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像丁醜(離下兌上革)五代運終北宋立國
14
讖曰
李樹得根芽
石榴漫放花
枯木逢春只一瞬
讓他天下競榮華
頌曰
金木水火土已終
十三童子五王公
英明重見太平日
五十三參運不通
金聖嘆:「此像主周世宗承郭威受命為五代之終,世宗姓柴名榮,英明武斷,勤於為治,惜功業未竟而殂。五代共五十三年,凡八姓十三主,頌意顯然。」
一、眾解精華
讖、圖
【李樹得根芽石榴漫放花】
隱喻五代的三朝三姓。「李」:後唐皇帝姓李;「石」:後晉皇帝姓石;「榴」:同「劉」音,後漢皇帝姓「劉」。
【枯木逢春只一瞬】
本句一語雙關,字謎上隱喻五代二朝二姓。「枯木」:為柴。「逢春」:發芽,榮發,隱喻後周世宗柴榮。圖中柴發芽,也喻指柴榮。
圖中柴發芽的只有一株,同音「朱」,隱喻後梁皇帝姓氏:「朱」。
句意上又指:柴榮勵精圖治,文治武功,可惜後周的欣欣向榮只是一瞬間——柴榮登基5年半就病逝了,他7歲的兒子即位半年,後周就被宋朝和平取代了。
【讓他天下競榮華】
指五代時期群雄割據,競相謀求極品的榮華——稱帝稱王。
907∼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10個自稱國家的割據政權。
二、陳曦解頌
【金木水火土己終】:以五行喻五個朝代,終結了。
【十三童子五王公】
五代共13位皇帝5位開國君主。「童子」:這裡指在時間短的皇帝。
※辨析(陳曦):現代史書上說五代是14個皇帝,為何?
五代各朝帝王表。
從金聖嘆的批注可以看出:他是到柴榮截止,不算7歲即位的柴宗訓,似因柴宗訓當皇帝不到半年就禪讓給「陳橋兵變」的趙匡胤了。
但這種演演算法未見得妥,畢竟趙匡胤承認柴宗訓是皇帝。柴宗訓死後北宋給了他謚號——「恭皇帝」,後人承認他是帝王。
筆者認為:五代就13位皇帝,這都是他們的後人承認的,而上表中斜體字的後梁朱友圭(郢王)不應算是皇帝。前面第10像的註解說了:朱友圭弒父篡位,10個月就被殺了,再被廢為庶人,後人沒把他當皇帝。
當然,這些是逃不過預言家的慧眼,「十三童子五王公」,信然!
【英明重見太平日】
人民終於迎來了英明治世的皇帝,可以安享太平了。
【五十三參運不通】
五代歷經53年零3天,運勢就不通了——陳橋兵變,宋朝開篇了。
「參」:一字雙關,即指參運、算卦,又暗指大寫的「三」,喻3天。
※辨析
現在把這句都按金聖嘆的解釋:「五代共五十三年」,並不恰當。
《推背圖》的時間都是以年代跨度算的,如第2像的「二九先成實」預唐朝國運290年(618∼907年)。從上表可見五代跨度54年。陳橋兵變發生在960年正月初三晚上,按陰曆就是新年的第三天,趙匡胤黃袍加身——五代後周運數不通了,次日趙匡胤就回兵受禪登基了。
本像文辭優美、氣勢恢弘,且預言的時間一天也不差!真乃中國古典文學中神工鬼斧的極品之作!
三、文征解卦
卦為「革」,下為離,指火;上為兌,指澤。
本卦大象為:「兌為金,被離火所燒,變革之像」。正是五代動盪變革的氣象。
運勢:「凡事均在變動之中,宜去舊立新,以應革新之像」。正合五代最後變革為宋,國家由分裂變為統一,由亂而治。
四、史實精要——陳橋兵變
後周世宗柴榮文治武功,可惜在位5年半就病死了。7歲的柴宗訓即位。這就給了柴榮手下的大將趙匡胤可乘之機。
960 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假報契丹和北漢發兵侵入,朝廷讓趙匡胤出征,趙說兵將不夠,於是朝廷把全國軍權都交給了趙。正月初三,趙匡胤率大軍離開都城汴京(今開封),走了40里駐在了陳橋驛(今河南封丘陳橋鎮)。當晚,兵變計畫就實施了。趙普和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散佈煽動,軍士嘩變,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山呼萬歲,趙匡胤「無奈」地受命了。汴京禁軍的主要守領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開門接應。初四,趙匡胤受禪登基,建立宋朝。
第十五像 戊寅(離下震上 豐)宋太祖掃蕩群雄
15
讖曰
天有日月
地有山川
海內紛紛
父後子前
頌曰
戰事中原迄未休
幾人高枕臥金戈
寰中自有真天子
掃盡群妖見日頭
金聖嘆:「此像主五代末造,割據者星羅棋布,惟吳越錢氏〈錢鏐四世〉[1]稍圖治安,南唐李氏〈李昪三世〉[2]略知文物,余悉淫亂昏虐。大祖崛起,拯民水火。太祖小名香孩兒,手執帚著,掃除群雄也。」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天有日月 地有山川】
天有日月,規律地運行,地有山川跌宕起伏。隱喻歷史迂迴曲折如山川,但發展也有規律,與天象相應。
【海內紛紛 父後子前】
五代十國時中原紛亂,皇帝短命,父子先後登基的事頻頻發生。
2. 解頌
【戰事中原迄未休】:五代十國分立割據,戰亂不休。
【幾人高枕臥金戈】:借《晉書.劉琨傳》中「枕戈待旦,志梟逆虜」的典故,比喻戰事很緊,沒有安生之時。
【寰中自有真天子 掃盡群妖見日頭】
寰宇之中,自然會有真命天子出世,掃除群雄戰亂,重見天日。指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天下,建立宋朝,中國終於亂極而治。
這兩句才是本像的主體,前面的詩文是本像主體的背景、環境。
3. 解圖
圖中一小孩兒手執掃帚橫掃群蜂,與頌中「掃盡群妖見日頭」相應。宋太祖小名「香孩兒」,故圖中以小孩兒暗喻。
二、文征解卦
卦為「豐」,下半部分為離,指火;上半部分為震,指雷。
本卦為「光明普照之像,棄暗投明之意」。正合宋太祖「掃盡群妖見日頭」,各國請降。
本卦大象為「雷電交加,聲勢盛大之像」,正合太祖掃平天下之像。
本卦:「運勢極強,勢如破竹,勝券在握,但應留一線」。太祖平天即是如此:平定各國,不殺各國舊主,小有封賞[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錢鏐四世」:實際應是5世,吳越國錢鏐(鏐音流,907年開國)、錢元瓘(932年即位)、錢弘佐(941年即位)、錢弘倧(947年即位)、錢弘俶(俶音觸,948年即位)。大概是金聖嘆還如他解15像那樣,不記在位不到半年的皇帝(錢弘倧也是半年皇帝)。
錢鏐896年剿滅了吳越一帶的割據勢力,佔據江浙13州,先被唐朝封王,再被後梁朱溫封為吳越王,後唐李存勖時又賜他玉冊金印。錢鏐採用「用汗水代血水,以錢財換平安」的政策,一直臣服於中原政權,對內則組建小朝廷,自立年號。
錢鏐勤政恤民,發展生產,頗得民心。他修建了「捍海石塘」等水利設施,使錢塘江兩岸免受海潮之害,被稱頌為「海龍王」。子孫延續了他的政策,在五代的大動盪中保全了一方平安。
