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飾大觀(組圖)

發表:2013-09-04 10: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本圖為暖帽實物


本圖為戴暖帽的官吏。

【看中國2013年09月04日訊】清代暖帽: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彷效。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此類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製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誌。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本圖為涼帽實物

清代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籐、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誌。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本圖為戴涼帽、穿長袍、馬褂的官吏。

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


此圖為戴小帽的男子。

便帽,也稱「小帽子」以六瓣合縫,綴檐如筒;俗稱瓜皮帽。創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合一統之意。這種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多為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多為軟胎,取其便利。


戴暖帽、穿琵琶襟馬褂、開衩袍及皂靴的官吏。

清代官吏便服: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清代長袍多開衩,官吏士庶開兩衩,皇族宗室開四衩。在清朝以開衩為貴。但也有不開衩的,俗稱「一裹圓,為一般的市民服飾。開衩袍,也稱「箭衣」,袖口裝有箭袖,以便騎馬射箭,因其袖似馬蹄,故稱「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禮時放下。這種服裝是滿族的服裝特色,最初出現在入關之前,而後沿用於整個清代。一般士庶如穿無衩之袍作禮服時,也須另裝一幅馬蹄袖,用鈕釦繫在袖端,禮臂則解下。這種袖子叫「龍吞口」。袍服中尤以蟒袍為貴。不繡蟒紋的袍服,除顏色有禁例外,一般人都可服用。另有缺襟袍,其袍右襟裁下一塊,然後用鈕釦繫住,以便騎馬行走,一般多用於行裝。


戴暖帽、穿琵琶襟馬褂、開衩袍及皂靴的官吏。


本圖為穿開衩袍、皂靴、佩搭褳的男子。(褡褳是一種刺繡佩飾,是佩掛在腰間的隨身賞玩之物,晚清尤為盛行)


本圖為穿開衩袍、皂靴、束腰帶的男子。


本圖為戴風帽、穿長斗蓬及行裝的官吏。


本圖為戴暖帽、穿裘衣及行裝的官吏。

清代官吏朝服:清代朝服清代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蟒袍、補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分冬、夏二種,其形制為上衣連下裳的形式。皇帝的冬夏二式,都用明黃色。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親王、郡王則用藍色及石青色,此下官吏不能用黃色,都用藍色及石青色或其它顏色,當然十二章紋樣也不能用。


本圖為官吏穿的素地片金緣朝服及披領展示圖。(傳世實物)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