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君】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二)(組圖)

作者:雲中君 發表:2013-11-10 01: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1月10日訊】千古明君用賢納諫

唐太宗李世民稱帝之後,改年號為貞觀。他任人唯賢,從諫如流,實行輕徭薄賦、蔬緩刑罰的政策,終於促成了國家富強、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他先後出兵打敗了北方的突厥和西面的吐谷渾、高昌國,既解除了外來威脅,又拓展了疆域。以廣闊的胸懷接納了眾多少數民族,他曾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輕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對外交往四通八達,出現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絲綢之路再次承載了文明交流的重任,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大概在此時傳入中國,受唐文化影響最大的是朝鮮和日本,日本的「大化改新」正是在「遣唐使」的影響下發生的。

隋朝崇尚佛、道,而比較輕視儒學。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下詔廢除京師及郡縣的大小學校,只保留京師國子學一處,學生名額僅70人。隋朝一度推行的以考試儒學經義來選拔士人的制度也被停止,儒生的出路幾乎斷絕。唐太宗即位之後,吸取隋朝的教訓,大力提倡和推崇儒學,設立弘文館、增修學舍、擴大國子學、大學、四門學的生員名額,增設書法、算術等課程。從公卿、貴族到普通人家的優秀子弟,都可選送進入不同的學校學習。又召集天下名儒到京師當學官。當時四鄰各國也都派貴族子弟來入學,一時生徒多達萬人,把儒學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極盛時期。

太宗與群臣討論消滅強盜,有人主張制定嚴刑峻法,太宗不以為然。他認為百姓之所以做強盜,是因為徭役太重,官吏貪暴,以至於飢寒交迫,才鋌而走險,所以應該減輕賦稅和徭役,整頓吏治。幾年後,天下果然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民安居樂業。

太宗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靠百姓。剝削百姓侍奉君主,就像割下身上的肉來充飢,吃飽了人也死了,君主富足而國家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慮,不來自於外界,而往往是在自身。慾望多則花費大,花費大則賦稅繁重,賦稅繁重則百姓憂愁,百姓憂愁則國家危殆,國家危殆則君主不保。朕經常考慮這些,所以不敢放縱自己的慾望。」

由隋煬帝的揮霍無度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初年為使百姓休養生息,恢復生產,他自己的生活用度非常節儉。他反對大興土木,營造宮殿,這是吸取了隋煬帝等前朝帝王耗費民力、損害百姓以致滅亡的教訓。儘管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從即位開始,便注意戒奢從儉,以減輕百姓的負擔。他所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所建的舊宮殿,歷經戰火焚燒,早已破舊。按照慣例,新王朝國君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宮,至少也要將舊宮修復裝飾一新。但是唐太宗一直不許興建新的宮殿。太宗患有「氣疾」,所住的宮殿潮濕,夏暑秋涼,容易引起舊病復發。貞觀二年,有大臣從愛護他的健康出發,奏請朝廷「營一閣以居之」。唐太宗卻說:「我有氣疾,確實不宜居住潮濕的宮殿,可是要大興土木,必然浪費人工與錢糧,這不是為天下之君所應做的事。」大臣們雖一再奏請,太宗仍堅持不准。貞觀初年基本上沒有興建甚麼大的工程。不僅如此,在洛陽遭受水災時,百姓房屋被沖毀,太宗還下令拆掉洛陽一些宮殿,將木材分給受災百姓,以供修房之用。而洛陽宮殿被大水沖壞後,只是稍加修繕而已。由於唐太宗帶頭節儉,反對奢侈,影響了許多大臣。在貞觀君臣中,崇尚節儉蔚然成風,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貞觀時期的經濟、文化達到鼎盛,為世界矚目。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遣使赴西域冊封葉護可汗,同時另派人攜重金去買馬。大臣魏徵進諫說,這好像是為了西域寶馬而冊封,不是為了西域安寧:「諸蕃聞之,且不重中國……若陛下惠及四海,則(至寶)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大宗聽了,連忙下令停止買馬(《貞觀政要.納諫》)。那時候雖然唐朝國力天下第一,國君則連馬都不敢向西域輕買一匹。因此,貞觀盛世的形成與唐太宗的節儉措施有密切的關係。