[2] 「李昪三世」:指南唐李昪(昪音變,937年開國)、李璟(璟音井,943年即位)、李煜(961年即位)。李昪保境安民,不輕用兵,國力比較強盛。李璟 945年滅閩,951年滅楚,958年被周世宗柴榮打敗稱臣。李煜詩詞極佳,但治國、打仗都是極蠢之材,他即位時南唐已經向宋朝稱臣了。但他不聽詔宣,被宋朝討伐敗降。
[3] 後蜀主孟昶,南唐主李煜是死於宋太宗趙光義之手。
第十六像 己卯(離下坤上 明夷)太祖初步統江山
16
讖曰
天一生水
姿稟聖武
順天應人
無今無古
頌曰
納土姓錢並姓李
其餘相次朝天子
天將一統付真人
不殺人民更全嗣
金聖嘆:「此像主宋太祖受禪汴都,天下大定,錢李二氏相率歸化,此一治也。」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天一生水】
※ 辨析:
現在都解為宋太祖是「水命」。咱不知道太祖的生辰八字,沒法算。
文征試解:
《易經》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本句應是歇後用法,隱喻「地六成之」,用其字面之意,指宋太祖統一了五國領土,加上太祖自己一國,是6國統一,是為「地六成之」。
※ 五代時,十國有4國亡於五代時,即趙匡胤建立北宋前。
前蜀:903年王建稱帝,925年,王衍降於後唐,前蜀亡。
吳:902年楊行密受封吳王,937年吳王楊溥(音普)禪讓,吳亡。
受禪者為徐知誥(音:告),徐後來恢復姓李,名李昪,建南唐。
閩:909年王審知受後梁朱溫封為閩王,945年被南唐滅。
楚:907年馬殷受後梁朱溫封為楚王,951年被南唐所滅。
※ 趙匡胤登基後,960∼976年在位期間,平定5國:
南平(荊南):924年高季興受後梁朱溫封為南平王,963年高繼沖歸順,不久全族遷到東京(今河南開封)。
後蜀:934年孟知祥稱帝,965年孟昶(音:廠)降宋,押赴東京。
南漢:911年劉岩即位,917年稱帝,971年劉繼興敗降,押東京。
南唐:937年徐知誥廢吳帝自立,國號大齊,939年徐改名李昪(音變),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58年降於後周。974年,李煜敗降,被押往東京。南唐亡。
吳越:907年錢鏐受後梁朱溫封為吳越王,一直臣服中原,960年向宋稱臣。978年錢弘俶(音觸)舉家遷東京,吳越國消亡。
本句解釋與圖中示意的五國臣服是珠聯璧合的,「天一生水」堪稱絕妙之謎語!
【姿稟聖武】
宋太祖英武聖明,統一了分裂的國家。
【順天應人 無今無古】
趙匡胤統一天下,上和天意,下順民心,建國後懷柔治國,不殺功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2. 解頌
【納土姓錢並姓李 其餘相次朝天子】
「納土」:接納對方的國土。
「姓錢」:指吳越國錢弘俶主動臣服。
「姓李」:指南唐後主李煜975年兵敗投降,被押往卞京。
【其餘相次朝天子】:其他小國也相繼歸順,被押、帶往京城面君。
【天將一統付真人 不殺人民更全嗣】
「真人」:道家指得道的道人,這裡指有修為的人。
指太祖是一位有修為的真人,統一天下後,仁愛治國,不濫殺伐。
趙960年陳橋兵變,得天下兵不血刃。而後不殺降王,不殺功臣,961年「杯酒釋兵權」,消了藩鎮勢力;對百姓修養生息,天下安樂。
這個「真人」為保江山社稷,重文輕武,秘密立下了不殺大臣、不殺諫臣的規矩,使得宋朝文風鼎盛,文人輩出,而武力疲軟,屢遭外侮。
二、陳曦解圖
圖中正座天子顯然是趙匡胤,面南背北而坐。前面5人朝拜,分別代表吳越、南平(荊南)、後蜀、南漢、南唐五國之主。
雖然吳越是978年消失的(宋太祖死於976年),但是吳越國王錢弘俶卻是在974年助宋滅南唐之後,即被趙匡胤詔到東京面君的。為此,吳越國上下惶恐,因為錢氏幾代使國內安居樂業,百姓在西湖邊建「保俶塔」,祈求保佑錢弘俶平安。不久錢弘俶返回吳越。978年,錢家被太宗遷往東京。
可見,圖中的預示分毫不差,5主都是面向宋太祖臣服的。而且,圖中預言「天將一統付真人」,但圖中只畫了5人,沒有北漢。剩下的北漢是趙光義害兄奪位後,979年親政平定的。
※ 本圖提供了一個重要資訊:《推背圖》的圖是「上北下南」定位的
中國古代的地圖,沒有明確的方位規定,上南下北的居多,上北下南的為少,個別還有上東下西的。從本圖君王面南背北之坐,可判定《推背圖》全書圖的方位──這很重要,因為有的圖是有方位含義的。
三、文征解卦
卦為「明夷」,下為離,指火;上為坤,指地。
本卦為「鳳凰垂翼之像」,與上一卦一樣,也有「棄明投暗之意」,正合宋太祖掃平中原時,各國來投或投降之像。卦的大象為「太陽掩沒在坤地之下,天下黑暗,而後見光明」,正合太祖統一天下前,依然是征戰、戰亂,英明未顯之像。本卦運勢為「百事阻滯,宜和解了事,愈爭愈苦」,正合圖中各國臣服之勢。
由於宋太祖懷仁治國,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雖然國內沒有了軍閥征戰,但是軍力薄弱使宋朝屢遭外辱。第一次經受的侵略就是下一像的澶淵之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對《推背圖》「顛倒本」、「偽本」、「金批本」的考證,見本書前言部分。
第十七像 庚辰(坎下坤上 師)澶淵之盟
17
讖曰
聲赫赫
干戈息
掃邊氛
奠邦邑
頌曰
天子親征乍渡河
歡聲百裡起謳歌
運籌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議和
金聖嘆:「此像主宋真宗澶淵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入寇,寇准勸帝親征,乃幸澶淵。既渡河,遠近望見卸蓋皆踴躍呼萬歲,聲聞數十里,契丹奪氣,遂議和。」
一、眾解精華
1. 解頌
【天子親征乍渡河 歡聲百裡起謳歌】
為擊退契丹,宋真宗親征渡黃河,將士見後歡呼萬歲,聲震數十里。
※ 澶淵之役(一) 遼兵南侵 御駕親征
背景:
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幽薊)16州與契丹。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北伐,收復16州的瀛州(河北河間)、莫州(河北任丘北),及周邊地區(霸州、天津靜海等)。979、986年,宋太宗兩次大舉伐遼[1]皆敗。
遼國在蕭太后的苦心經營下,力量日盛,1004年大兵進犯北宋。
遼軍進犯:
這是遼對宋唯一的一次大規模入侵,蕭太后率軍親征,大軍號稱20萬,深入宋境700里,直撲橫跨黃河的澶州[2](今河南濮陽)城下。
真宗被迫親征:
