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記(二)

作者:辛純 發表:2006-12-22 23: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人民公社」解體後,一些善於種植與經營、勞動力強的農民家庭開始有一些收入,零星的出現了年收入「萬元戶」。但隨著農產品價格長期低廉和農業生產物資價格上漲,農民虧損越來越嚴重。圖為一養雞專業戶在收雞蛋。(Getty Images)

第1章 過河圖 第1節 摸著石頭過河

1979年,正值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過世、鄧小平推翻毛澤東扶植的領導人華國鋒穩坐第一把交椅之後。此時中國的政府財政十分緊張,人民生活困苦,整個社會物資極度匱乏,相當一部分人口處於不同程度的飢餓狀態。

我家裡的情況很代表那時的城市普通居民。在四川的一個小城裡,我父母都是社會主義的領導階級—工人,但是一家人分配到的糧票不夠填飽肚子。六十年代後半期到七十年代,母親想盡辦法讓我們吃飽。我自小不挑食,媽媽只給白薯,也可以過一餐。媽媽覺得虧待孩子,過意不去,現在提到這些事時,還帶著感激的心情誇獎我「什麼都能吃」。那時,我們家經常吃的食物是棒子面粥加醬油。

不僅糧食,燃料也是我們家的難題。七十年代,我上小學時就學會在媽媽上班的工廠的垃圾堆上拾煤核、到城郊叉樹葉,用來煮飯。煤炭不僅貴,而且沒有關係也買不倒。我幫媽媽做飯時,因為這些不花錢的燃料不好使,小灶裡的火常常熄滅。現在我都能清晰的回憶起不能盡快點燃灶火時的緊張:眼睛被煙熏得睜不開,害怕煮不熟飯。

農村的情況更糟糕。祖母家是赤貧,我爸經常要剋扣下自己的口糧給祖母以及伯伯家。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家在江蘇農村,1982年我們大學二年級時,放寒假從北京回到家裡過新年,在一家人團聚的喜慶日子也吃不到肉。當我們都從家鄉返校時,我帶來的媽媽自製的四川香腸,成為他的豐盛年飯。

中國人都知道官方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標準化的形容是「金光大道」。但鄧小平執政時,這條道已經走到盡頭了:中國人用「背水一戰」形容窮途末路,可是顯然此時甚至連「背水一戰」的時機都沒有了,形勢是必須棄岸渡河。政權因經濟擱淺而到了生死存亡的邊沿。

不僅中國,此時國際上的共產主義國家普遍陷入經濟困境,民不聊生。而同時在中國被妖魔化而臭名昭著的「資本主義」國家看起來已似乎實現了馬克思所描繪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遠景,實行社會保障制度,令人聯想到一定程度上的按需分配。歷史進展到這個時刻,世界呈現出非常鮮明的兩極:貧困潦倒但氣勢洶洶的共產主義與熙熙攘攘而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

中國的共產主義極權統治,還沒遇到過挑戰。所以鄧小平的使命是為這個政權找一個出路,而不是像一些天真的人們想像的那樣,帶領中國走向一條活路,一條民富國強的路。1979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要「四個現代化」,開始了經濟改革。怎麼實現「工業、農業、國防與科技」的四個現代化,鄧小平一直沒有具體的指示,似乎也沒有賦予任何學者或團體以研究的任務。

綜觀從1979年至今二十七年的經濟改革開放歷史過程,鄧小平給予中國人的方針就是兩條:摸著石頭過河,此其一;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此其二。有學者名之曰「摸論」與「貓論」。實際上,這兩條就是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的設計大綱。

既然是摸著石頭過河,那就沒有也不需要章法。最初的改革開放有兩個方面的現象:上層的與底層的。上層的動作是放開部分部分商品的價格,實行計畫價格與市場價格並行的雙軌制。放開的這一部分,很快就形成了市場,並造就了第一批富人。這方面的情形將在第二節介紹。

另一方面,農民開始承包土地。在過去的「人民公社」體制下,農民參加集體勞動掙工分,分配到勞動機會才有工分,按照工分記報酬。這種農村的計畫體制把農民的手腳完全捆住了,而集體經濟又很失敗,以至於大家都挨餓。把土地承包給每戶農民以後,多勞就可以多得一些。所以農產品的供應比較快的得到改善。一些善於種植與經營、勞動力強的農民家庭開始有一些收入,零星的出現了年收入「萬元戶」。現在看,一萬元人民幣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尚未從赤貧狀態下走出來的中國社會來說,那是個大數。

在城市的底層,也出現一批萬元戶:一些無業的城市居民,開始做一些小買賣,水果、副食品、日用品等造就了一批城市萬元戶。之後越來越多的工廠開始養不起拿「鐵飯碗」的工人。最早失業的工人,有的能夠拉下面子做小生意,也開始掙得比拿工資的人們多。

這兩個部分的萬元戶們都沒有得到多久的好光景。在農村,運輸不暢、產品滯銷、農產品價格長期低廉、農業生產物資價格上漲,導致農民常常虧損。為了維生,農民開始拋家別子,大批到城市打工。農村淪為長期被遺忘的地帶。城市 「個體戶」的好日子,不過持續了約十年。到九十年代,沒有社會關係、也沒有知識與技能的人,做什麼小生意都掙不到利潤了。因為失業人群急劇擴大,小生意競爭非常激烈,導致利潤極其微薄。隨著教育開支、醫療衛生開支的飛漲,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很快成為新時代的窮人。這是後話。

中國就此進入摸著石頭過河的歷史。

中國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