太宗神采英武剛毅,群臣覲見的時候,都誠惶誠恐,敬畏非常。太宗知道後,每次召見大臣奏事,都神色溫和,希望聽到規勸諍諫。

貞觀四年(630年)四方民族首領要給唐太宗上尊號,稱「天可汗」。太宗說:「我是大唐的天子,又要負責可汗的事務嗎?」朝廷群臣及各族首領一起高呼萬歲。由於得到了各方首領的認可和擁戴,從此以後,太宗給西北各族首領的璽書中,都自稱「天可汗」。在中國歷史上,帝王雖然能平定中原,卻不能臣服戎、狄,而使夷人滯留中原,甘願事君者就更為少見。太宗因此詢問手下﹕「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是功績卻超過了前代帝王,我不明白其中的原由,請諸公能直言相告。」大臣們紛紛稱讚太宗的英明如同天地日月。但是,唐太宗卻說:「不對。我能夠超過前代的帝王,是因為我具備五種品德。自古帝王大多妒嫉勝過自己的人,然而,我看見他人善良的品德,就如同自己的優點一樣珍惜。我看到他人的能力,自己不能兼備,我常常放棄他的缺點,而採用他的長處。君主往往引進賢能的人,就想把他置於自己的懷抱中;罷黜不肖之人,就想把他推下懸崖。而我尊敬賢能的人,憐憫不肖之人,這樣賢能的人與不肖之人各得其位。很多君主討厭正直的人,暗地裡進行殺戮,沒有哪個朝代能避免。自從我做皇帝以來,正直善良的人,比肩於朝,沒有一位被罷黜的。自古以來,中原的皇帝皆重視華夏民族,蔑視夷、狄少數民族,然而,唯獨我愛之如一,所以他們依戀我,就如同依戀自己的父母一樣。這五種品德,使得我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貞觀時期國家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據《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四年(630年)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死刑犯僅二十九人。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貞觀王朝的倡導下,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貞觀時期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新羅帝王的治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從諫如流注重法治

唐太宗執政之後,任用賢臣,虛心納諫,即使臣子言辭過激,也不加罪,因此群臣敢於冒犯龍顏,直言唐太宗治國得失。太宗在納諫時展現了千古明君的坦蕩心胸和從諫如流的品德,他曾經對公卿說:‘人想看見自己的樣子,一定要藉助明鏡。君主想自己知道過失,一定要依靠忠臣。如果君主剛愎自用,自以為賢,大臣阿諛奉承,刻意迎合,君主就會失去國家,大臣又怎能獨自保全?希望你們勇於進諫,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貞觀元年,太宗對侍臣說:「正直的國君任用了姦邪的臣子,不能使國家達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惡的國君,也不能使國家達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到忠正之臣,如同魚得到水,這樣天下就可安定。我雖然不聰明,幸而有你們多次匡正補救,希望憑藉你們耿直的進言,使天下達到太平。」諫議大夫王珪說:‘我聽說木頭經過墨線就能鋸直,國君採納規諫就會聖明。所以,古代的聖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諫諍的臣子七個,向國君進言不被採納就要以死相諫。陛下開啟聖明的思慮,採納鄙陋之人的意見,愚臣處在這個沒有忌諱的朝代,實在願儘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稱讚王珪說得好,下令從今以後宰相進宮籌商國家大事,一定讓諫官跟隨進去,讓他參與其事,預先瞭解國家大事。如果有所規諫,一定虛心採納。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覆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

房謀杜斷,勵精圖治


房玄齡

在內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提升農業發展。在職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限制皇權發展與貴族世襲等惡習。

治國安邦,貴在得人。唐太宗深明此理,故而求賢若渴,特別注意舉賢授能。即使是反對過自己的人,只要有治國才能,他都大膽任用,而且用人不疑。唐太宗不計出身,放手任用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文臣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馬周、高士廉和蕭瑀等,武將有李靖、尉遲敬德、侯君集、程知節、李績和秦叔寶等人。此外,唐太宗還派官員四處詢問百姓的生活情況,然後把各官員的功過寫在屏風上,以便褒貶。

房玄齡原為隋朝舊臣,在隋朝為官時擔任隰城的縣尉。後來因事獲罪被革去官職,派遣到上郡為官。一次,唐太宗到陝西巡遊,房玄齡聽說後就到軍營門口拜會。唐太宗對他一見如故,任命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蒙受知遇之恩,決心湧泉相報。當時,每次打了勝仗,大家都忙著各處蒐集財寶,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共同為李世民效力。他多次擔任秦王府記室,兼任陝東道大行臺考功郎中。房玄齡在秦王府十幾年,都擔任記室一職。當時的太子和巢刺王因為房玄齡和杜如晦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心懷嫉恨,就在唐高祖面前惡語中傷,於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遭到了打擊排斥。後來太子發動叛亂,李世民秘密召見房玄齡和杜如晦,讓他們穿上道士的衣服,派人暗中將他們帶入內宮商議對策。叛亂平定之後,李世民成為東宮太子,就請房玄齡擔任太子左庶子。

貞觀初年,李世民提升他為中書令。貞觀三年,又封他為尚書左僕射。同時,命他撰寫國史,封為梁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房玄齡為官兢兢業業,負責百官的任命,責任重大,常常夜以繼日地工作,不在政務上出現半點閃失。他待人寬厚,胸襟寬闊,看見別人比自己出色,也從不嫉妒。他富有才識,撰寫的國史文采出眾,審定的法令寬容公平。他在德行方面也為人稱道,對人從不求全責備,不以自己的標準去苛求別人,不分親疏貴賤,一視同仁,因此被眾人讚譽為良相。貞觀十三年,他又被尊為太子少師。