大宋朝廷上下驚恐,意欲遷都。後來真宗在新上任的丞相寇准的極力勸諫下,被迫親征到了澶州,被太尉高瓊極力「請」過了黃河。宋軍見到了澶州北城樓上的黃龍旗,歡聲雷動,軍兵與百姓立齊呼萬歲,聲聞數十里。士氣倍增。真宗見好就收,撤回了南城。
遼兵聞宋軍呼聲怯陣。寇准在北城督戰,宋軍張環用床子弩[3]射殺了遼軍先鋒蕭撻覽(擒獲名將楊業之人),遼軍士氣低落。
【運籌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議和】
「完全女」:「寇准」的「寇」字,「女」與「寇」中的部分形似而不完全一致,這種像形設謎,也是《推背圖》字謎文化常用的手法。
指在宰相寇准的運籌下取得澶州守衛戰的勝利,在真宗力主議和時,寇准最大限度減少了損失,立下奇功。
※ 澶淵之役(二) 休兵議和
蕭太后見遼軍處境不利,擔心腹背受敵,也想求和。
宋真宗在離京時,就暗中派曹利用前往遼軍議和。因戰事激烈,曹一直未能進入遼營。寇准、楊延昭力主北進,乘勢收復失地,但妥協派氣焰囂張,攻擊寇准擁兵自重。寇準被迫放棄主張。
真宗在澶州行宮又召見了曹利用,授以談判底線──每年給遼國銀絹100萬兩/匹。守候在宮外的寇准攔住了曹利用,以殺頭威脅,把底線定為30萬兩。曹在敵營置生死於度外,拒不割讓一寸國土,還收回了瀛、莫二州的主權,雙方以30萬兩歲幣達修好結盟。
曹議和後回見到真宗,伸出三個指頭暗示,真宗誤以為是300萬,大驚,但也只好認了。後來真宗知道是30萬,大喜過望,視為奇功。
2. 解讖
【聲赫赫 干戈息】:赫赫呼聲聲震數十里的,契丹氣餒,不久停戰議和。
【掃邊氛 奠邦邑】:掃平了邊境戰火,奠定了邊疆的安寧。
澶淵議和後,遼、宋結盟,保持了120年的邊境和平。
3.解圖
皇者面南背北,喻指宋真宗;水指黃河;外族人喻指契丹,契丹拱手,主動請和(為何用清朝的官服喻胡人,詳見第7像註釋)。
二、文征解卦
卦為「師」,下半部分為坎,指水;上半部分為坤,指地。地下有深水,正是澶淵的「淵」字之意,澶州又稱澶淵之城。
本卦為「地勢臨淵之像,以寡服眾之意」,正合寇准力排眾議,強諫真宗出征之舉。卦的大象為「養兵聚眾,出師攻伐之像」,本卦對於爭端:「宜進不宜退,內心雖憂,但得貴人之助」。與真宗親征相符。
※ 澶淵之役(三) 澶淵之盟
盟約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兩國皇帝以年齡定兄弟的稱呼。宋朝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10萬兩銀,20萬匹絹。雙方發展邊境貿易。遼就此承認了宋對幽薊16州中瀛、莫二州的主權。
當時宋朝經濟繁榮,一年的鑄錢量最高達500萬貫,是大明朝276年總鑄錢量的一半!要知道一場戰爭單方直接費用就不止100萬兩白銀,30萬兩歲幣不到宋朝年財政收入的0.5%,而且開展邊貿後,宋朝每年貿易順差就在100萬兩銀以上,所以,30萬兩銀帛換來120多年的和平,以及法定的瀛、莫二州主權,是很明智的。
三、嘲笑祖宗,還是被祖宗嘲笑?
不知為何,紅朝一些史家對「澶淵之盟」多詆毀,嘲笑宋朝打勝了既不收復失地,還年年賠款。這不能不讓人想起紅朝……
1.澶淵之戰與中印邊境之戰
「澶淵之戰」,防禦戰的小勝而已,雖然法定獲得了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掉的燕雲16州的2個州,但14州沒討回,被歷史性地唾駡!
而1962年的中印邊境之戰呢?解放軍大勝印度軍,把印軍從佔領的「麥克馬洪線」打退到了原來的國界線,隨之紅朝無條件撤退,還放棄了原來駐守的「麥克馬洪線」,再撤20公里。戰俘養得白白胖胖悉數送回,還把繳獲的車輛裝備、武器都擦拭乾淨,一併奉還。
戰士想不通,藏民想不通,全世界目瞪口呆!
印軍不但返回原來的控制區,還繼續向北蠶食推進,建哨所,修工事,多佔了上千平方公里。9.2萬平方公里就此丟掉了。
其面積幾乎相當於3個臺灣,6個科威特,10個英阿爭戰的馬島。
那是西藏最肥沃的土地,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1200米至幾百米,是出產鳳梨香蕉的亞熱帶林地,礦產豐富,水利資源勝過三峽4倍,佔據西藏森林資源的80%。如今那是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輕鬆地養育著印度700多萬人口,是西藏人口的兩倍。
40年多的繁衍生息,那兒已經成了印度人的家園。別看中國地圖上還標明是中國領土,旅遊到那裡,中國邊防軍是不許國人「過境」的。
紅朝何以如此?本書下部自有辨析。
2.宋朝的「歲幣」與紅朝的外援
紅朝某些史家嘲笑「澶淵之盟」對外納貢的時候,不會指出宋對「遼弟」的「援助」不及朝廷歲入的0.5%,還有70萬銀兩的貿易淨賺。
那麼紅朝的外援呢?那是國家絕對的機密。但就公開的數字分析統計來看:中國外援比率世界第一,建國之初佔財政收入的5∼7%,援助阿爾巴尼亞總值55∼60 億美元,中國還在餓死人的時候,阿爾巴尼亞用我們援助的糧食餵雞。援助越南200億美元,近10年援助朝鮮每年120億元人民幣。任何一個小窮國向紅朝伸手,基本不會白伸。
據2002年博訊新聞網報導:中國外援總額已達4800億美元,59年前有個高峰期,文革漸緩,87年再攀升,江上臺到達了最高峰。
毛在位的初期,對外援助的目的是為了讓世界承認紅朝政權,為了進聯合國,然後是為了擺脫抗美援朝的帶來的45個國家對中國的禁運,再以後是為了和前蘇聯爭奪社會主義陣營。62年以前的外援的1/3要用在國內,59∼61年的大飢荒,4000萬人就不會被餓死。毛當時堅持他的「國際戰略」,輕描淡寫地說:(餓死的人)埋了做肥料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遼國原名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機建契丹。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復名「契丹」,1066年又復名為「遼」,1125年被金國所滅。
[2] 澶州:北宋時黃河流經澶州,將澶州城分為南北二城。澶州距宋都東京(開封)近400里,也是後周太祖郭威兵變、黃袍加身的地方。
[3] 床子弩: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用三張特製的大弓做成的床弩,約需百人絞軸張弦,用大錘猛擊扳機,可將巨箭射出三里多遠。
第十八像 辛巳(艮下艮上 艮)劉太后主政
18
讖曰
天下之母
金刀伏兔
三八之年
治安鞏固
頌曰
水旱頻仍不是災
力扶幼主坐靈臺
朝中又見釵光照
宇內承平氣象開
金聖嘆:「此像主仁宗嗣立,劉太后垂簾聽政。旁有一犬,其惟狄青乎?」
一、眾解精華
