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透松
1934年生,貴州省文獻研究理事和思州學研究會會長。主編《岑鞏縣誌》等5部志書。「思州通」和「陳圓圓研究家」。
一代佳人陳圓圓死後,世傳雲南、上海、蘇州都有其墓塚,但惟雲南昆明找到其衣冠塚外,其餘均缺乏真憑實據。而今,位於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曾經隱藏了300餘年的明末名姬陳圓圓的墓葬經專家學者近些年大量調查,神秘面紗已基本揭開。本報特約記者今年5月和9月兩赴馬家寨,首次對外披露發現一代佳人墓地的歷史真相。
擔心株連九族,吳三桂後人隱居貴州數百年,至今仍然諱談「陳老太婆」陳圓圓。
《岑鞏縣誌.文物名勝篇》第834~835頁載:「陳圓圓墓(考)。明末清初名妓陳圓圓葬于思州城東北38公里,今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上,鰲山寺南端。」另外還有:「……據考,陳圓圓墓碑上沒有直書其名,系對外保密而隱諱……馬家寨名為馬家,實際居住者全部姓吳,歷來自稱吳三桂後代,如今吳氏已有後裔1000多口。為保護陳圓圓墓,雍正年間立碑之後未進行重修。……據吳氏相傳,陳圓圓晚年住天安寺(又名平西庵)……留有皇傘、御字簿、大刀、金銀等物。同時,馬家寨還有《七顆針的壽鞋》、《吳啟華藏身達木洞》、《襄子家屋場》和《馬寶護送陳圓圓》等傳說故事。」
既然墓碑上沒有「直書其名,系對外保密而隱諱」。那麼,陳圓圓的墓地當初是怎麼發現的呢?又怎麼論證出來的呢?
在貴州省岑鞏縣馬家寨,有一個地方叫襄子家屋場,歷史資料記載,該地名的來歷是以吳三桂父親吳襄的名字取得。除此之外,外人並不知道陳圓圓的墓地也隱藏在當地。
近日記者採訪了發現陳圓圓墓的當地古文獻學專家、思州(岑鞏古稱)學學者黃透松。他介紹,1983年,貴州省文化局轉發國家文物局關於編寫《中國歷代名人名勝錄》的通知,要求蒐集名人軼聞逸事,文件中點到與思州有牽連的吳三桂、張三豐、田佑恭和李白等人。當時任宣傳部副部長的黃透松第一次正式去馬家寨調查,希望找到傳說中陳圓圓的墓地。
遺憾的是,當地眾多的吳三桂後人一致反對公開這段歷史,幾經周折,也不願意透露他們稱之為「陳老太婆」的陳圓圓埋葬在哪裡。
其後人的理由是,「老祖宗吳三桂兵敗後,想留下吳家之根。後世子孫為免遭誅滅九族,逃難隱藏,才世代隱居此處。族人不願『出賣祖宗』。」
陳圓圓墓暗藏鄉間,神秘對聯透露王妃身份。陳圓圓後人創「聶」字。
黃透松等調查者在尋訪的過程中,在馬家寨一名吳三桂後人的一處墓碑上,無意中發現了一副奇怪的對聯:「阭姓于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其中「阭」字不知到底是「阮」還是「院」字,怎麼讀都不通,不知道隱含著什麼意思。
也許是黃透松等人的誠懇打動了吳家後人,經過反覆做工作,吳三桂的一個直系後人吳永松老人才解除了思想顧慮,告訴他們:「阭」字是「隱」字的簡化,是吳家文人自己造的,字典上沒這個字。表示後世隱藏此處。
終於,在打消了顧慮的吳家後人幫助下,調查者得以在寨右邊的山凸上找到了根本不起眼的「陳老太婆」陳圓圓的墳墓。
那是清雍正六年(1728年)立的一塊很不顯眼的小小石碑,碑腳已被泥土掩埋,上面有一塊沒有山字形的碑帽,左邊有一塊石夾柱,右邊的那塊石柱已經不知去向,只好用石頭壘砌撐起。
碑上陰鏤「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塗氏。孝孫男:仕龍、仕傑。楊氏。曾孫:大經、大純……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整塊碑文都是繁體字,只有一個簡化的「聶」字。
吳永松老人解釋說:「故先妣」沒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一位王妃。「妣」代表女性。「吳門」二字暗指老太婆是蘇州人,蘇州古稱吳門,對外也可解釋為吳家。「聶」用的是雍正年間還沒有的簡化字,是吳家為隱蔽造的。陳圓圓本姓邢,後跟養母姓陳。邢有右耳,陳有左耳,「雙耳」代表邢和陳,一字雙意。「雙」字的繁體上邊兩個「佳」字,佳佳為好,花好月圓,暗喻「圓圓」。「位席」顯示她地位的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十一個字連起來正好就是「明蘇州氏陳圓圓王妃之墓」。
眾多證據證實陳圓圓墓。為紀念護送陳圓圓的大將馬寶,將居住地取名馬家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