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年換四個一把手 人事調整密度前所未有

發表:2007-12-14 13:1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從2006年9月24日陳良宇被立案檢查到今年10月27日俞正聲入滬履新,十三個月內,包括韓正、習近平、俞正聲在內,上海前後有四人擔任"一把手",絕無僅有。這一年,上海是如何度過的?

歲末上海灘

《南方週末》的文章稱,俞正聲,上海新領導人,這座城市十三個月裡的第四位"一把手",入滬第一站,與他的前任習近平一樣,選擇參觀一大、二大會址,那裡是中共誕生地。

之後,俞正聲旋即開始了密集的調研。儘管報導寥寥,但"俞氏風格"已震動上海官場--下去調研不為肯定成績,只為尋找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與此同時,社保案餘波仍在延續。國慶期間,浦東新區副區長康慧軍被曝擁有24處高檔房產;11月,上海文廣集團副總裁康燕接受調查,據稱與申能集團副總經理王維功案有涉。

11月30日,曾經的上海"首富"周正毅一審獲刑十六年,而其律師表示繼續上訴,周本人則認為自己無罪。在滬全國政協常委鄧偉志表示,該查的案子還將繼續查處,反腐沒有終點。

這個歲末,另一新聞是,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實際舉措競相出臺,江浙滬三地高層會商國際論壇。這一早於2005年即被列為國家"十一五"規劃試點的舉措,一度"雷聲大,雨點小",終在習近平任內實質性重啟,現在則由俞正聲急速推進。

人事大變局

坐落在上海康平路的市委大院,與陝西南路上的馬勒別墅,一度是上海最具政治意義的地標。人事調整成為這裡最撩人的主題。2006年9月24日,原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被立案檢查,前後十餘位市管幹部相繼下臺。

領導層的調整接踵而至,市長韓正迅即接任代理書記一職,原副市長楊曉渡調任統戰部部長;原統戰部部長瀋紅光調任組織部部長,原政府秘書長楊定華填補副市長空缺,原組織部部長姜斯憲調往海南,原市委副書記王安順調任北京。

半年後,習近平被任命為上海市委書記,中組部部長賀國強親自主持交接,並稱"中央對上海這段時間的工作是滿意的,對韓正這段時間的工作是肯定的。"

被寄予厚望的習近平在上海只工作了七個月零四天,但他任內主持召開的上海九屆黨代會,順利完成了中央對上海領導層的最終布局。

四位新常委出現,其中包括兩位出生於1960年代的年輕官員。值得注意的還有,新一屆上海市委委員,由55名擴大至83名,上海市19個區縣的書記和區縣長第一次同時入選。市委擴容力度之大,被視為"有意識加強上海市委的集體領導"。

局勢得到進一步穩定,到了6月,著名證券公司申銀萬國,在其投資風險報告裡稱,"社保風波已定,習近平的到來宣布上海即將步入正軌。"

2007年9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文章,《"更加大氣、更多和氣、更添銳氣喜聽上海新濤聲"》,總結並肯定上海自社保案後的系列工作。

國慶期間,總書記胡錦濤赴上海出席特奧會,並走訪上海各地。上海市委一官員回憶說,"終於有了雲開放晴的感覺"。一個月後,習近平升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湖北前省委書記俞正聲入滬履新,成為13個月裡,上海的第四位"一把手"。

"這是上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人事調整密度,"在滬工作的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吉稱,"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安排。"上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季曉東則連用不尋常、不平凡、不容易歸納過去的一年。

重新設定位

人事調整的背後,是上海的重新定位。事實上,早在3月下旬,《解放日報》新辟署名申言的評論文章,已開始檢討上海的缺點或問題,並屢提學習和借鑒字眼。"申言"被認為直接體現市委主要領導的意思,甚至有些文章直接來自主要領導的講話或授意,如《上海要有更寬廣的胸襟》。

另一串否定句,比如要認真"做事"而不是"作秀",要真正"造福一方"而不是"造勢一時",解放思想,絕不是鼓勵闖紅燈、打擦邊球,被反覆提及。

習近平試圖從根本氣質上重新定位上海形象,將上海城市精神擴充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

定位新上海呈現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方向,對上,與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在九屆黨代會新常委見面會上,習近平曾專門強調,要自覺維護黨的權威,確保中央政令在上海的暢通。

而橫向,則體現在與周邊友鄰的融合上,最明顯的體現是重啟長三角一體化,以及強調世博的共辦共享。

5月15日,溫家寶總理親臨上海主持召開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並提及鄧小平及江澤民當年的重托。兩個月後,習近平即親率四套班子及其他負責人造訪浙江。《東方早報》評論,上海正以全新的政治生態和發展心態打底,醞釀多年的長三角區域合作,有望漸入佳境。

上海正主動放下"老大哥身段",卸除"老大哥包袱",被習近平要求"授人玫瑰,手有餘香"。他同時批評以鄰為壑的短視做法。

還有兩年即將舉行的世博會,習上任後明確強調國家主辦概念,與兄弟省份共辦共享的原則,一年前世博籌辦一度被國展局主席吳建民批評為"未給外省市更多參與機會"。

上海大轉身

上海的下一步,正成為政府和學界共同研討的熱點,前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說,社保案表面上是幹部作風和貪腐問題,背後則是上海既往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上海面臨的挑戰則日益顯見,航運中心建設,短短一兩年裡,江浙沿海已經出現大批港口群。天津近年的一系列金融創舉,黑馬之勢明顯;而浦東的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也並非獨此一家,現在有了天津濱海和成都重慶等諸多新對手......

履新不久的俞正聲在一次公開場合用爬坡比擬上海現實的處境,上任感言中曾鼓勵在民主氣氛中發表意見,現在上海各系統、各研究機構均收到類似通知,市委公開納柬,"言論無禁區,只要建設性即可"。

11月中,三場市委組織的務虛會悄然進行,發展、改革和社會民生成為主題,務虛會來自執政黨的歷史傳統,主要探討具體事務之外的方向、戰略等宏觀問題。上海市政府諮詢專家,社科院學者楊建文解讀為,"不是清舊賬,而是著眼未來",楊說,時間緊迫。

目前來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被視為上海的重要出路之一。習在任內還曾關注到崇明島的開發,並出具課題請上海社科院研究,可惜未及實施,人已調任。但從既有的發展路徑中真正轉身,何其之難?

"首先是政府層面幹部相關的知識結構和行政能力欠缺,上海幹部多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經驗;其次是改革的內在動力足不足,上海多年來一直有政策依賴的習慣,需要拋棄。"楊建文評價。看來,留給新領導人的難題並不簡單。







来源:綜合新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