1. 解 讖
【天下之母】:指宋仁宗養母劉太后,即垂簾聽政輔佐仁宗的章獻太后。
【金刀伏兔】:「兔」:兔為卯,與「金刀」合劉字,繁體:「劉」。
【三八之年 治安鞏固】:3乘8為24,劉太后去世,仁宗親政時24歲。
本句指劉太后去世,仁宗親政,國家治理安定,江山鞏固。
2. 解 頌
【水旱頻仍不是災】:指劉太后興修水利,使水旱都不是大災了。
【力扶幼主坐靈臺】:劉太后全力輔佐14歲的宋仁宗即位,沒有發生權臣欺主、陳橋兵變之類的事。
有版本作:「力扶幼主鎮埏垓」。埏垓,音嚴該,指邊辟的地方。
【朝中又見釵光照】:指劉太后1022∼1033年垂簾聽政。
【宇內承平氣象開】:劉太后治國,承平無戰事,朝政清明,廣開言論。
3.解 圖
圖中婦人顯然喻指劉太后。旁邊的犬,並非金聖嘆所猜的「狄青」,劉太后去世時,狄青才26歲,尚未建立大功業。
圖中犬,當指仁宗,仁宗生於1010年,屬狗。古時稱兒為「犬子」。
仁宗直到劉太后去世才親政,14∼24歲期間雖為皇帝,但無權,依附於劉太后,圖中犬蜷伏於婦人足下,即隱喻此。
二、文征解卦
卦為「艮」,上下兩部分都是艮,指山。
卦為「重山關鎖之像」大象:「宜止不宜進,阻塞之像」。似指章獻垂簾聽政期間,宋朝保守治國,對外邦沒有進取之意。
另:卦為「重山」,山上壓山,似指劉太后在仁宗之上,仁宗成年也無法親政,直到仁宗24歲太后去世,他才成為真正的統治者。
三、史實精要——章獻太后
1.《狸貓換太子》——莫把戲說當歷史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排演成了多種戲劇,在民間廣為傳唱,但這與歷史完全不符。
該故事出自清末成書的小說《三俠五義》,說的是宋真宗的妃子劉氏、李氏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心狠毒辣的劉妃將李妃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將劉妃立為皇后。後來劉妃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即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流落民間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劉太后則畏罪自縊。
史實與此相差太遠:包拯是劉皇后去世4年才守孝完畢出任縣令的。真宗40多歲時,5個兒子都夭折了,劉妃讓自己的侍女李氏侍寢而孕,真宗和劉妃大喜,真宗向群臣說劉妃有孕,並在孩子出生前晉封劉妃為「修儀」,仁宗一直認劉妃為親母,可見李氏更像是「代孕」。
李氏因此只得到「崇陽縣君」的封號,不久,李氏因生下一女被晉封才人,方正式成為妃嬪。但女兒又早夭。1032年李氏重病,已經垂簾聽政的劉娥晉封李氏為「宸妃」(宸音陳),但李氏當日命終。劉太后採納了宰相呂夷簡之諫,以皇后禮安葬李氏。
劉太后故去,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有人藉此說劉太后害死了李妃。仁宗派李妃的弟弟開棺驗屍,見被水銀浸藏李氏身著皇后服飾,顏面如生,隧明白了真相,向劉太后的牌位哭拜謝罪。
2.從打工賣藝,到母儀天下
劉娥家境貧寒,自幼喪父。13歲嫁給青年銀匠龔美,隨龔到京城謀生。她「善播鞀」[1] ,賣藝謀生,因美色被引薦給15歲的趙恆(後來的真宗,當時叫趙元侃)。趙情竇初開,對劉一見鍾情,欲把這個川妹子納為侍妾。趙的乳母秦國夫人大怒,把這個「灰姑娘」趕出王府。
趙恆把劉娥藏在了王宮指揮使張耆家,雖然公務繁忙又娶妻納妾,但仍不時去張耆家與劉娥相聚。15年後趙恆即位,劉娥入宮成為美人。皇后早逝,真宗在大臣不斷的反對中,1012年立出身卑微的劉娥為後。
劉娥是賢德之人,通曉古今,成了真宗的賢內助。她以身作則,樹立簡樸的風範,把皇宮內務治理得井井有條,每日還要幫真宗參謀朝政。
在以「出身」決定命運的封建時代,劉娥遭到了以宰相李迪、寇准為首的士大夫的反對,他們尤其反感劉娥參政。真宗晚年病重,事多托於劉皇后。真宗死前,「遺詔尊後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
3. 垂簾聽政——「宇內承平氣象開」
劉太后垂簾聽政,號令嚴明,賞罰有度,廣開言論。
初期,宰相丁謂專權,向上用「群臣公議」脅迫太后,向下用太后招牌壓制群臣,甚至假傳聖旨逼李迪、寇准自殺,幸被二人識破。不到半年,太后找機會貶謫了丁謂一黨,穩定了朝政。
身為女流的劉太后,納諫的胸懷是歷史上少有的,太祖開創的廣開言論的風尚,由她發揚光大,著名的「魚頭參政」的典故就出自於此。
「魚頭」是魯宗道的外號,因為「魯」字以「魚」為頭,而且他極為耿直,官拜「右正言」,直言進諫像魚骨頭一樣噎人。
劉太后執政,第一個提拔了他,任命為「參政」。一次出宮時,太后車輦走在小皇帝的前面。宗道正好碰見,急忙攔路跪諫:「夫死從子,婦人之道也,太后宜輦後乘輿!」太后指著他:「好你個宗道,其骨在頭,乃魚頭參政」!說完,「急令輦後乘輿」。
還有一次,劉太后曾請魯吃飯,問他對武則天的看法,魯面帶氣色地說:「(武後)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轉身就走了。劉太后從此徹底打消了稱帝之念,還更敬重這個「魚頭參政」。後來有人向她進獻《武後臨朝圖》,被她當眾摔在地上。
人非聖賢,劉太后也有過錯,比如貶謫了一些進諫的大臣,但是眾臣依然進諫不斷,這也正體現了「廣開言論」的氣象。劉太后11年垂簾聽政,朝中出現李迪、王曾、張知白、杜衍、呂夷簡、魯宗道、范仲淹、狄青等名相賢臣。海晏河清,正是「宇內承平氣象開」。
元朝右丞相脫脫主編《宋史》311卷中提到:「自仁宗初立,太后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
1033年,宋廷祭太廟,65歲的劉太后劉娥想要穿穿天子袞冕,朝臣嘩然。最後拗不過,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減了幾樣呈上。劉太后祭奠回來的路上就染病了,一個月後去世,被謚為「章獻明肅」。宋朝皇后、太后的謚號都是2個字,顯然,仁宗給了劉太后的空前的榮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鞀:音陶,鞀鼓是一種撥浪鼓,有長柄,鼓兩邊綴有耳槌。
第十九像 壬午(離下艮上 賁)誤用安石 平戎大敗
19
讖曰
眾人嚚嚚
盡入其室
百萬雄師
頭上一石
頌曰
朝用奇謀夕喪師
人民西北盡流離
韶華雖好春光老
悔不深居坐殿墀
