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滯脹何解?

作者:陳勇 發表:2011-08-23 12:0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邊際意義上,如果將「經濟增速向下、通脹水平向上」定義為滯脹,則本輪滯脹持續時間著實有點長。自有完整宏觀經濟統計數據以來,中國曾出現過三次比較明顯的滯脹:1993年四季度到1994年三季度,持續了三個季度;2004年二季度到同年三季度,持續僅一個季度;2007年二季度到2008年一季度,為時三個季度。但是,從2010年一季度GDP增速見頂開始,本輪滯脹已經持續了六個季度。這如何解釋?如何解決?

結構問題還是週期問題

當滯脹發生時,往往存在一個強力因素支撐價格持續上漲。需求不會是主要因素,否則便成經濟過熱而非滯脹。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全球石油危機導致西方國家發生滯脹,其直接原因不是經濟因素,而是地緣政治衝突。從經濟角度,對中國本輪滯脹通常有下面幾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認為滯脹是食品價格週期和流動性週期所致。由於前兩年貨幣投放過多,加上農產品價格週期性上漲,導致了本輪通脹持續時間較長。這種看法不無道理,但只能解釋「脹」,不能解釋「滯」。而且,食品價格按照歷史正常週期長度,已經到頭了,但其上漲勢頭還沒有停止;流動性(M1)與CPI之間曾經較穩定的領先滯後關係也被打破。

第二種解釋認為,從產出(經濟增速)下行到通脹回落有一定的滯後期,流動性存量過大是滯後期過長的主要原因,通脹未落只是時間未到而已。這種看法把握了滯脹的週期性特徵,但不能解釋通脹什麼時候下、什麼條件下。

第三種看法認為,中國已過「劉易斯拐點」,農產品價格和工資成本上升將是一個長期現象,未來高通脹將是一個常態,應主要關注經濟增長,對通脹則要提高容忍度。這種說法忽略了高通脹和負利率的危害性,以及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週期性。

從經濟方面尋找原因,滯脹無非是週期性或結構性的。週期性滯脹是正常的週期現象——由於價格滯後於產出,經濟週期末端往往會出現「增長向下、通脹向上」的階段性組合;而結構性滯脹往往是由於經濟中的制度性特徵或結構性變化,不僅增加了成本,而且抑制了產出,如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房地產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剛性上漲。

按照上述思路,我們可以這樣解釋滯脹: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和中國經濟調整,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遇到了某種瓶頸。由於經濟增速下滑幅度過大,經濟順勢調整被刺激政策所導致的小週期所取代,刺激政策一方面引起了通脹,一方面延續甚至強化了某些結構性矛盾,週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使得本輪滯脹持續時間過長。

減速但過熱

上述解釋過於精巧,在另一個角度,產出缺口能給滯脹一個更統一的解釋。產出缺口的計算原理是,根據歷史數據擬合出經濟增長長期趨勢(或潛在增長率),實際增速對潛在增速的偏差,則被視為產出缺口。產出缺口越大,意味著經濟增長越多地超過潛在水平,通脹面臨上行壓力,經濟則易顯得過熱。反之亦然。

按此原理計算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為9.5%,目前產出缺口正好在零附近。這種演算法容易產生對通脹的誤判,一個向下並接近於零的產出缺口,可以成為通脹無憂的主要理由。但它存在問題。2010年以來,產出缺口和通脹之間曾經存在的相關性變得不顯著。原因在於,對歷史趨勢的擬合併不能反映中國經濟越來越嚴重的要素短缺,中國已經跨過劉易斯拐點,勞動力供應開始緊張,2013年以後勞動年齡人口將出現下降,資源、能源和環境的緊張表明越來越難以承載當前經濟增速。

根據世界銀行的一項估算,如果全要素生產率大體保持不變,資本積累和勞動力減少將顯著超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將由1995-2009年的9.6%下降到2010-2015年的8.4%。這種方法從生產要素角度估算中國經濟未來生產能力,比歷史趨勢法更有前瞻性。

比較兩種方法,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被高估、產出缺口被低估了,經濟實際上處於「過熱狀態」。經濟在緩慢減速,但潛在產出下降得更多,一個實際上為正的產出缺口刺激了通脹持續上衝,從而了導致了滯脹的經濟組合。

多些「黃油」,少些「大炮」

潛在增速下滑超過實際增速,產出缺口被低估,關於滯脹的疑問便迎刃而解。按此邏輯,抑制需求便是走出滯脹的現實選擇。

擴大供給不現實。資源、能源、環境是硬約束,節能減排將成為長期國策,勞動力短缺是無法迴避的長期結構性問題,資本邊際報酬在遞減,且資本快速積累的時期已經過去,人力資本改善是一個長期漸進過程,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則需要大的技術創新或制度改進。

除了技術創新或制度創新,抑制總需求、改善需求結構是短期可行選擇。貨幣政策保持緊縮是避免總需求反彈的關鍵。外貿政策需要正常化,減少匯率補貼和稅收補貼,改變人民幣匯率低估狀況。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對於一個缺少匯率補貼和稅收補貼就難以生存的出口企業,其社會成本是資源能源環境消耗和外匯儲備積累、社會效益是就業,但就業已經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這種成本收益比很不合算。中國過多資源被廉價地用於滿足國外需求,未來需要向國內需求傾斜。

投資增速還需要降低。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很低,但這不是投資繼續高速增長的理由。中國屬於中低收入國家,但硬體基礎設施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水平。不考慮投資領域浪費和工程質量問題,按照教科書上的說法,在「大炮」和「黃油」之間,中國太多資源被用於生產「大炮」,即便總量不變,將資源配置從「大炮」轉向「黃油」,也能擴大中國的生產可能邊界,提高經濟績效。

消費始終是一個重點。多些「黃油」,少些「大炮」,雖然難以使中國經濟增速恢復到10%以上的水平,但大眾消費增長,以及由此引致的產能擴大和投資增加,是避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重要條件。

来源:財新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