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壁上的龍跡 重慶綦江恐龍大發現(圖)

發表:2013-01-11 19: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重慶綦江蓮花保寨的恐龍足跡之上,還保存著完好的要塞結構和歷代題刻,構成了中國古人在恐龍足跡化石點上長時間生活的直接證據,這一時段可能長達700多年。

重慶綦江老瀛山,絕壁上的蓮花保寨,地面之上,鴨嘴龍類恐龍留下的足跡形成一道完美的行跡,科研人員正在測量和記錄這些遠古的記憶。

老瀛山的這處絕壁,自古就是個易守難攻的所在。自清同治元年(1862年)始,這裡被命名為蓮花保寨,暗示著形似蓮花的恐龍足跡和當地傳說密不可分的聯繫。

在人類生活了700餘年的蓮花保寨之上,如此規模的恐龍足跡為何能保存下來,這至今是個謎。人們推測有可能是古人以為足跡是蓮花聖物而有意識地保護,也這可能跟當時建築的地面堆土有關。

腳類(sauropods)恐龍零散的骨頭,大部分是肋骨和脈弧。這隻綦江恐龍只保留了脊椎序列,以及不完整的頭骨,卻沒有任何四肢骨,這個有趣的埋藏現象令古生物學家困惑不已。

侏羅紀時期恐龍開始走向極端,植食性的蜥腳類像吹氣球般瘋狂變大,從18米的鯨龍,20米的峨眉龍、蜿龍,到26米的馬門溪龍、雷龍,27米的川街龍、梁龍,30米的地震龍,已經大到讓人失去對數字的感知。

對蓮花保寨恐龍足跡的分析,可想想出如圖景象:約1億年前的中白堊世,溫暖潮濕的綦江滋養出繁茂的木賊、蕨樹和蘇鐵。大群鴨嘴龍來到河邊,成年鴨嘴龍沈重的身軀在河灘壓出深深足跡,幾隻幼崽乖巧地跟隨著,它們的前肢還太短,所以僅用兩足行走。不遠處,一大群只有1.4米長的小型獸腳類正在追趕著昆蟲,而只有2只約4米長的甲龍是在不忍聒噪,轉身離開。

古生物學家在發現恐龍足跡時,最希望瞭解這到底是哪一種恐龍留下的?最理想的情況是,恐龍足跡能和恐龍化石相距甚近的同一化石被發現,這就比較容易得出結論,這些足跡可能就是它旁邊的恐龍留下的。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發現恐龍足跡之處極少有相關的骨骼化石保存下來,反之亦然。這可能是由於兩者形成的條件不同所導致,比如恐龍屍體的保存需要水流攜帶沉積物迅速將其埋藏,但這種水動力條件恰恰是沖毀新鮮足跡的元凶。

翼龍類後足跡。古生物學家難以根據足跡來判斷其主人到底屬於哪種具體的恐龍,但因為不同大類的恐龍,其足部骨骼結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獨有的也正總會反映到足跡的形狀上。

獸腳類後足跡。學者可以由此判斷造跡恐龍是肉食性還是植食性,根據恐龍足跡的輪廓及相撞還可以建立一套獨立的分類系統(遺蹟科、屬、種),以區分獸腳類、原蜥腳類、蜥腳類、小型鳥腳類、禽龍-鴨嘴龍類、劍龍類、甲龍類和角龍類等足跡。

村民經過綦江蜥腳類恐龍的尾椎序列,盆地中的秋天陰雨綿綿,卻不減綦江村民參與恐龍化石發掘工作的熱情。

科研工作者正在修理恐龍化石,這片土地之上的精彩不僅僅是恐龍足跡,還有正在裝架的恐龍骨骼化石,將在綦江恐龍國際研討會之前將其復原。它的體長可達到17米,可能是個新物種,對它的透徹分析研究,有助於更清晰的瞭解,在遠古時代,這裡發生了什麼。


(圖/華夏地理)

人們關注的不僅僅是腳下的恐龍足跡,足跡層面的頂部也值得推敲:凹凸不平的砂岩,還能看到零星的足跡和蟲跡,表明恐龍再次繁衍了漫長的時光。

来源:華夏地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