金聖嘆:「此像主神宗誤用安石,引用群邪,致啟邊釁,用兵西北,喪帥百萬。熙寧初,王韶上平戎三策,安石驚為奇謀,力薦於神宗,致肇此禍。」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眾人嚚嚚 盡入其室】
「嚚」:音銀,蠢而頑固。
「其室」:對應下文的「石」,指王安石一黨。
指北宋王安石變法一黨,多是臭名昭著的小人。
【百萬雄師 頭上一石】:在「王安石模式」之下,征伐西夏損兵百萬。
「石」:王安石。王安石向宋神宗力薦王韶的「平戎策」,神宗後來平戎(滅西夏)時,號稱的「百萬雄師」幾乎盡沒。
對這段歷史真相不清楚,讀者很難理解讖、頌的含義。下文將揭開這段被政治性掩蓋的事實。
2. 解頌
【朝用奇謀夕喪師】
「奇謀」:指王韶的「平戎策」三篇,被王安石稱為奇謀。
「夕喪師」:指宋神宗攻伐西夏,軍兵損失共50餘萬人。
1068年,書生王韶向朝廷進獻《平戎策》三篇,以漸次攻滅西夏。神宗1071∼1073年啟用王韶,王韶在西北實施「平戎策」的前期戰略,成果顯赫,而後王韶被貶。1081∼1082年神宗按「平戎策」之謀伐西夏,大敗。
【人民西北盡流離】
北宋攻取西夏,西北人民因戰亂流離失所。
【韶華雖好春光老】(陳曦試解)
「韶」:指王韶。「韶華」:美好的時光,多指美麗的春光。
「春光老」:一語雙關。首先是字謎,春光老——春天將盡——臨近夏天——臨夏,喻指兵臨西夏;同時,「春光老」又與「韶華」相應,指王韶的「平戎策」,華而不實,不切合實際。
【悔不深居坐殿墀】
「墀」:音池,漆過的地面,台階之地,亦指台階。
本句指後悔出兵西北,要是在國內鎮守宮廷就好了。
二、陳曦解圖
圖中亭子,暗喻「宋」字,亭蓋代表「宀」寶蓋兒頭,下面木柱代表「木」,「宀」與「木」合為「宋」。
圖中藩籬,喻指邊境。
方位:「宋」在西北境外成了空亭,喻指宋軍進攻西夏,全軍覆沒。
三、文征解卦
卦為「賁」,音奔,下為離,指火;上為艮,指山。
「賁」卦為「爭妍鬥麗之像」,似暗喻宋神宗一心建功立業,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地變法圖強,以及倉促攻伐西夏以雪舊恥。
「賁」卦大象為「日落西山,喻光明力量漸消,陰暗的力量擴大」。 正合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盡貶賢臣,小人興起亂國之勢;也合宋軍欲滅西夏之像:起初連戰連勝,不久全軍盡喪。
「賁」 卦運勢為「表面風光內裡空虛,必須充實自己,凡事踏實,按部就班」。王安石變法,使得皇家暴富,理財成績「極其顯著」,是「表面風光」;宋軍伐西夏,30 多萬大軍聲勢赫赫——也是「表面風光」。王安石的新法,迅速斂財於民,腐敗官僚趁機盤剝,百姓傾家蕩產者甚重,正是國力「內裡空虛」。也是伐西夏之勢:朝廷削弱武將權力,久不練兵,軍事疲憊,各路元帥內部失和、扯後腿,都是「內裡空虛」。
四、史實精要——「韶華雖好春光老」
1.西夏屢犯宋境,王韶獻策平戎
西夏是黨項族人之地,唐朝末年,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平黃巢有功,賜姓李,封為夏國公,成了當地的藩鎮。960年北宋建立後削減藩鎮的兵權,李氏不滿。1038年,夏國公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
西夏疆域在今陝、甘、寧、新、青、蒙的部分地帶。初期西夏聯遼抗宋,屢犯宋境:
1040年,延州之戰(延州:今陝西延安),宋軍大敗,喪兵近萬人。
1041年,好水川之戰(在今寧夏隆德西北),宋先後喪兵數萬。
1042年,定川寨之戰(今寧夏固原西北),宋軍又敗,喪兵萬餘人。
1044年,迫使宋承認西夏獨立,每年賜給西夏銀絹22萬兩/匹。
1067年,20歲的神宗即位後,啟用王安石變法,欲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文人王韶上表《平戎策》三篇,是漸次剿滅西夏的戰略戰術,得到王安石的極力推薦。
2.戰西北王韶連捷,拓疆土包圍西夏
在對西夏問題上,王安石力排眾議,派王韶出兵西北,授予全權處理前線軍務。
1071∼1073年,王韶實踐了《平戎策》的前期戰略。收復5州(今甘肅境內),招撫吐蕃部落30餘萬人,開拓邊疆二千餘裡,恢復了安史之亂前由中原控制該地區的局面,形成了對西夏的戰略包圍。
這是北宋開國結束割據以後,80年來最大一次勝利,宋神宗堅定了剿滅西夏的決心。王韶要求進兵西夏,神宗卻拒絕了,並收了王韶的兵權,不久就徹底貶了王韶。奸臣讒言是一方面,神宗不願王韶擁兵自重或許是本因──澶州兵變、陳橋兵變的教訓,或令神宗心有餘悸。
3.大舉平戎,西北慘敗
1081年,神宗趁西夏政變內亂,發動西北五路大軍會攻西夏靈州:
宦官王中正率河東6萬兵、6萬餘民夫出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
種諤率9萬餘兵出鄜延;
宦官李憲總領熙秦7軍共3.9萬出熙河;
神宗的外叔祖高遵裕率蕃、漢步、騎兵8.7萬,民夫9.5萬出環州;
劉昌祚率兵5萬出涇原路;另詔吐蕃兵3萬側擊涼州(今甘肅武威)。
5路軍不設主帥,實際由皇帝遙控,做總指揮。神宗想憑藉這50多萬軍民一舉蕩平西夏。
當時西夏垂簾聽政的梁太后採用一老將軍之計:堅壁清野,縱敵深入,集精兵守要地,遣輕騎抄絕其糧道,待其糧草不濟,不攻自敗。
宋軍長驅疾進,不到一月就被西夏斷了糧道。十一月十九日,夏軍決黃河七級渠水淹灌涇原、環慶宋兵營壘,宋軍凍溺餓死者甚眾。朝廷下令撤兵後,途中又遭到西夏軍隊襲擊,大敗而歸,共約40萬人喪生。
宋神宗並不服輸。1082年,神宗派徐禧在橫山一帶筑城——這也是《平戎策》中的戰略方案:「進筑」之法,作為蠶食西夏的橋頭堡。徐禧選定了永樂(今陝西米脂西北),沈括[1]等認為永樂易攻難守,不宜筑城。徐禧不聽,筑城畢,神宗賜名「銀川寨」。
十餘日後,西夏發兵30萬攻永樂,沈括等人的戰策都被否決,結果城被圍,水源被斷,「鑿井不得泉,渴死者大半」,沈括等「援兵及饋運皆為夏大兵所隔」。九月二十日,永樂城被攻破。此戰,宋軍將校、兵卒、役夫,及與宋併肩作戰的外族軍士喪生約20萬人。
兩番大敗,北宋元氣大傷。
4.「韶華雖好春光老」
王韶的《平戎策》雖然理論上沒有問題,但是在當時的現實中,卻是不切實際的,行不通的。王韶初期實踐的成功,是他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能統一指揮前線,而且,是對手很弱的前提下取得的。
北宋當時已經腐敗了,機構臃腫,將士養尊處優沒有戰鬥力,重文輕武,文臣內鬥,沒有人和軍隊能執行《平戎策》的戰略。後來神宗5路發兵伐西夏時,五路大帥內部還不合,兩個宦官、一個外戚皆非將才,神宗總領兵權遙控指揮,怕將帥擁兵自重……
有華無實的《平戎策》,虛有其表的大宋王師,面對強敵焉有不敗?
