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家與仁者的境界修煉

發表:2013-03-14 18: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事業家」的概念內涵

如果說從創業家到企業家,需要依靠規模和資本,需要實力雄厚的物質基礎,那麼,從企業家提升到事業家,所需要的則不僅僅是物質實力。很多為商者,努力奮鬥,終其一生,能達到企業家之境界已屬不易。要在企業家的境界之上再繼續提升,成為事業家,所需要的絕非市場打拼的超凡勇氣、嫻熟老到的經營之術,而是需要對經營之道、企業使命、願景的深入洞察,需要對自己人生目標、精神境界與生命價值的深刻體悟。財富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命運,財富也可以創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在中國,這樣的改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義無反顧的勇氣大步向前。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悟,把為商者的成長和境界修煉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創業家,二是企業家,三是事業家。並說自己是從65歲開始,才由企業家進入到了事業家的境界。那麼,什麼是事業家?松下幸之助說,那就是你要有一個超越了眼前戰略和利益的遠景。

一個超越了眼前戰略和利益的遠景——這就是松下幸之助先生對事業家精神境界與膽略的定義。也就是說,企業家既要充滿現實精神,也要具備理想主義。然而,在中國,由於特殊的國情與營商環境,人們很難超越眼前的戰略利益,很多企業家,他們太過關注現實、關注今天、關注眼前。事物都是辯證的,那些越是關注眼前、關注今天的企業家,往往很難擁有明天。因此,如何將企業的今天與明天結合起來思考,如何將企業發展的長期戰略與短期利益相結合,是當前中國企業家們應該面對的重要問題。

當代中國企業家,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人,他們大多是民營企業的掌門人,他們深知成功來之不易,所以尤為珍惜今天。另一部分來自具有國企血統,通過產權重組、改制而來的股份制企業的掌門人,由於社會對他們常常進行「原罪」拷問,致使他們大多行事低調。很多國有企業的掌門人更多地圄於眼前,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平安度過任期,不出事便是功,而非過。由於產權制度不清晰,監管體系不完善,當個人權利過大而又不免利慾熏心,一不小心跌落在經濟改革洶湧浪潮中的企業家比比皆是。

總體上,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企業大多還處於原始資本積累初始和完成階段,很多企業還很難超越眼前利益而建立企業的戰略遠景。而且,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日韓企業動輒上百年、幾十年的歷史相比,自身企業的歷史還較短,企業家精神尚處於探索和積累階段。這些因素都導致大多數中國企業要麼缺乏戰略思維,甘於滿足而不思進取;要麼面對市場經濟的波詭雲譎,心懷憂慮,唯恐企業前景難測。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統文化遺產所帶來的負面心理。很多企業家並不把經商視為自己終身的價值追求,儘管這幾年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總體來說,中國社會要從「學而優則仕」變為「學而優則商」,也許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看看公務員招聘,動輒幾萬人報名,爭奪幾百比一的錄取率,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文化心態,也是市場經濟時代中華民族所要面對的巨大的精神挑戰。

事業家的精神境界

在松下幸之助先生90歲的時候,當有人問起他:松下公司有沒有長遠規劃,是多少年?松下說:「有。500年。」松下說500年,一定是出於真心,是出於對松下事業的從容、熱忱、執著、堅定和矢志不移。試想,能有多少中國企業家敢把自己公司的遠景規劃設計為500年呢?這就是企業家與事業家在胸襟、氣魄、膽略,以至整個人生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看來松下本人對於境界的修煉深有體悟,正是他本人經歷了從創業家、企業家到事業家的人生境界的風雨磨礪與長久歷練,他才對松下事業充滿如此虔敬之心,對公司的未來如此從容不迫。應該說,松下的這種精神信仰,既是一種典型的企業家精神,又是對企業家精神的超越,從而給予我們很多啟示。

因此,筆者嘗試為企業家精神下這樣一個寬泛的定義:企業家精神是指特定社會背景與文化土壤下,企業家的人格、品質、意志、價值觀、企業哲學、經營思想等一系列經營管理理念的集合,其基本特徵是敢於冒險、不斷創新、義利並重、自我完善。在當今中國,最為稀缺的資源不是資金、勞動力等物質資源,而是企業家精神。可以說,正是企業家精神的缺失成為經濟良性發展,企業持續創新的障礙。有學者將中國企業家精神的匱乏歸結為中國國民性格的先天缺陷,認為中國傳統哲學中重義輕利的儒家倫理和崇尚自然、與世無爭的道家思想是導致中國企業家精神稀缺的內在原因。這種觀點的確有一定道理,雖然難免令人沮喪。

應該承認,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導致了中國企業家精神在市場經濟時代仍顯得委靡不振、氣息奄奄,甚至殘缺不全。從根本上說,這與長期以來傳統文化「輕商賤利」所造成的商業土壤的貧瘠,企業家精神的缺失確實有很大關係。如一些創業家、企業家缺乏大膽創新的精神卻敢於鋌而走險,缺乏社會責任擔當卻不忘紙醉金迷……今天,在學習發達國家企業家精神,反思自己歷史文化傳統的同時,我們必須從正面回答以下問題:

企業家精神的內在支撐是什麼?如何使中國企業家精神在全社會發揚光大?
健康、旺盛的企業家精神,應是建立在對整個社會體制和經濟發展前景準確而樂觀的預期之上。一個對於企業發展前景穩定而樂觀的預期,可以使企業家對未來的成本與收益計算相對準確和可靠;相反,一個不穩定與悲觀的預期會使得企業家在投資時顧慮重重、惶惑不安。因為難以預期自己的未來收益及成本支出,難以預估經營中的各種風險,即便企業處在轟轟烈烈的經營中,面對各種社會變化及營商環境,企業家們難免顧慮重重,從而喪失對企業的信心。這就必然導致企業家在投資決策時謹小慎微,或者因不可預估的風險而放棄投資,甚至終止經營,從而制約了自身企業乃至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實際上,隨著近年來市場競爭及行業壟斷的不斷加劇,這樣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

