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真相揭秘(圖)

發表:2016-11-15 00: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圍剿」紅軍的國民黨飛機。(網路圖片)

1933年10月17日,蔣介石國民黨調集了近百萬兵力開始了對中共蘇區的第五次圍剿。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的興國、寧都、石城等相繼失守,中共第五次反圍剿徹底失敗;所以中共決定放棄蘇區、突圍轉移。1934年10月21日,中央紅軍開始撤離江西瑞金、萼都等根據地,向紅二、六軍團所在地湘西進軍,揭開了中共紅軍大逃亡的序幕。

而1935年8月21日,是紅軍長征中一段最艱難的歷程——穿越四川西北部的草地。

中共乘日軍侵華建立國中之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嫁禍於東北軍,隨後發兵侵略中國。9月20日,長春淪陷;21日,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1932年1月3日,錦州失守;2月5日,哈爾濱淪陷;至此整個東三省全部淪陷。

然而就在這國難當頭之際,中共於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宣佈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全國臨時中央人民政府」,公然建立國中之國,分裂國家;並不可思議地提出了「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而不是保衛國家的可恥行徑。

國軍第五次圍剿 中共被迫撤離蘇區出逃

由於日軍侵華戰爭,國民黨的第三次、第四次圍剿不得不中途終止,以應對日軍。

1933年10月17日,蔣介石國民黨調集了近百萬兵力,開始了對中共蘇區的第五次圍剿。該次圍剿,蔣介石總結了前四次圍剿的經驗和教訓,針對中共軍隊的特點和長處,確定了「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原則,同時以碉堡群和公路網對蘇區構成嚴密的封鎖,使中共紅軍在前幾次反圍剿中的游擊戰術無法適用。

1934年4月27日,國軍佔領了廣昌。6月,中共決定6路分兵抵禦國軍的攻擊。8月5日,國軍北路軍9個師在空軍、炮兵的支援下,向驛前以北地區發起攻擊;並攻佔驛前以北的全部陣地。1934年9月下旬,中央蘇區僅存瑞金、會昌、雩都(今於都)、興國、寧都、石城、寧化、長汀等縣的狹小地區。

1934年10月,中共蘇區的興國、寧都、石城等相繼失守。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在該次圍剿中,國軍消滅了40,000多名紅軍,紅軍受到重創,第五次圍剿取得很大勝利。

此時,中共不得不選擇撤離蘇區,於1934年10月21日,中央紅軍連同後方機關8萬6千多人,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萼都等地出發,向紅二、六軍團所在地湘西進軍,開始了萬里大逃亡

國軍部署四道封鎖線 紅軍僅剩3萬餘人

蔣介石預見到中央紅軍的意圖,在紅軍前往湘西的必經之路上集結大量兵力組成四道封鎖線。

據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華撰寫的《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長征》指出,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從南線出發,因周恩來、朱德、潘漢年、何長工等和廣東軍閥陳濟棠談判成功,彼此商定「互相借道」,對方讓出一條四十華里的通道,即第一道封鎖線,還有意留下一批彈藥和軍衣給紅軍,對這個當時的最高機密,廣大指戰員並不知曉、中央紅軍突破一、二、三道封鎖線都沒有打大仗,從而保存了實力。

但中央紅軍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時,遭到國軍的全面進攻,於11月27日至12月1日曆時5天,從廣西興安縣至全州縣間,在強渡湘江時遭到白崇禧指揮的桂軍圍剿,林彪紅一軍團幾乎全軍覆沒,中央紅軍遭到重大傷亡。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的8萬6千人只剩下3萬餘人,還有許多新兵和挑夫逃跑,但是主力部隊全都過江了。

中共萬里大逃竄

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底,中共的失敗和逃亡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共中央紅軍首先南逃湘西。中共中央紅軍之所以要南逃川湘黔邊境,是因為川湘黔邊境地處邊陲,地勢險要,地方軍閥派系林立,極不統一,有利於中共的武裝割據。

1934年1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從廣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嶺。1934年12月14日,佔領貴州黎平縣。

第二階段,中共中央紅軍被迫逃往西南企圖重新建立根據地。

1934年12月28日,毛澤東在黎平會議上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畫,提議向四川、貴州邊界進軍,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蘇區。這個計畫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攻佔了遵義,進行休整,並召開了遵義會議。在遵義會議中,決定張聞天代替博古總負責政治和黨務,軍事上則由周恩來為主、毛澤東為輔進行總指揮。不久又成立了「三人團」(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總負責軍事。

現代史學家辛灝年先生指出,中共中央紅軍改向西南逃竄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黔東北新根據地,既不是北上,也不是長征,更談不上是抗日。

第三階段,中共中央紅軍被迫由西南向西北逃竄。

中共殘餘紅軍因敵人力量薄弱而打下遵義城之後,原來欲在黔東北建立新根據地的目的,卻由於國軍的圍追堵截而不能實現。當是之時,為了不被消滅,為了能夠與早已逃往川北,並建立了蘇區的張國燾四方面軍會合,中共中央紅軍曾於1935年1月下旬至1935年5月上旬狼奔豕突,輾轉逃竄。

一渡赤水,強渡長江未成;二渡赤水,被迫退回遵義城;三渡赤水至川南不成,旋再返貴州;直至四渡赤水,經會澤越金沙江,由西康東南部的會理北上德昌、越雋,過大渡河,再經天全、金興,於6月16日逃至四川西北的懋功與張部會合。