5. 王韶惡報而亡?
1071∼1073年,王韶征伐西北建功立業時,焚殺羌民,即使是老弱者也不能免,被殺者有萬人以上。甚至要提拔部下時,有時讓他們「殺降羌老弱,他用人頭數給部下以記功晉級」(見《宋史.王韶傳》等書)。
王韶晚年良心不安,又得了怪病:「韶晚節言動不常,頗若病狂狀」,胸部生了一個惡疽。大夫來看病時叫他睜眼,韶曰:「安敢開?斬頭截腳人,有許多在前。」後來惡疽潰爛,「洞見五臟而死」。
五、史家之嘆——變法功過顯,是非兩重天
如果醫生給病人開的藥,不對症,不適合病情,能因為藥好,就說大夫是名醫嗎?--王安石的改革,實際上連「藥好」都算不上。
史家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價截然相反:
(1)歷史主流派
用變法毒害百姓、助長腐敗、強兵反而大敗的結果,把王安石定為北宋的「亡國元凶」,從宋到清幾乎所有的史家、文人都這樣評價。
(2)現代主流派
替王安石正名的人,先是《推背圖》下一像的主角——著名的奸相蔡京,然後是王安石的同鄉,這是重「鄉賢」的傳統。再以後是近代的改革派,如梁啟超等,出於自己政治觀點的需要。當列寧說出了:「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紅朝的口徑就一致了。文革時期,王安石成了歷史上「正確路線」的代表。改革開放後,王安石變法仍在「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的背景下得到高度肯定。現在的歷史教學中講:王安石正確的改革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所以失敗了,王成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改革英雄。
這一刀切下去:實際也是改革者的司馬光、歐陽修、蘇洵、蘇東坡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劃為保守派,成了封建大地主階級的代表。
(3)現代的反思派
現代一些學者逆當朝的主流,提出了折中的但傾向於前者的觀點。
筆者以為:不能用愛國熱情和動機作為判斷的標準,就像不能因為「超英趕美」的愛國熱情和動機就肯定了大躍進一樣。因此,這裡從實際出發,公平地把事實擺出來,讓讀者自己去評說。
1.北宋積貧積弱,亟待改革
北宋到第4帝仁宗時,已然積貧積弱。官僚臃腫不堪,官員幾乎是開國時的10倍,禁軍達140萬,幾乎是建國初的7倍,大多官員尸位素餐,謀權謀私搞腐敗,軍士坐食軍餉,不生產、少訓練,幾乎每戰必敗。而政策上,「公務員」、軍人還享受著國家優厚的俸祿和賞賜,財政的高收入,都被這些國家的柱石蛀蝕掉了。年年虧短,土地兼併嚴重。
1043∼1045年的慶歷新政,范仲淹等人的改革直指冗員,結果可想而知,范仲淹等改革派和諫官歐陽修等人相繼被貶。次年,范仲淹寫出了《岳陽樓記》,歐陽修寫出了《醉翁亭》記,都是千古名篇。
2.王安石,一切為了變法
王安石1042年考中進士,做地方官為百姓辦了很多實事,也是他變法的初步嘗試。1058年10月,王安石調任三司度支判官,成為京官,呈交《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即萬言書,提出變法綱略,未被採納。
王安石並不氣餒,他孜孜不倦地構想改革措施,只待天時降臨。宋英宗在位5年即亡,神宗1607年即位後面對的是內外交困,急於革新圖強。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開始變法,1070年王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先後推出十多種新法。
3.變法的實際效果
王安石的募役法(又稱免役法)使百姓可以出錢免予勞役,效果還不錯。但是其他的新法,有的只是理論上可行而已。
(1)富了皇家,苦了百姓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國家向人民發放貸款,設想是抑制地主的高利貸,以造福人民。現在紅朝歷史課本介紹到此為止,只展現給你一個美好的「烏托邦」,讀者當然要稱讚新法了,實際呢?
年息20%——這是王安石法定的國家施加給百姓的高利貸。
年息40%——這是實際執行中,臃腫的地方機構和腐敗的官僚因地制宜的改革措施,因為他們把20%改為半年息。
還有更高的!因為支持改革的官員要先富起來。
官府高利貸是法定的,百姓不得不貸,繁雜借貸手續,又成了政府「公務員」收「好處費」的渠道。更可怕的是,王安石給各地都下了貸款指標,地方官硬性攤派,地方照例層層加碼,於是中農、富農、地主,也得去貸款,導致民怨沸騰。
另一方面:變法以後,神宗新建的32座內殿庫也堆滿絹緞,只好再造新庫。改革先理財的戰略「空前成功」,實現了王安石不加稅收就增加財政收入的藍圖。
(2)增加冗員,助長腐敗
王安石變法,沒有向北宋的當時的癥結——冗員開刀,還增加了官員去實行新法,使得臃腫的機構更加繁冗。
市易法使政府成立市易司——高利貸部門兼經商,均輸法使政府成立了搞異地貿易的「公司」,都是為了平抑物價,增加政府收入。神宗認為朝廷在市場上倒賣水果等做法很丟臉,王安石卻說那時臣下的事,朝廷掙錢就行了。但政府出面採購、倒賣、放貸,哪有不腐敗的道理?