房玄齡擔任宰相之職共有十五年,其間,他多次上書辭官,唐太宗都未允許。貞觀十六年,他又被封為司空,仍然總管朝政,著述國史。不久,房玄齡又以年老為由,提出辭官,唐太宗派使者回覆一封信,上面寫道:「你擔任丞相這麼多年了,很多大事我都能夠放心地交給你處理,假如沒有了你這個良相,我就像失去了雙臂一樣力單勢薄。如果你的精力允許,就不要解甲歸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感到力不從心了,再上奏告訴我也不遲。」看過這封言辭懇切的信,房玄齡終於打消了辭官的念頭。後來,唐太宗回顧艱難創業的歲月,良臣輔佐自己所立下的卓越功勛,不禁感慨萬千,寫下《威風賦》賜給房玄齡,由此可見他們君臣之間深厚的情誼。

杜如晦也是開創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之一。他深受唐太宗的重用,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初名相。李世民作為天策上將統兵東征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之時,杜如晦每每隨行,為之參謀帷幄,決勝於疆場。他遇事善斷,處理公務迅速無誤,是同僚中最為幹練的人才。武德四年(621)10月,唐太宗設立了文學館,置十八學士,杜如晦被選為十八學士之首。當時權力之爭激烈,戰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為太宗出謀劃策,提出良好的建議,令人十分佩服。後來,他被封為天策府從事中郎,兼任文學館學士。

在平定太子的叛亂中,杜如晦和房玄齡功勞最大,杜如晦被提升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遷任兵部尚書,封為蔡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他擔任檢校侍中。貞觀三年,拜為尚書右僕射,兼任吏部選事。他和房玄齡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務,品選官吏,好評如潮。有關修筑宮殿的規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議決定。時稱如晦長於斷,玄齡善於謀。「房謀杜斷」,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後世論及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貞觀諍臣魏徵和王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魏徵

唐太宗納諫之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昭示聞諫之誠,倡導直諫;二是納諫方法得當,兼聽則明;三是注重納諫效果,擇善而從;四是完善納諫制度,暢達言路。

太宗曾經對侍臣說,「我讀《隋煬帝集》,文辭深奧博大,隋煬帝也知道讚揚堯舜批評桀紂,為什麼做事就不是這樣呢!」魏徵說,「皇帝即使是聖人,也應該謙虛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智慧的人會獻出自己的謀略,勇敢的人也會竭盡全力。隋煬帝仰仗自己有才十分驕橫和自以為是,說的是堯舜的話,做的卻是桀紂的事,還不自覺,最後導致滅亡」。太宗說,「這些事情過去沒有多久,我們得記住其中的教訓。」

魏徵,武德末年做太子洗馬,曾是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之臣。當他看到太宗同隱太子李建成暗中傾軋爭奪,常勸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殺了隱太子後,把魏徵叫來責問:「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當時大家都替魏徵擔驚受怕,魏徵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了我的話,肯定不會有今天的殺身之禍。」太宗聽了這話肅然起敬,對他分外敬重,提升他為諫議大夫,多次把他請進臥室,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魏徵本有治國的才能,性情剛直不阿,絕不隨便放棄自己的主張。太宗每次和他交談,從來沒有不高興的。魏徵欣幸遇到了賞識自己的君主,竭盡才力來效勞。太宗又安慰他說:「你以前直言勸諫前後二百多件事,都稱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為國,怎能如此?」

貞觀三年,魏徵幾次升遷做上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起了很好的作用。太宗曾對他說:「論你的罪過比當年管仲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還要嚴重,而我對你的信任卻超過了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間融洽相處,難道還有誰能像我這樣對你嗎?」貞觀六年,唐太宗駕幸九成宮,設宴招待親近的大臣,長孫無忌說:「王珪、魏徵,過去侍奉隱太子,我見到他們就像見到仇敵一樣,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參加宴會。」太宗說:「魏徵過去確實是我的仇敵,但他能為侍奉的主子盡心出力,這是很值得稱道的。我能夠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應無愧色!魏徵常常不顧情面懇切勸諫,不許我做錯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徵再拜說:「陛下引導我提意見,我才敢提意見。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見,我又怎麼敢去犯龍鱗、觸忌諱。」太宗龍心大悅,賞賜每人十五萬錢。

