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冷戰:世界或裂變為兩大科技陣營(圖)

發表:2019-01-02 05: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美中科技冷戰:世界或裂變為兩大科技陣營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Pixabay)

【看中國2019年1月2日訊】美國代表團將於1月7日前往北京,與中國進行貿易協商。分析人士指出,無論會談的結果如何,與美中面臨更大規模的科技爭霸戰相比,貿易戰只是雙方小小的交鋒。他們說,2018,美中科技關係重新調整,從以前的相互依存逐漸走向冷戰。2019年,兩國科技冷戰將進一步加深,而全球可能由此分裂出兩大不同的科技體系和陣營,分別由美國和中國主導。

停戰後首輪面談因可能的科技禁令蒙上陰影

據彭博通訊社報導,美國副貿易代表傑弗里.格裡希(Jeffrey Gerrish)1月7日將率領美國代表團前往北京協商貿易。中國方面也證實美中將在一月舉行面對面的會談。這將是繼兩國元首在12月初達成90天停戰協議以來的首次面對面的會談。但是,這一場似乎可以緩解兩國貿易緊張關係的會談卻因為特朗普總統可能要發出的有關科技產品的行政令而蒙上了陰影。

路透社的報導說,特朗普總統目前正在考慮在新年發布一道行政命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況,並禁止美國企業使用中國華為和中興通訊生產的電信設備。

2018,美中走向科技冷戰

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擔憂在2018年初就初見端倪。2018年新年伊始,美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AT&T突然宣布,取消在美國銷售中國通訊巨頭華為生產的手機。

也是在2018年初,全球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在該機構的《全球風險報告》中預言,全球科技冷戰將是2018年全球第三大風險。冷戰主要體現在新信息技術的競爭上,主要發生在美國和中國之間。

在美中貿易戰3月份打響後不久,歐亞集團全球科技政策事務負責人保羅.特寥洛(Paul Triolo)5月在華盛頓說,與其說美中陷入貿易戰,不如說是科技領域的冷戰,而且這將會讓談判更加複雜。

他說:「看看我們現在的狀況,我不認為這是一場貿易戰,而是一場美中之間的科技冷戰,因為這背後是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擔憂,而且這些計畫也加深了這樣的擔憂,因為這都是美國佔主導地位的領域。這將會讓任何貿易談判的結果變得複雜,因為這涉及到貿易之外的很多問題。」

特寥洛談到的計畫包括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中國製造2025」以及「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其中「中國製造2025」一直是美中貿易談判的焦點之一。

被視為中國通的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四月份在美國當局公布對中興的採購禁令後說,「美中雙方正在經歷一場未經宣戰的冷戰,在IT領域。」

美國國會和行政當局2018年下半年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顯示,科技領域是兩國競爭的重要戰場之一。

2018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外國投資風險審查更新法案》(Foreign Investment Risk Review Modernization Act,簡稱FIRRMA0,該法案賦予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更大權力調查有關科技領域的外國投資。

美國商務部預計很快也將對新興和基礎技術實施新的出口限制。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11月19日列出了美國政府擬議管制的14個「具有代表性的新興技術」清單,涵蓋人工智慧、微處理器技術、先進計算技術、機器人、3D列印、量子信息、先進材料和生物技術等領域。

11月1日,美國司法部長塞申斯宣布了一項旨在打擊中國經濟間諜活動的執法行動計畫。12月司法部還指控兩名中國籍黑客涉嫌按中國國安部指示,盜取12國的知識產權與商業機密。

華為及其5G技術處於美中科技冷戰的風暴眼

2018年,中國通訊業巨頭華為一直位於這場科技冷戰的風暴眼上。華為近年來積極發展5G通訊技術,並成為「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重中之重。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與智能網聯相關的自動駕駛、智慧工廠等都離不開5G網路。該技術將於明年或2020年在亞洲和美國陸續推出,不過,5G也可能帶來新的網路安全風險。

2018年1月初,美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AT&T突然宣布,取消在美銷售華為手機。

4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簡稱FCC)全票通過,禁止電信公司利用聯邦補貼購買華為和中興等中國製造商生產的任何電信設備。

8月,美國通過一項國防政策法案,禁止美國政府使用華為和中興設備。

12月,應美國要求,加拿大司法機構以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令為由,逮捕中國通訊業巨頭華為公司副董事長兼財務長孟晚舟。有評論認為,孟晚舟的被捕會導致華為推遲5G的啟動時間。