新法的核心是「理財」,腐敗順著新法每一步理財工作滋生蔓延。
(3)清洗賢臣,閉塞言論
王安石能說動神宗相信他的「變法先理財」的「術」,以「法」治國,初期遭到了絕大多數大臣的反對,王把他們全部排擠、貶出京城:
司馬光(反對派之首,大史學家),程顥(顥音號,任御史,程頤的哥哥,著名宋儒理學家、教育家),蘇東坡(後被王安石黨羽以文字獄陷害,被貶謫黃州),蘇轍(蘇子由,蘇東坡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都被排擠出朝。
慶歷新政的主導者:富弼(名相),韓琦(賢相),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除韓琦在外地被打擊,其餘都被王安石貶出朝。
其他名臣:文彥博(四朝元老,曾任相)、張方平(原宰相)、曾公亮(原宰相,軍事家,編著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蘇頌(科學家,外交家,曾任宰相)、劉恕(秘書丞,史家)、範純仁(范仲淹次子,重臣,後為哲宗時的宰相)、龍圖閣學士孫覺和宋敏求、作過副相的吳奎和唐介、劉摯(王安石提拔起來的,後為哲宗宰相)……皆被貶走。
王安石對昔日的靠山:呂公著(呂晦叔)、韓維也不留情,只要反對就貶黜。對推薦啟用他的司馬光更不在話下了。
王安石為了他理想化的變法可謂眾叛親離,連他兩個弟弟王安禮、王安國也成了他的反對者。
因朝廷的監察官——御史根據實際結果提出新法的害處,結果御史臺遭到王安石的肅整,呂誨、範鎮等10個御史先後被罷免。反對派徹底息聲,朝中充斥了讚美和諂媚,下去調查的人都不敢說實話了。
王安石改革科舉,選拔人才,實際是選拔支持他的人,打擊反對派。
因為新法多與錢挂鈎——理財為先,窮人沒錢苦役更甚,有人為了逃避苦役截指、斷腕,還有上千人到京城「上訪」,王安石對此不屑一顧,只認他想像中的藍圖,毫不務實。
面對變法毒民的惡果,他甚至說:「當世人不知我,後世人當謝我」。
王安石一意孤行,不擇手段地清洗反對派,有時連神宗都看不過去。宋代莊綽的《雞肋編》卷記載:王安石打擊範純仁(范仲淹次子),甚至要連坐他全族的理由,竟是范家有《推背圖》!還是神宗說:「此書人皆有之,不足坐也」。範純仁後來稱此為神宗對他「保全家族之大恩」。
王安石如此獨斷專行,霸持朝綱,導致朝政極度惡化。
(4)小人得勢,朝政混亂
王安石清洗反對者不遺餘力,對支持他的人大力提拔,務實說實話的賢臣被肅整,他只能提拔投機鑽營的小人了。
蔡卞(王安石女婿,巨姦蔡京的堂弟),蔡確(繼王安石的變法宰相,以權術害人),呂惠卿(聲名狼藉,投機鑽營,害王安石),曾布(曾鞏之弟,謀權陷害別人,當上了宰相),章惇(惇音噸,著名的弄權害人的奸相),以文字獄誣陷蘇東坡的鄧綰(音:晚)、何正臣、舒亶(音:膽)、李定,以及後來的巨姦蔡京,這些人都入了《宋史.奸臣傳》。
還有王霧(王安石之子)、謝景溫(王安石姻親,刑部尚書,誣陷蘇東坡)、呂嘉問……都是口碑差的權術之人。
這幫人正是《推背圖》本像所說的「眾人嚚嚚 盡入其室」。奸臣們內鬥、傾軋,最後王安石被他一手提拔的呂惠卿出賣了,再次罷相。
4.流民圖重創新法
王安石1069年末開始推行新法以來,富皇窮民之實遭到全國百姓的反對,直言勸諫而遭王安石貶斥者不計其數。1074年大旱,十個月不下雨,莊稼絕收,農民逃荒都困難,因為是被迫按「青苗法」借官府的高利貸,官府不許逃荒,社會面臨動盪。
門吏鄭俠,冒死「越級上訪」,向神宗進獻「流民圖」。畫的是農民因天旱破產,戴著腳鐐砍樹,做苦役償還借朝廷的高利貸。其奏疏說:
微臣在城門上,天天看見為變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攜塞道,斬桑拆屋,橫死街頭……懇請皇上廢害民之法,「延萬姓垂死之命」,若廢除新法十日還不下雨,請「將臣斬首於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精誠忠言,蒼天可見!王安石毫不以為然。
神宗被震動了。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聲淚俱下的勸諫下,神宗下詔暫停青苗、免稅、方田、保甲八項新法,三日之後,天降大雨,旱情立解。王安石罷相。
1075年王安石復相,1076年因變法派內部呂惠卿的陷害,被迫辭相。他提拔的群臣和神宗繼續因循著他變法的軌道「富國強兵」。
5.變法兵馬「壯」,百萬雄師喪
雖然神宗1081年征伐西夏的時候,王安石已經辭官了,但朝廷依然被王安石的模式籠罩:繼任的掌權者都是安石提拔的,政治模式是王安石開創的,軍隊是安石新法「強大」的,戰馬是安石的「保馬法」養大的,戰略戰術是安石力薦的《平戎策》奠定的,神宗一意孤行不納諫的風範是王安石培養的,所以,戰爭的失敗脫不開王安石的陰影。
難怪《推背圖》本像說:「百萬雄師,頭上一石」,陰影也!
