律師」,話中有話,有含沙射影之嫌。

d)新聞報導不能對女性有所歧視與侮蔑。如新聞中說「他的一個女兒是哈佛大學校長夫人」,事實上,他的這個女兒本身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又是一位作家,有其獨立的地位與成就,並非只是「附屬品」。

4)規範用詞

《紐約時報》的總編輯,有個稱之為 W&S Bulletin,即「優(Winners)劣(Sinners)告示」,每月數次「揚善」「抑惡」。實際上,對錯誤的指陳,總要比嘉獎者多,雖然紐約時報差錯很少,但刻意地尋錯找差;過分地挑剔,足可防止小咎蔓延。

按W&S所示,紐約時報的用語規則為:

a)簡潔、準確:新聞無廢字,且不用方言、俚語和粗陋之語,要用正規用語(proper language)。

b)倒金字塔:把最重要的情節,放在新聞最前端。

c)具體、生動:把抽象事物具體化、生活化。

d)深入淺出:專門性的事,要以常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

e)短句短段:電文式,越短越好。

5)勇於更正。

《紐約時報》,設有固定的「更正欄」,即Corrections,一般在第2頁「新聞簡要與索引」下面顯要位置,每天都有一大塊,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紐約時報》每天要處理近100萬字的材料,錯誤在所難免。但時報把改錯當作為一種很正常的作業,也顯示了公允且負責的辦報態度。

有時,事實上無差錯,但卻因有意無意地遺漏了某些重要部分,或只強調了時效性未顧及「深度透視性」(Perspective),以及均衡性,或新聞標題並無充分顯示新聞內容的實質,這對新聞當事人皆不公允,卻又無法以「更正」方式予以補正,時報設立了「編者的話」(Editors Note),訂正新聞失實以外的重大疏失。

6)重視言論

《紐約時報》,新聞與言論並稱權威,頗有影響力和信譽度。紐約時報有個社論委員會,專門負責社論和評論的寫作研究。社論委員會委員,都有自己的大辦公室,集中辦公,獨立作業。報社所有的藏書和所訂的報刊資料,任憑參考使用。社論委員會委員的地位很高。為了瞭解最新的新聞事件,社論委員一如新聞記者,盡量自己採訪,以求得第一手資料。社論委員每天接待群眾,接觸各個部門的人物,以準確瞭解時局。

《紐約時報》的先賢指出,一份偉大成功的報紙,一定會是一個偉大成功的企業;一定要在經濟上站得住腳,而更重要的,要能得到大眾的口碑與信賴。

(搜狐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