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字永固,又字文玉,氐族,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皇帝。苻堅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公元383年,前秦發兵南下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亦遭羌人姚萇殺害,終年48歲,謚號宣昭帝,廟號世祖。
苻堅征戰時的典故
苻堅作為歷史上還算有名的人物,留下的典故成語有不少。比如說「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垂韁之義」之類的。其中大多是和淝水之戰有關。當初他去和東晉打仗的時候,手下都勸他說,東晉不容易打,最好不要輕易去打。可是苻堅因為之前勝仗打得多了,幾乎是戰無不勝,所以就輕敵了,仗著自己的兵力雄厚,說了一句讓後人很鄙視的話:「我的士兵把鞭子都扔到河裡去,都能阻止河水繼續流動,我還怕什麼?」這句話對於鼓舞士氣和讓敵人害怕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可是正常人一聽也覺得這是在危言聳聽。這個「投鞭斷流」的典故,也從側面證明了苻堅當時的自大心理。
就是因為太輕敵,導致士兵打敗,士氣低沉。就像四面楚歌那樣,前秦的士兵們看到了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嚇得感覺是敵人站在那裡似的。風呼呼的刮著,有白鶴在叫,如果是好心情的話,會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徵兆。可是當時的士兵們人心惶惶,覺得那就像是敵人的喊聲,所以他們沒命的逃竄。要知道,一個軍隊傷亡最慘重的時候,不是在戰場,而是在撤退的途中。一旦沒有了隊形,就任人宰割。就這樣,前秦大敗。苻堅的一世英名,因為這一場戰爭毀掉了。
馬有垂韁之義,狗有濕草之恩
典故出自南朝劉敬叔《異苑》:「苻堅為慕容沖所襲,堅馳騧(發音同瓜,古代指黑色黃嘴的馬)馬墮而落澗,追兵幾及,計無由出。馬即踟躕臨澗,垂鞍與堅,堅不能及,馬又跪而授焉,堅援之得登岸而走廬江。」說的是前秦世祖皇帝苻堅騎的是一匹黑色黃嘴的馬,在與慕容沖的一次戰役中,他不幸戰敗,落荒而逃。不料一失足從馬上掉落到山澗裡,爬又爬不上來。而追兵又快趕上,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的坐騎走到澗邊,將馬鞍上的韁繩垂了下來,但苻堅還是夠不上韁繩,馬又跪了下來,苻堅才能抓住韁繩爬上馬來,逃脫了大難。此典故寓意為:牲畜尚且懂得知恩圖報。
「馬有垂韁之義」與《太平廣記》裡的「狗有濕草之恩」成對偶句,引用時,往往一同出現。據《太平廣記》,「唐太和中,廣陵人‘楊生’畜一犬,憐惜甚全,常以自隨。後生飲醉,臥於荒草之中,時方冬,燎原風勢極盛,犬乃周咂嚎吠,生都不覺,犬乃就水自濡,還即臥於草上,如此數次,於四周匝跬步,草皆沾水,火至免災。」唐代太和年間,廣陵人楊生有一愛犬時刻不離身邊。一個寒冷的冬日,楊生酒醉臥於荒草中,遇火起風烈,情勢緊急。愛犬狂吠而主人不醒,便幾次跳入冰冷的水中,以水濡濕四周乾草,使主人得以脫險。
晉人干寶所著之《搜神記》也記載了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吳國人李信純的事。李信純有一隻狗,取名黑龍,頗通人性。有一天,李信純外出會朋友,不想喝得酩酊大醉,回家路上摔倒在一片草地上便睡了過去。恰在這時,一批獵人放火圍獵,眼看大火就要燒到李信純身邊,可他渾然不知。那狗想拉他,卻拉不動。於是便跳到附近的水溝裡把全身弄濕,然後跑回來,用身上的水將李信純身邊的草打濕,往返多次,才使得李信純倖免一死。
所以古人說:「犬有濕草之恩,馬有垂韁之義。」
責任編輯:李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