以上可見,近代、現代對王安石變法的肯定、褒獎,不過是借古喻今的政治原因,為「無產階級革命」塑造歷史的樣板,歪曲了史實。
政客雖然決定一時的時局,但歷史的走向最終是要順和民心的。
1085年神宗去世,10歲的哲宗即位後,太皇太后攝政,重新啟用司馬光。新法被全部廢止,連有益的免役法也廢掉了。
然而好景不到一年,司馬光去世了。宋朝邁進了《推背圖》下一像的大難,究其緣由,是王安石奠定的黨爭的必然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沈括:當時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因永樂城之敗,連累被貶。退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寫出了科技巨著《夢溪筆談》。
第二十像 癸未(離下幹上 同人)蔡京亂政
20
讖曰
朝無光
日月盲
莫與京
終旁皇
頌曰
父子同心並同道
中天日月手中物
奇雲翻過北海頭
鳳闕龍廷生怛惻
金聖嘆:「此像主司馬光卒,蔡京父子弄權,群小朋興,賢良受錮,有日月晦盲之像。」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朝無光 日月盲】
司馬光去世後,統治者茫然,朝政又陷於混亂。
「光」:指司馬光;「日」:指宋哲宗;「月」:指高太后。
「日月盲」:既指統治者茫然無措,又指宋室天下昏暗無光。
1085年宋神宗去世,10歲的哲宗即位,其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啟用司馬光[1]為相。十個月後,司馬光就去世了,朝政又被姦佞所亂。
以上兩句,是本像主體事件的背景。
【莫與京 終旁皇】
「京」,指本像的主角——巨姦蔡京。
「旁皇」:亦做彷徨,徘徊,不知往哪裡走。
這二句到了徽宗時期,指本來不應起用的蔡京,被宋徽宗重新起用,大權旁落於蔡,徽宗荒淫昏庸,治國沒有方向,迅速走向衰亡。
蔡京在徽宗時五度拜相,權頃朝野,是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
2. 解頌
【父子同心並同道】
指蔡京和他兒子蔡攸取寵於徽宗,禍亂朝綱。
蔡攸(音優),蔡京的長子,憑著蔡京的權勢和自己獨特的諂媚之道,連連攀升至宰相,不理朝政,身無寸功,而受封英國公、燕國公。蔡攸開始受蔡京蔭庇,父子狼狽為奸,後期因爭寵而父子反目。
「同心」:謀權術之心相同。
「同道」:謀權之道相同,都是用諂媚溜須、蠱惑迷亂之道。
【中天日月手中物】
「中天日月」:顯然不是讖中「盲」的「日月」了。「日」:似指徽宗了。「月」:似指徽宗時被再度廢掉封號的哲宗的元佑皇后。
蔡京權勢甚重,玩弄徽宗於股掌之間,再廢元佑皇后[2]。
【奇雲翻過北海頭】
「奇雲」:指異軍突起的金國。
「北海」:貝加爾湖古稱北海,漢武帝試蘇武牧羊[3]即在北海。
遼國疆土遼闊,宋金遼後期,遼國疆土:西起金山(今新疆蒙古交界的阿爾泰山),北至蒙古高原北緣和外興安嶺,東抵庫頁島(今薩哈林島),東南達朝鮮的咸興,南界在今內蒙古、山西、河北境內與北宋為界。「北海」是遼國的北疆。
本句是古文的借代用法,指金國徹底滅了遼國,盡佔遼國疆土之後,從北面揮兵南下,準備進攻北宋。
※ 「奇雲」——迅速崛起的大金
在長白山、松花江一帶的女真族,宋遼時期受遼國統治。完顏阿骨打1113年成為女真族首領,1115年稱帝,建立大金國。完顏氏1114年誓師抗遼時,僅有幾千兵將,屢戰屢勝,1125年徹底滅了大遼。
【鳳闕龍廷生怛惻】:北宋知金兵南下,朝廷、後宮很害怕,大難臨頭。
「怛惻」,音:達冊,此指驚恐憂傷。
二、 陳曦解圖
圖中草露頭,指草字頭「艸」,暗喻蔡京的「蔡」字。兩株草,喻蔡京父子。
同時,草露出水面,一定是水的邊緣邊——暗含「漈」字。漈:音記,指水邊。現存的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中註:漈,水涯也。
「漈」和草頭「艸」,暗喻蔡京父子是禍水,惑亂徽宗,禍亂朝廷。
三、文征解卦
卦為「同人」,下為離,指火;上為干,指天。
「同人」卦為「二人同心之像,合作共事之意」,正合蔡京父子「同心並同道」。本卦運勢:「上下皆和,又得長輩提拔」,正合蔡攸初期因為父親蔡京而得到提拔。
「同人」本是「如意吉祥」之卦,但本像僅是「二人同心共事之意」,喻蔡京父子亂權。「同人」卦在《推背圖》中後面又出現了一次,也是這樣取共事之意,而無吉祥之像。
四、史實精要——蔡京父子,斷送宋室
蔡京是北宋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詩詞、散文造詣也很深,但由於名聲太差,人們恥於收藏他的作品為,故其書法流傳下來的很少。
1. 投機鑽營終有成
蔡京早年投機於掌權的「變法派」,任開封府知府。1086年司馬光復相後,他成了「保守派」的急先鋒,5日內在轄區盡廢募役法,受到司馬光的稱讚。1093年哲宗親政後重新起用「變法派」,蔡京又力助宰相章惇(音噸)重行新法。1100年徽宗即位後,蔡京被彈劾罷官。
蔡京閑居杭州,遇到宦官童貫來杭州為徽宗訪求書畫奇巧,蔡京巴結童貫,以書畫達於禁中,得以重新起用。
2. 結黨五拜相,父子亂朝綱
1102年,蔡京排擠了宰相韓忠彥、曾布,升任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先後五次任相達17年。
蔡京任相後,立刻把「元佑黨人」(司馬光一派)貶謫誅殺殆盡,還把「佑派」姓名刻在碑上,立於文德殿門,並自書大碑遍頒全國。隨後按照「同己為正,異己為邪」的劃分標準,把哲宗的舊臣分為6類,540多人被他「一刀切」為邪黨。
蔡積極安插親信,廣佈黨羽。他提拔宦官童貫、梁師成、李彥,勾結權臣王黼(音腐)、朱勔(音勉),他們與蔡京被後來稱為六賊。他的三個兒子一個孫子都成了大學士,兒子蔡攸後來成了宰相、國公,兒子蔡翛(音:消)成了駙馬。他提拔徽宗的親信楊戩[4]、高俅[5],都是有名的奸臣。朝中從侍從至執政,從監司到帥臣,蔡京都安排了他的門人、親舊,使本來就臃腫不堪的北宋機構更加腐敗。
他向宋徽宗進「豐亨豫大」之言,竭全國之財,供其揮霍。大興花石綱、窮奢極侈,恢復當年王安石的方田法大刮民財,為補虧空大改鹽法、茶法,又搞出折納法、和金法,還鑄以一當十的大錢盡坑百姓。蔡京一黨奢侈貪糜,他吃一碗鶉羹竟要殺數百鵪鶉;王黼佔田30萬畝……
蔡攸在徽宗還是端王時就開始巴結,徽宗登基後,他常在宮中扮作小丑給徽宗取樂,還常帶著徽宗微服出宮嫖娼,一時寵信勝過其父。蔡攸做宰相不理政事,專事諂媚。徽宗尚道,他就找道士吹噓徽宗是神霄玉清王降世,四處建神霄祠。
3. 本像的延續——樂極生悲,腐敗亡身
宋徽宗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被蔡京等人哄惑得昏聵驕奢,熱衷於吃喝玩樂,宮中佳麗「以萬計」。朝廷對百姓必然橫徵暴斂,導致了1119年宋江起義[6](今山東),1120年方臘起義(今浙江)。北宋雖然三年內平息了叛亂,但無力抵禦腐敗的大軍。蔡氏父子專權,腐敗與時俱進。
1115年大金建國後,宋金使者在海上往來,簽定「海上盟約」共同滅遼,滅遼後宋把給遼的歲幣給金國,金把燕雲地區歸宋。後來宋出兵即敗,金滅遼後,宋不得不以重金贖回燕雲,蔡攸因此成為英國公。
1125年二月,金滅大遼,當年深秋,金國的完顏宗望[7]與完顏宗翰分兩路南下攻宋,宋軍連連投降。
1126年初,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徽宗把皇位讓給27歲的趙桓(欽宗,桓:音環)。欽宗即位不久,按太學生陳東上書之請,先後除了六賊(期間因金兵南下,徽宗逃亡南方數月)。六賊除蔡京被貶嶺南外,五賊被先後處死,又殺了蔡攸、蔡翛。但主戰派和投降黨依舊內鬥不止。
80歲的蔡京被貶,沿途百姓無人肯賣給他食物,無人肯讓他住宿,到了潭州(今長沙),餓死在城南一座破廟裡。
腐敗、黨爭保不住和平,割地、獻銀換不來安定,一場深重的亡國大難,中國歷史上的奇恥大辱,已經「定」在下一像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司馬光被王安石貶出朝,在洛陽隱居15年,繼續編著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