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豫湘桂會戰國民黨軍失敗的原因

發表:2005-07-02 08:2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944年豫湘桂會戰國民黨軍失敗, 日軍打通交通線, 一直被中國大陸作為蔣介石手下的國民黨軍無能及有心反--共無心或消極抗日的重要證據. 事實是怎樣的呢?

孫挺信先生<<中日長江大決戰>>中相關的段落:

"日本方面敢於在絕境中拒絕蔣介石的媾和建議,是基於蘇俄在二次大戰中與日本的一貫「友好」態度,估計蘇聯無論如何不會在1945年秋季前參戰打日本,多數人則根本否定蘇聯會對日本用兵。因此,用於防禦蘇軍的關東軍,也一再抽調兵力到長江方面作戰。

  在日本和蘇聯關係一度緊張時,關東軍確有六、七十萬兵力。但是從1944年初日軍決定進行打通大陸走廊作戰時開始,就大量向南調用該軍。在 1至3月間,關東軍一部分調往華中,使總兵力由一百六十五個步兵大隊減少到九十六個大隊,炮兵由七十三個大隊減少到五十一個大隊。兵員總數則由六十五萬人減至五十萬人。當豫中會戰打響後,再次從關東軍抽兵南下,至4月中旬,關東軍總人數僅為四十萬人。

  至1944年底,日軍打通大陸走廊作戰結束時,關東軍比1943年減少了一半,僅二、三十萬兵力。調出的主要兵團達十二個師團和一個坦克師團,以及大部分航空兵。1945年初,日軍大本營制定了《駐滿兵備大綱》,決定讓關東軍在外觀上保持強大軍備威容」,「以外貌強大的軍備威脅蘇聯。」

  根據這個「外強中乾」的決策,1945年1至3月,關東軍再次被調出八個師團(其中一個坦克師團)和第6軍司令部(調往華中)。

  3月底時,關東軍的外貌是:二個方面軍,三個軍。關東軍的實際兵力是:

  第 1方面軍:

  直轄:第122師團;

  第3軍:第112、第124、第127、第128四個師團;

  第5軍:第126師團。

  第3方面軍:

  直轄:第119師團;

  第4軍:第123、第125師團。

  被一直宣稱為百萬精銳的關東軍,在蘇軍參戰前夕,僅為那點可憐的人馬。而且,據日軍陸軍部記載,關東軍的師團基本上是1944年底至1945年初臨時征招補充的,名為師團,「實際上與精銳師團相比,戰力僅為其30%。」

  在這同期,駐於長江下游地區的派遣軍第13軍一個軍、就有第60、第61、第65、第70、第69,第118、第63、第117、第59、第110、第39、第133十二個師團,再加一個坦克師團和三個獨立混成旅團,而且這些師團幾乎全是日軍精銳。

  1944年7月底,中、美空軍第一次從成都基地出擊「滿洲國」的大連、鞍山、奉天等重要城市;8月初,又接連以B29 飛機轟炸鞍山、大連、本溪和朝鮮半島。中、美空軍已經有能力大規模反擊到關東軍腹地。

  1944年底,日軍大本營的戰略意圖是:派遣軍以主力置於東南沿海,阻擊美、英軍登陸。

  岡村寧茨不以為然,認為派遣軍既然有如此強大的兵力,就應該繼續西攻,等打敗了蔣介石,再回過頭來對付美、英登陸。具體設想是:發動芷江進攻,奪取芷江要地,再突進重慶;發動者河口進攻,進而攻取西安,再由西安北攻四川盆地。

  經過堅決力爭,大本營讓步,同意了岡村寧茨的西攻方案,並將日本國內東部、中部、西部各軍,及關東軍的部分通信部隊(計有線電六個中隊、無線電十個中隊)調入派遣軍,又將第8飛行師團的兩個獨立飛行中隊,調入第5航空軍。

  1945年初春,大本營再次為派遣軍增調各種兵力,計有:從日本國內調往的汽車部隊和兵站等若干;新建的三個師團、十二個獨立混成旅團,若干個獨立警備隊,以及從關東軍調往的部隊。