中共一、四兩個方面軍在懋功會合後,毛澤東提出向甘北寧夏北進的計畫,是為了打通北逃蘇聯的道路;而張國燾也提出了三個計畫,一是向川北、甘南和漢中發展的川甘康計畫,二是向陝北發展、取寧夏為後方、以外蒙古為靠背的北進計畫,三是向蘭州以西河西走廊發展、以新疆為後方的西進計畫。

第四階段,中共紅一、四兩個方面軍由合而裂,南北分途逃竄,毛部落腳陝北。1935年6月12日∼7月7日,兩軍混編共同北上,翻越四川夾金山、夢筆山、亞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

不久,紅一、四兩個方面軍之間毛、張發生內訌,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而毛澤東乃率領紅一方面軍彭德懷、林彪、葉劍英等部6千殘餘,以陝甘游擊大隊的名義,悄然逃往甘肅西南的西固附近。

1935年10月7日,紅一方面軍翻越六盤山。1935年10月19日,殘部約2、3千的紅一方面軍抵達陝西吳起鎮。

中共當時並沒有想到,而在陝北,劉志丹的第十五軍團約有7千人,是一支不小的勢力,因此決定把部隊駐紮在陝北。

中共在「長征」問題上的幾大謊言

在中共的歷史中,萬里「長征」是中共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共一直引以為豪的重大事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共所宣講的萬里「長征」卻遭到多方多處質疑。

一九四九年之後,在中國大陸任何一本歷史教材裡,都清楚明白地寫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軍民堅持八年抗戰,才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這個「歷史性的謊言」,既因中共在思想、文化、學術、教育等各個領域實行全面專制,而使得知情者噤若寒蟬,不敢言真;又因它不厭其煩地對大、中、小學學生反覆地予以強行灌輸,方才使得「長在紅旗下、泡在苦水裡」的好幾代中國人深信不疑。

特別是被毛澤東和他的紅色秀才們製造,並由美國記者愛德加‧斯諾傳播,和中共自己刻意宣傳了半個多世紀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更因被冠上了「北上抗日」這樣一個無限正義和無限愛國的前提,中共「長征」竟成為一曲「革命浪漫主義的英雄史詩」,足以「動人心魄」。

再加上御用文人和其他文人必須歲歲年年地「放聲歌唱」,小說、戲劇、電影、話劇、故事,包括民間鼓詞與雜曲,都一再被指示要以它為題材進行創作和表演,以對一代又一代「革命接班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因此,這個墨潑的謊言就在被重複了一千次、一萬次以後,而成為「歷史的真實」。

著名中國歷史學家辛灝年明確指出,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國共產黨失敗逃亡是真,北上抗日是假。

一、中共失敗逃亡是真 北上抗日是假

辛灝年先生在《誰是新中國》中指出,在中共的歷史教科書裡,都寫著中共紅軍於1934年10月21日開始了「勝利長征」;而在同一教材中卻寫著,中共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中共江西中央紅軍於1934年10月21日突圍。然而,「失敗突圍」與「勝利長征」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因此,在同一年、同一月、甚至是在同一天內,中共中央紅軍離開江西究竟是「失敗突圍」還是「勝利長征」呢?

中共的所謂失敗突圍之日,便是長征北上抗日之時,則只能是後來所「編寫」的謊言。

同時,他指出,日軍在1931年9月18日後,雖然侵佔了中國東北三省,但即便是到1933年日軍曾經想打進華北也被蔣介石國民政府軍隊把他抵制在長城以北,沒能打進來,所以日軍當時是在中國的東北方,可是整個紅軍「長征」的路線是先向南再向西再向西北。

他指出,日軍在東北;而中共紅軍卻往西北逃竄,你怎麼去打日本呢?

二、距離虛報

2003年11月3日,兩名英國男子——35歲的愛德和37歲的安迪,歷時384天完成了原中共紅軍的「長征」之路,抵達陝西吳起鎮。

他們發現「長征」事實上並沒中共一直所宣稱的兩萬五千里那麼長,而只有一萬三千里,萬里「長征」路幾乎被誇大了一倍。

三、被刪去的長征日記

據高華撰寫的《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長征》指出,「長征」的真相被刻意刪除,中共的敘述是按照其政治需要而不斷進行歪曲編造。

1936年8月5日,中共黨魁毛澤東號召「現因進行國際宣傳,及在國內和國外進行大規模的募捐運動,需要出版《長征記》」,向參加長征的紅軍發起徵稿,其目的就是「為紅軍作了募捐宣傳,為紅軍擴大了國際影響。」

回憶文章100篇、歌曲10首以及附錄等的《紅軍長征記》(又名《兩萬五千里》)於1937年2月22日完成,但一直未能正式刊行。

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將《紅軍長征記》書名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刪除了何滌宙的《遵義日記》、李月波的《我失聯絡》、莫休的《一天》等49篇等不利於或不符合中共「偉大、光榮、正確」的文章。

高華指出,在人們的認知、記憶和印象中,參加長征的同志每天冒著槍林彈雨,食不果腹,被迫吃草根、啃樹皮,而遵義會議則是決定紅軍和革命前途命運的一個劃時代的轉折,可是何滌宙的《遵義日記》,卻寫了幹部團(紅軍大學)的幾個紅軍幹部在1935年初進入遵義城後的十天裡,經常去飯店點菜吃飯,而店主因生意太好,炒辣雞的質量越做越差;作者還利用空閑時間,把組織分配的打土豪獲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縫店改做皮衣,被貪小利的裁縫偷工減料,生了一肚子的氣。



責任編輯:唐海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