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兩會落幕以及新的對臺工作領導班子產生後,臺灣媒體評論了習李主政下的兩岸關係及相關人事安排。
《自由時報》在頭版新聞上分列了李克強對兩岸關係的定調,以及陸委會此一定調的反駁。
李克強說"大陸與臺灣是我們共同家園,把它一道維護好、建設好,使其花團錦簇,花好總有月圓時」;臺陸委會對此則回應說"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臺灣是我們的家園"。
《自由時報》引述不具名資深官員說,臺方使用說法內容隱含對中華民國主權與治權範圍差異,是體現兩岸政治現實用法,而李克強使用說法意指主權及治權範圍重迭,這是兩岸立場上最大不同,臺灣當然不能接受。
該官員並說,習李在兩岸關係下仍高舉"一中原則"令牌,臺灣只要配合一切可談,反之是暗視若臺灣不願配合一切都會有變數,即使是胡溫與臺灣簽定的協議也在內。
維持現狀?
《蘋果日報》社論文章蘋論的標題則是"維持現狀是錯覺"。此一觀點是引述美國在臺協會前駐臺處長司徒文上週五的一場演說。
司徒文說臺灣人對現狀的概念有問題,且維持現狀是種錯覺。他指出兩岸關係不會單由臺灣人民決定,面對經濟越來越強大,民族主義與好戰情緒隨之高張的中國,臺灣人民對國家安全的挑戰應有更廣泛的認識。
蘋論以越南的例子說,南越當年靠美軍抵抗北越,出現過偏安的升平假現,當時南越朝野也希望維持現狀,但北越不願維持現狀,南越後來的現狀就是滅亡。
蘋論持續說"維持現狀需要當事的雙方或多方一致贊同維持,現狀才維持得下去。而中國願意永久和臺灣維持現狀嗎?不問可知"。
蘋論說現實的臺灣是被動、等待的,等的是中國民主化的那天,但臺灣爭取時間的工具不多,外交與國防是兩大利器,只有把自己變成刺蝟,才有可能把時間爭取到臺灣一邊,但國民黨政府每年軍事預算不到GDP的3%,不知用心何在?
國台辦人事
中國國務院台辦人事的變動也是一些臺媒的關注焦點。媒體連日來報導了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張志軍,接替當年也是從外交部轉任國台辦的王毅出任此一職務。
《中國時報》回顧王毅五年前被胡錦濤任命出任此一職務說,這顯露了處理涉臺事務的全新思維,而習李體制接班之際,仍是以"王毅模式"作為用人決策。
報導並說這種"王毅模式",反映出北京以外交戰略處理敏感的涉臺事務。
《中國時報》報導說採訪兩會的臺灣媒體,在王毅與他們話別時搶著與他合影留念。雖人數眾多甚至需要排隊但他依然和顏悅色來者不拒,直到所有人都照完,他才同大家道別離開。
来源:BBC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