企業家從本企業的特點出發,以自己的企業哲學、價值觀、倫理觀和管理風格融合而成的企業家精神,是企業文化的一面鏡子。優秀的企業家精神既是企業家的人格化,又是對企業家精神境界的更高超越——事業家。
因此,作為企業家更高發展階段的事業家,既是卓越的管理者,又是員工的思想領袖,他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新的價值取向來倡導和培育新的組織文化。這種組織文化既有時代特色,又是本國傳統思想、倫理、價值觀念的融合,是科學精神、人文價值與現代企業要素的和諧統一。

「仁者」的境界修煉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的意思是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慈的人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孔子以山、水來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動而又寓意深刻。正如朱熹在《論語集注》裡所言:「沒有對仁和智極其深刻的體悟,絕對不能作出這樣的形容。」智者,也就是聰穎智慧之人必通曉事理,反應敏捷,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如水流不停,所以用水來比擬,恰到好處。仁者,也就是仁慈的人。仁慈的人安於義理,寬厚容忍而不貿然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形容,精妙入微。山,拔地而起,直視蒼穹,性格穩健,風骨剛毅,心胸寬大,厚德載物。無論春華秋實,任憑嚴冬酷暑,歷經風吹雨打,不懼滄海桑田,遙望雲卷雲舒,笑看百事興替,目睹花謝花開,坐觀萬物蔥蘢,我自胸懷坦蕩,永遠巋然不動。這便是山之博大、山之巍然、山之峻逸、山之永恆。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正是說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而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以仁愛待人待物,象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恆。仁者是中國古代哲學裡含義較廣的道德範疇。仁者,是指具有大智慧,大人格魅力而又善良的人。孔子把「仁」當做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其主旨是「愛人」。仁者平和、穩定、安靜如山,不因外物所動,不因寵辱而驚,寬容仁厚,始終如一,不役於物,不凌於物,無憂無懼,斬獲長壽,正所謂「仁者樂山」。孔子特別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尤其是養成仁德的情操。並認為,對仁德的修養,主要還是要靠個人自覺的努力,因為只要經過個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與勇者、智者相比,仁者型企業家的修煉主要在於情商,在於仁愛之心、慈悲之懷。如果說勇者型企業家的內在素質主要是勇氣、創新、執著,智者型企業家的內在素質主要是膽識、智慧、韌性,仁者型企業家的內在素質就是胸襟、遠見、毅力,觀察那些在商業經營中取得成功的人,無論是創業家、企業家,還是事業家,他們都是這些內在素質及經營能力修煉的成功者。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決不能把勇者、智者、仁者的境界層級絕對化,即使「勇者無畏」的境界內涵包括著天不怕、地不怕的創業個性,勇氣超群、膽識過人的拚搏精神,但 「勇者無畏」 絕不意味著可以胡作非為。面對當前更加複雜的營商環境和社會風氣,如何在全社會倡導慈悲之心、仁者胸懷,如何引導企業家們在經營管理中對員工、股東、社會履行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品德,不斷修煉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心靈境界,自覺實踐儒家的「仁者」 精神與理想人格,這不僅是企業界,也是整個社會將要面對的倫理挑戰。

當前,在企業經營中缺少仁者胸懷、慈愛之心的現象隨處可見,甚至喪失誠信、違背商德的事件愈演愈烈。如2008年9月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多家企業在牛奶裡添加三聚氰胺這樣的潛規則,充分反映了企業無視消費者利益的見利忘義的無良行為。見利忘義的背後是什麼?是企業文化的缺失,是企業價值觀的失衡,其導致的結果就是企業道德良知的淪喪。企業文化是什麼?企業文化既是一種管理理論,又是一種實踐方法,其實質是以人為中心,以文化引導為手段,以激發員工自覺行為為目的,以價值觀培育為最終歸宿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

價值觀既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邏輯起點,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最終歸宿。企業價值觀的內在本質是企業的價值排序,即企業將誰的利益放到首位,誰的利益放到其次,誰的利益放到末位。或者說,企業秉持顧客利益至上還是股東利益至上,企業怎樣對待員工、如何看待社會,這些都體現著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則和核心使命。幾乎所有的長壽公司都遵循著這樣的價值排序:顧客、員工、股東、社會。在這個價值排序中,顧客居於最高位置,顧客的利益永遠至上。因此,西方企業將顧客當作「上帝」,這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顧客就是上帝」一方面鮮明地體現出企業對於顧客的敬畏之心,反映出西方企業對於顧客和社會的深厚的契約式誠信。

曾幾何時,當市場經濟的洪流滾滾而來,我們也曾天天將「顧客就是上帝」掛到嘴邊,其實很多企業並不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中國人是不信鬼神的,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做了虧心事也一點都不怕,因為他們心里根本沒有「鬼」。鬼是什麼?其實「鬼」就是信仰、就是文化。當企業真正做到以顧客、員工、股東為價值排序,企業的戰略目標和未來願景就變得崇高而神聖起來。當企業真正把顧客當成上帝,顧客這個「上帝」就會釋放出保護企業的巨大力量。市場競爭中這種神聖的競爭壁壘和巨大力量,正是企業成功的根本保障。

来源:智慧華人獵頭公司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