  1月29日。

  岡村寧茨在南京召開各方面軍和各軍司令官會議,正式下達老河口和芷江進攻作戰的命令。

  令華北方面軍實施老河口作戰,第6方面軍之第34軍配合進攻。令第6方面軍實施芷江作戰。令第5航空軍一部協同以上兩軍作戰。

  最後,岡村寧茨在會上狂妄叫囂,「本總司令官決心在三軍將士奮起之下,在北方確保大東亞圈內的寶庫;在東方海岸要域佈成鐵桶般的陣地,當敵登陸時予以殲滅;在西方排除萬難挺進深入重慶要域,以摧毀敵之根據地!」

注: 事實上, 據我的分析, 在武漢會戰後, 日軍受到一定的損失, 加上戰線延長及控制區增多, 其實力分散了. 對於根據國際形勢明知將會與蘇聯或美英在蘇聯西部或太平洋戰場作戰的日本來說, 這是很不利的. 於是它在奪取了從北部到沿海以至於中部大量的中國土地後, 就不打算再西進攻擊重慶政權. 因為他認為通過圍困國民黨軍在西北部貧困的山區就能迫使國民黨投降, 另外由於廣西雲南貴洲四川這幾個省的地勢是出名的複雜, 對於裝備落後的國民黨軍是最有利的, 日本要進攻就要出動更多的軍隊, 要預備更多的傷亡. 這對於一面與中國作戰一面準備與美英或蘇聯甚至於對美英蘇同時作戰的日本來說顯然是難以接受的.(它要準備與蘇聯及西方國家作戰, 工業製造能力就一定要保持, 熟練工人就不能征去當兵)陸軍主力的實力也要保存, 於是其後的進攻主要著重於消滅國民黨軍的戰區主力而不在於奪取更多的地區. 但到了太平洋戰爭失利後, 經過幾年的戰鬥與封鎖,國民黨還不投降, 加上太平洋戰爭的形勢, 使到日本決心在美英登陸前打通交通線並消滅重慶政權. 在德軍敗像還不明顯的1943年,日軍還把關東軍主力駐在東北, 以備一旦德軍攻佔莫斯科便迅速北上. 但是到了1944年初, 德軍已明顯處於守勢. 日本憑著日蘇協議及蘇德方面德軍邊戰邊退尚未大敗的局面, 認為蘇聯方面只會著重於對德軍作戰. 加上東南亞方面作戰不利,於是將幾年來一直駐守東北的關東軍主力調到中國南方與國民黨作戰. 國民黨軍根據過去幾年與日本間的戰役主要是局部性的戰役來判斷,加上以為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失利, 即使增兵也只會派到東南亞(這從蔣與美英協議,派遠征軍到緬甸幫忙可以看出),於是準備性不足. 另外, 國民黨軍的實力也僅能與日軍維持一條基本的戰線,當突然面對增加的四五十萬關東軍時, 其陣地就難免被突破了.由於關東軍實力極強,機動性很強, 而一些國民黨部隊按照慣性的思維作戰(包括了三次長沙作戰大捷的薛岳)致使國民黨軍失利.但是國民黨軍保住了實力,使到日軍統帥的在美英登陸前消滅國軍主力及重慶政權的企圖破滅了.日本雖勝,但是關東軍主力調到了南方,而且分散了. 如前面所說的, 日本由於與蘇聯簽了和議沒有攻打蘇聯, 所以它認為由於美蘇間的矛盾,蘇聯不會主動進攻日本. 事先沒有做好軍事部署. 另外大量的軍隊用在了東南亞和中國南方的戰事. 它沒有足夠的兵源補充. 最後, 日本軍部在蘇聯進攻後知道自身軍隊人數不夠,蘇聯又有突擊力強的坦克集群,於是他們的計畫是以部分軍隊抵抗,減低蘇軍進攻的速度,收縮主力於東北各大城市,借城市的磚土建築來對抗坦克集群,拖延時間並等緩增援.當日本的部分軍隊退入城市後不久, 天皇就宣布投降了. 8月14日日本投降, 8月16日蘇軍進入佳木斯,再過了兩天進入哈爾濱,然後是長春,8月22日進入旅順。蘇軍並沒有打最硬的城市戰就取得了勝利. 相比起打柏林蘇軍死亡三十萬人, 打東北蘇軍只死了6萬人(一說是三萬人)。而蘇聯就以此輕微代價換取了外蒙獨立,大連旅順兩地駐軍,以及進入北朝鮮的巨大戰略勝利。中國則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詳細的戰役介紹請看孫先生的<<中日長江大決戰>>第七第八章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