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末年的旱災和瘟疫(圖)

作者:黃仲甫 發表:2009-02-07 22: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週期性的亞洲夏季風的減弱,伴隨著唐、元、明三個王朝的衰落,目前也在導致中國北方降水量的減少。

 

明朝滅亡於1644年,而1637∼1643年的乾旱(通常又稱崇禎大旱)其持續時間之長、受旱範圍之大,為近百年所未見。我國南、北方23個省(區)相繼遭受嚴重旱災。乾旱少雨 的主要區域在華北,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這些地區都連旱5年以上,旱區中心所在的河南省,連旱7年之久,以1640年乾旱最為猖獗。乾旱事件前 期呈北旱南澇的格局,且旱區逐年向東、南擴大;1640年以後北方降雨增多,轉變為北澇南旱。在這期間瘟疫流行、蝗蟲災害猖獗。

中國歷史上的大瘟疫流行,多發生於朝代末年,特別是在旱災之後。

明朝末年,各地的瘟疫頻傳,崇禎十四年( 1641年),京津地區、江蘇吳江都遭到大疫襲擊,《吳江志》稱:"闔門相枕藉,死無遺類者。"

明朝的最後兩年,崇禎十六、十七年是山西流行瘟疫的高峰。
渾源縣崇禎十六年大疫,"甚有死滅門者"。崇禎十七年大同府"瘟疫又作",而靈邱縣"瘟疫盛作,死者過半"。南部的潞安大疫,"病者生一核, 或吐痰血,不敢弔問,有闔家死絕不敢葬者"。

崇禎十七年春,京師鼠疫大作,造成 "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的慘狀。李自成闖軍來到北京城下,竟不遇抵抗。京城實際已是一座疫病蹂躪的鬼城。

一項對甘肅省萬象鐘乳石洞中的石筍進行的聯合研究證明,缺乏降水可能導致了社會動亂和王朝的滅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中國蘭州大學聯合進行的調查報告,發表在去年11月的《科學》期刊上,報告顯示週期性的亞洲夏季風的減弱,伴隨著唐、元、明三個王朝的衰落,目前也在導致中國北方降水量的減少。

調查人員發現,夏季風趨弱的那段時間恰好是唐、元、明朝的末期,而這正是人們所知的大動亂時期。

無獨有偶,有科學家對以色列耶路撒冷(Jerusalem)附近一處石窟內石筍上環狀沉積物的分析,揭露出當地一段氣候較乾旱時期,時間正好是羅馬和拜佔庭帝國衰退期。

公元100到700年間東地中海地區氣候較乾旱,公元100年到400年間降雨量驟減,這段時間正值當地羅馬和拜佔庭帝國步入衰退。西羅馬帝國亡於公元476年;而拜佔庭帝國於公元541年發生鼠疫,死亡2500萬人。拜佔庭帝國從此國勢走衰。

疾病防治專家證實低溫和乾燥的天氣適合流感等濾過性病毒繁殖,和歷史上的眾多瘟疫大流行的背景條件相一致。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