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17世紀中國熱 巴黎街頭出現中國轎子

發表:2009-10-01 17:4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現在中國的山寨產品基本上都是對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產品的模仿。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紀前後,歐洲也盛行過模仿中國產品的"山寨"熱潮,看來真的是"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歐洲的"中國熱"

在18世紀以前,中國的生產技術和經濟水平與西方相比一直都遙遙領先。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很多產品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歐洲,與當時歐洲落後的生產技術水平相比,中國產品是真正的"巧奪天工",無論是絲綢、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藝品,都讓西方人大開眼界。

據記載,有一次愷撒曾穿著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子去看戲,結果在整個羅馬都引起了巨大轟動。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終點站之一,威尼斯基本上僅憑絲綢貿易就獲得了空前的繁華。

一件瓷器可換幾個奴隸

在中國瓷器進入歐洲以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屬為主。所以當輕薄漂亮 的瓷器一傳入歐洲,馬上所有的人都趨之若鶩。最初的瓷器數量非常稀少,而且往往被當成最珍貴的禮物送給國王和貴族,平常百姓根本無緣得見。在海上絲綢之路 的終點埃及和阿拉伯,瓷器單件的價格就相當於幾個奴隸的價格。瓷器的製作工藝對歐洲來說也是個秘密,當時葡萄牙商人們猜測瓷器的原料是貝殼、蛋殼和石膏。

因為昂貴,16世紀的歐洲人甚至認為瓷器有一種超自然的魔力,他們確信如果在中國瓷器裡盛放 毒藥的話,瓷器會開裂。到了16世紀中期,隨著葡萄牙人大量從中國帶回瓷器,收藏中國瓷器成為歐洲上層貴族的一種風潮。在最早和中國貿易的葡萄牙,王后、 公主的手鐲都是中國瓷器,葡萄牙國王贈送給義大利國王的禮物也常常是中國瓷器,並且王后委託人在中國訂燒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贈送給有功的士兵。1662年 英國查理二世與葡萄牙王室聯姻,葡萄牙公主就帶來了瓷器嫁妝。

歐洲宮廷充滿中國元素

到17世紀的時候,由於新航道的開闢,更多的中國產品湧入歐洲,整個歐洲陷入了長達百年的"中國熱",瓷器、漆器、絲綢不但受到歐洲各階層的追捧,而且影響到他們的審美觀念。當時法國宮廷中流行的洛可可風格便是受到中國情調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

"中國熱"一直蔓延到了英國女王的宮廷中。18世紀初,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形容說:"女王本人喜歡穿中國服裝出現。我們的屋裡充滿了中國的東西。"
中國元素在當時歐洲成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詞。宮廷裡面掛著中國圖案的裝飾布,中國瓷器被視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國等大國的宮廷裡才能見到較多的瓷器。王宮裡的貴婦紛紛搖起了中國式的扇子,巴黎街頭出現了中國轎子。

貴族家庭也以擺設瓷器來附庸風雅,炫耀地位。貴婦們見面聊的都是中國製造,裙底下露出中國絲綢麵料的高跟鞋,鞋面上是最當季的中國風格圖案。

需求催生"山寨"潮

17世紀以後,中國和西方的貿易往來已經相當頻繁,大量中國產品輸入了歐洲,僅在18世紀的 100年間,輸入歐洲的中國瓷器數量就達到6000萬件以上。18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每年的絲綢進口量多達75000餘匹。但是由於歐洲對中國產品的需 求量太大,還是供不應求。於是,仿造中國商品的"山寨"熱潮應運而生。

仿造品註明"中國製造"

歐洲匠人很早就學會了養蠶絲的技術,開始仿造中國絲綢。到16世紀之前,義大利、法國已出現 了一些著名的絲綢生產基地。由於"中國熱"的影響,歐洲人更推崇中國出產的絲綢。雖然後來歐洲生產的絲綢在質量上已與中國貨不相上下,但仍然大量採用中國 圖案,比如龍、鳳、花、鳥等等,而且要特別註明"中國製造"以保證銷路。為了更好地進行仿造,歐洲各國絲織廠的絲綢畫師手裡都有一本《中國圖譜》。

中國瓷器也是歐洲匠人竭力模仿的對象。根據記載,歐洲仿製中國瓷器的先驅是公爵法蘭西斯科一 世。他在1575年左右開始要求位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的梅迪奇工廠仿製中國瓷器。由於缺乏技術與材料的知識,他們嘗試用各種原料比如沙子、玻璃、水晶砂、黏 土等等,企圖燒製出釉色光輝而透明的堅實瓷器,但是大多數實驗都以失敗而告終。目前留存下來的作品顯示,這些早期山寨產品釉色不清,而且含有大量的氣泡, 裝飾手法則以模仿明代嘉慶、萬曆年間的青花為主,繪滿了中國風味的圖案。

凡爾賽建起"中國宮"

1712年,一位名叫昂特雷科萊的法國傳教士來到中國瓷都景德鎮傳教。經過他多年的努力,終於將景德鎮瓷器工序及配方的秘訣傳回法國,從而使歐洲瓷器生產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歐洲的生產商,包括法國、德國、英國在內的眾多瓷廠,都曾試圖進行仿造。但它們所生產的仿品只能做到外表的相似,在質地、光澤等方面都無法與中國產品相比,具有強烈的"山寨"特色。

除了絲綢和瓷器,其他比如中國的漆器、壁紙、白銅製品都是歐洲山寨工廠的生產對象。追求時尚的法國更是在壁毯、服飾乃至傢俱、室內裝飾、牆紙、刺繡、染織圖案等設計上大量模仿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風格。

167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突發奇想,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整個中國宮的裝修是令 人眼花繚亂的"中國風格",可謂是集山寨中國產品之大全。宮內的檐口楣柱、牆角四邊屋頂都貼著艷麗的瓷磚,室內模仿中國的青花瓷器是白底加藍色的圖案,到 處都擺上了中國的瓷花瓶、綢帳與金流蘇。

一些"山寨"產品仿製成功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歐洲山寨熱潮中,在歐洲工匠們的不斷學習和鑽研下,很多山寨產品最終仿製成功,最終和中國產品分庭抗禮,甚至把中國產品擠出了市場。

比如白銅製品。白銅的冶煉技術長期以來都為中國獨有,在"中國熱"過程中運銷到世界各地,為 人們所讚嘆。歐洲的一些化學家和冶金學家從羨慕到仿製,最終德國人於1823年仿造成功並重新命名為"德國銀"。到19世紀後期,"德國銀"已取代了中國 白銅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瓷器在歐洲經過長期的仿製和創新,如今也成為了具有特殊風格的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来源:河北青年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