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為何稱呼官位為烏紗帽?(圖)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攝影:乙欣/看中國)

在古代基本上以烏紗帽稱代官員職,那麼古代官員都戴著什麼樣的帽子?其實這個烏紗帽的來源是唐代官員官服的幞頭,後來到宋朝固定下來。在唐代和今天的西服作為工作服一樣,唐代標準的常服也有其固定的層次穿法,全套完整的圓領袍靴,包括身服外衣袍(或衫),中衣半臂(或長袖、襖子),裡衣汗衫;下服袴、褌;以及首服幞頭、巾子,足服鞋靴、襪,還有革帶、若干配件等。其中官員的帽子就是唐幞頭。

宋人幞頭的形制在各個時期有所變化,尤其是幞頭的展腳在北宋初期遠比過去要長,特別是直腳幞頭的兩腳在中期後越伸越長,但至南宋時,幞頭兩腳又縮了回來,故陳叔方在《潁川語小》中說:「幞頭式範,與淳熙以前微有不同,秘閣藏藝祖御容,幞頭展腳倍今之長,其制所未詳也」。宋代得官者,戴烏紗,失官者,被稱之謂「丟烏紗帽」。宋代「烏紗帽」一名泛指以烏紗製成的帽子,即烏帽,尚未成為官帽的專稱,而明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則屢見不鮮,更變成專指官帽,並演變成了官員職位的代名詞。

到了明代烏紗帽專指官帽,外形與唐代初期的幞頭,小有近似之處,烏紗帽由幞頭帽子外施紗塗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圓翅等。由於烏紗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為常服,烏紗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準可通服。戴烏紗帽的常服,多與補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政府定制:凡官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作為官服。在團領衫外束腰帶,亦作為公服使用。自此烏紗帽常被人喻為官位的代稱。這類官帽通常都是黑色,帽內胎全用細竹絲編製,裡外包裹黑紗。帽外形分二層臺,上臺頂端出方楞,帽後下端有兩條長扁形帽翅,裡窄外寬。

到滿清之時,因剃髮易服,漢式官服消失,烏紗帽也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烏紗帽這個名詞卻保留下來,從此烏紗帽常被人喻為官位的代稱。中原王朝的烏紗帽也是影響了周邊國家,如日本在奈良時代從中國唐朝傳入高頂烏紗帽,演變成烏帽子。韓國古代歷史上的朝鮮王朝服飾繼承明朝制度,插上帽翅的烏紗帽作為官帽,又稱烏帽,一直使用到清末。越南古代王朝也延續明朝服飾直到1945年末代王朝結束。



責任編輯:張雲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