但是華為董事長梁華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使面臨困難,公司一切運作正常,華為還在加大對5G的投入。

科技陣營的重新劃界

除美國之外,美國的一些盟友也在禁止使用華為和中國其他通訊公司的產品。

2018年8月,澳大利亞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和中興公司參與其國內的5G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早在2月,澳大利亞軍方也確認不再使用華為手機。

11月,紐西蘭國家安全機構--政府通訊安全局(GCSB)正式通知紐西蘭最大的電信公司Spark,要求該公司在5G升級期間不能使用華為設備。

英國也在考慮是否要禁止華為為英國提供5G網路。英國電信集團(British Telecom,BT)確認,正在將華為設備從英國國內應急部門核心架構中撤出。BT也在其核心5G網路設備供應合同的競標名單中排除華為,以後將只在其重要性較低的部分使用華為設備。英國官員最近表示,是否允許中國電信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英國提供5G移動網路,對英國來說一個艱難的選擇。

德國政府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會禁止華為參加5G建設,但包括外交部和內政部在內的一些部門的擔憂正在加深。

法國也加入了抵制華為產品的行列。法國最大電信業者Orange公司最近透露,出於安全考量,該公司在法國未來的5G網路和手機核心設備,不考慮採用華為產品,傾向採購瑞典愛立信和芬蘭諾基亞的設備。

除此之外,加拿大、捷克共和國、印度和日本也表示在考慮禁止或是限制華為。據報導,上述這些國家的行動都與美國的施壓有關。

11月,《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美國官員正在推動那些領土上有美國軍事基地的國家,在他們的無線和網際網路網路中禁止使用華為的設備。

除此之外,美國及其盟友也在聯手阻止華為向第三方市場擴張。為了阻止索羅門群島與華為的一項連接澳大利亞和索羅門群島的海底高速網路線纜工程合同,澳大利亞政府介入,與索羅門群島簽署了這項合同,並同意支付大半的費用。

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也曾打算阻止華為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從事網路基礎建設,不過沒有取得成功。

世界有可能分裂為兩大科技陣營

亞當.西格爾(Adam Segal)是美國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中國項目資深研究員和網路安全專家。他在2018年年底的一篇回顧文章中說,「美中科技關係正在重塑中」。他說,雖然過去20年來緊密依存的科技體系讓兩國獲益匪淺,但是,現在雙方對依存帶來的經濟和安全風險都有擔憂。他說,在中國,習近平一直在強調中國的經濟創新並減少對外國供應的依存。而在美國,特朗普總統已經把中國的科技政策當作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最中心的威脅。

西格爾認為,這樣的一場競爭的最終結果是兩個不同的科技體系,其他國家不得不被迫作出選擇,到底是接受美國的科技平臺和標準,還是中國的科技平臺和標準。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在最新一期中刊發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項目主任埃里克.布拉特貝格(Erik Brattberg)和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高級研究員陸克(Philippe Le Corre)一篇題為《華為與歐洲的5G難題》的文章。文章說,鑒於華為對歐洲市場的深度滲透,華為與歐洲的合作不可能馬上中斷。

但是,文章指出,隨著美中地緣政治競爭日益加劇,美國的盟友們將不得不在兩者之中作出選擇。繼續依賴中國的5G製造商,可能會導致原本已經脆弱的跨大西洋關係出現裂痕。另外,歐洲國家本身對華為的5G技術也日漸擔憂。

文章還說,儘管未來分成中國和「非中國」的5G網路,可能會帶來一些互通性方面的小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美國推動「非中國」5G布局,最終可能會因政治分歧而導致兩大科技陣營。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資深研究員艾利克斯.卡普裡(Alex Capri)最近在福布斯雜誌上發表評論文章說,美中關係面臨轉折點,雙方對國家安全的優先考慮將導致美中利益的進一步分離,而到那個時候,全球技術領域的價值鏈也會進一步分離。

他警告全球的技術公司考慮兩個風險。第一,如何對出口限制、制裁、市場封鎖以及技術轉讓封鎖做出反應;第二,在現存技術生態系統瓦解時,如何將損失減小到最少。

原標題:2019,美中科技冷戰繼續,世界或裂變為兩大科技陣營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