貞觀七年,魏徵替代王珪任侍中,加封到鄭國公。不久因病請求辭去所任的官職,只做個閑職散官。太宗說:「我把你從仇敵中選拔出來,委任你中樞機要的職務,你看到我不對的地方,從沒有不勸諫的。你難道沒看到黃金埋在礦裡,有什麼可貴的呢?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工匠把它鍛練成器物,就會被人們當做寶貝。因此我把自己比作黃金,把你當做高明的冶煉工匠。你雖然有病,但還不算衰老,怎能想就此辭職呢?」魏徵聽了只好作罷。後來又堅決要辭職,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職務,任為特進,仍舊管門下省政事。

貞觀十二年,太宗因為皇孫誕生,下詔宴請公卿大臣,太宗在酒席間極其高興,對大臣們說:「貞觀以前,跟我平定天下,轉戰於艱險危難之間,房玄齡功勞之大是沒有人能比得上的。自貞觀以來,對我竭盡心力,進獻忠直之言,安定國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業,被天下人所稱道的人,就只有魏徵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親自解下佩刀賜給他們二人。庶人承干在東宮做太子時,不講品德不幹好事,魏王泰越來越得到寵愛,內外百官對承干是否還能做太子都有疑議。太宗聽到後很厭惡,對侍從的大臣們說:「當今朝臣之中,講忠誠正直沒有比得上魏徵的,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師傅,用來斷絕天下人的想法。」貞觀十七年,就任命魏徵做太子太師,仍舊管門下省的政事。魏徵陳述自己有病,太宗對他說:「太子是宗廟社稷的根本,一定要有好的師傅,所以挑選你這樣中正無私之臣,作為太子的輔弼。我知道你有病,不妨躺在床上來教導太子。」魏徵只得就職。

不久魏徵得了重病,他家裡原先沒有正廳,太宗當時本想給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停下工來把材料給魏徵造正廳,五天完工。又派宮中的使者賜給他布被和素色的墊褥,以順從他的喜好。過了幾天,魏徵去世,太宗親自到他的靈柩前痛哭,追贈他為司空,賜謚號文貞。太宗親自給他撰寫碑文,還親筆書寫在石碑上。又特賜給他家食實封九百戶。太宗後來常對身邊的大臣們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歷代興衰更替;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這三面鏡子,用來防止自己犯過錯。如今魏徵去世,就失掉一面鏡子了!」因而哭了很久。於是下詔說:「過去只有魏徵,經常指責我的過錯。自從他去世後,我雖有過錯也沒有人敢公開指出。難道我只在過去有錯誤,而今天全是正確的嗎?恐怕還是百官苟且順從,不敢來觸犯龍鱗吧!所以我再次虛心徵求意見,以便清醒頭腦進行反省,你們直言勸諫了而我不採用,我願承擔責任。我需要採納忠言而大家又不說,這個責任誰來承擔?從今以後,大家都得竭盡忠誠,我如有對或不對的言行,你們要直言勸諫不要保留隱瞞。」

王珪,武德年間曾擔任太子中允,太子李建成對他禮遇有加。後來由於李建成陰謀作亂之事所牽連,王珪被流放到雲南嶲州。李建成被誅殺後,太宗即位,王珪被太宗召回,拜官為諫議大夫。作為臣子,王珪忠心耿耿,盡職盡責。他所進獻的言論,多被太宗採納。王珪曾經上書批評太宗過失,太宗說:「你所談論的,一一點中我的過失。自古以來,沒有哪一個國君不想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他們的願望都沒有實現,不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過錯卻不能改正的緣故。現在我有過錯,你能直言不諱,我也能知錯就改,何必擔心國家不能長治久安呢?」

貞觀元年,王珪官至黃門侍郎,參與國家政務,並兼任太子的老師。第二年,王珪又被提升為侍中,與房玄齡、魏徵、李靖、溫彥博、戴冑一起處理國家政事。一次,他們六人與太宗一起進宴,太宗問王珪:「你識別能力很強,尤其擅長談論和評價別人。從玄齡開始,你一個個給我評價一下,也可以估量一下你們中間誰最賢德能幹。」王珪回答說:「為國兢兢業業,幹事果斷精明,我比不上玄齡。以糾正偏頗為任,犯顏直諫,為皇上無法與堯舜的聖明比肩而感到羞恥,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既能帶兵又能治國,文韜武略俱佳,我比不上李靖。奏章嚴密清楚,言行有理有據,規規矩矩,沒有疏失,我比不上溫彥博。處理紛繁複雜的事務,有條有理,萬無一失,我比不上戴冑。可是對於弘揚正氣,懲惡揚善,疾惡如仇,我比起各位,也有我自己的獨到之處!」這番話深受太宗稱道,感慨地說:「卿如常居諫官,朕必永無過失。」在座的諸位大臣也各抒己見,都認為他評價得恰如其分,十分準確。

王珪一生崇尚儒學,以儒家忠孝仁義禮等自勵,是唐初有名的諍臣之一,王珪任諫議大夫時,推誠盡節,多所獻納。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