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欽的漫畫遇到了內灣的在地文化,除了迸發出耀眼的商機,帶動內灣商圈發展外,在文化上還激發出什麼火花?
「九讚頭文化協會」在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村所經營的「劉興欽漫畫博物館」,館長董秀利用民間文化團體的力量建立漫畫館的過程,可說是在地文化與劉興欽的漫畫精神融合交會的結晶。
讓在地人瞭解自己的鄉土文化
位於新竹縣橫山鄉的九讚頭,也就是現今的新興村,在內灣村的隔壁,也是劉興欽的家鄉大山背旁。九讚頭文化協會在90年代建立,目的是希望藉由瞭解在地的人文歷史與文化,為社區創造更多瞭解自己鄉土的人才。
2001年後,劉興欽提供出自己的漫畫人物給內灣商圈,成功打造內灣成為漫畫的故鄉,給沒落的小鎮發展出無限商機後,建立「劉興欽漫畫博物館」也成為內灣的目標。因當時對於公共建設大眾疑慮較多,縣政府對於建館不願隨意決定,「九讚頭文化協會」在當時文建會主委陳其南的推薦下,自告奮勇承攬負責建立劉興欽漫畫館。
漫畫館的地點選來選去,最後選上了內灣火車站後面廢棄的臺鐵員工宿舍。九讚頭文化協會於是透過鄉公所跟鐵路局承租下來,開始規劃場地。
在缺人、缺錢的情況下,董秀不放棄,咬緊牙關把自己對鄉土的熱愛散發出去:「我們一直想要告訴人家說,有一個社區,這些居民願意做這些事情,所以我們可以感染別人、別的社區,感染那些觀光客。」她在內灣蒐集了許多廢枕木,塗上色漆成為漫畫館的佈置主力,把打造自家庭院花園的想法融入漫畫館的建立。
董秀坦言,在建立漫畫館之前,她並不熟悉劉興欽的漫畫,但在經營的過程中,漸漸熟悉劉興欽的漫畫和發明:「因為館內擺設了劉興欽的物件,常在擦拭玻璃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於是就開始瞭解劉興欽老師。」董秀用自己的方式把劉興欽的創作歷程串編成故事,講述給參觀的遊客並和小朋友互動。
漫畫館內一角的大嬸婆塑像,牆上還塗滿孩童的作畫。
孕育「更多的劉興欽」
但是,董秀認為,認識漫畫家劉興欽還不夠,要讓漫畫館不只是展示漫畫和劉興欽的發明,她還蒐集了許多臺灣早期的物件,讓漫畫背景與實物對照,目的是傳達創意與在地文化的精神:「創館除了要帶動內灣商圈的發展外,最重要的是要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孩子瞭解劉興欽的故事,讓這些孩子與劉興欽比賽,不要全臺灣只有一個劉興欽,要有第二個、第三個,我們的初衷是創造人才。」
董秀認為,所謂人才並不只是漫畫人才,而是接受在地文化的洗禮過程、瞭解劉興欽的創作歷程後,激發下一代新的創作精神和文化傳承:「所以我們現在活動都是找社區小朋友,讓他們有學習的機會,或許一、兩年內看不到影響的結果,但在十年、二十年後,會有人記得有一個漫畫博物館,他在這裡學了什麼。藉由前人的經驗,傳承給社區年輕人,讓他們學習劉興欽的腳步。以後會不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來做這件事情,是比較重要的。」
董秀舉例,有一位臺中的小朋友很喜愛劉興欽的漫畫,自己也熱愛繪畫,兩、三個月就會拿著自己的畫本到漫畫館來畫畫。董秀鼓勵他:「你很喜歡劉興欽的漫畫沒錯,可是你要把他的精神找到,要自己去創造,而不是跟著他的腳步去模擬,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
那位小朋友第二次去漫畫館畫畫時,開始自己編寫故事。到目前為止,這位小朋友持續到漫畫館來作畫已經三年了。董秀很開心:「他還會經常帶禮物來給我,我覺得那就是收穫。」
2008年開始,九讚頭文化協會開始舉辦暑假學校,董秀指著漫畫館裡牆壁上眾多的彩繪圖案說:「我就帶這些社區的小朋友來這邊畫畫,也不要限定一定要畫劉興欽老師的,不一定馬上要有成果,但我可以看到他們的成長,這是比較重要的。」
劉興欽的毅力無形中感染了許多人,包括博物館的館長董秀。
家庭主婦學到了劉興欽的毅力
董秀表示,自己是社區的家庭主婦,學歷也不高,靠著熱忱把自己的地方文化發揚傳承,而從經營漫畫館的經驗中,也學到了劉興欽的毅力:「其實做這個館在第一年我就差點投降了,因為除了沒有任何經費來源之外,還得每個月去報告帳務;而這邊的突發狀況又很多要去處理,還要帶動、管理義工,所以那時真的快撐不下去。後來看了劉興欽的漫畫,感覺到他的毅力,所以就繼續撐下去。」
美工、行銷、經營、維修,館內的大大小小事宜,董秀都得自己處理:「我們真的不是這塊料,但要撐這個場面,確實比較辛苦,所以自己要打開心態。」
所幸,參與九讚頭文化協會活動的小朋友們都已經長大,在地的年輕人也都會回來幫忙董秀,包括她女兒。漫畫館吧臺附近的牆上,鮮艷活潑的彩繪就是出於目前就讀大三、在大學裡學視覺設計的女兒之手。
董秀顯然對未來充滿信心:「幸虧這些年輕人,把他們的想法表達出來,我們才有辦法繼續擴大。所以只要你肯的話,老天都會幫你。」
《看》雜誌訂閱網站http://www.watchinese.com
来源:看雜誌58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