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欲在2020大選中翻轉明尼蘇達州(明州),讓這個民主黨地盤變天。(圖片來源:Doug Mills-Pool/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0年9月19日讯】(看中國記者程雯編譯/綜合報導)9月18日(週五),川普總統和他的民主黨挑戰者,前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先後都來到了明尼蘇達州(明州)舉行競選集會。明州是民主黨的傳統地盤,但是今年大選中,川普總統有意要翻轉明州成為共和黨州,讓這個民主黨地盤變天。
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州)作為民主黨的地盤已經有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了,上一次贏得明州的共和黨總統是1972年的尼克松。但是今年川普總統有意要收復明州,在11月3日的大選後把明州從民主黨的藍色州變成共和黨的紅色州。
四年前2016年大選中,川普雖然在明州輸給了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但是差距只有2%的選票數。在2018年的中期選舉中,明州鐵嶺區(Iron Range)的國會眾議院席位已經翻轉給了共和黨。2020年,川普對明州已經有了勢在必得之志。
民主黨當然不會拱手相讓,因此明州在2020大選中已經成為兩黨重要的爭奪戰場。
9月18日(週五),川普總統和他的民主黨挑戰者,前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都來到了明州,兩人的競選集會只相差幾個小時。這一天是個關鍵日子,因為明州開始進行早期的親自投票和缺席投票了。
川普總統的競選集會在晚間舉行,地點是貝米吉(Bemidji)機場,這裡在明州北部,距離加拿大邊境比距離明州首府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和明州第二大城市聖保羅(Saint Paul)的雙都會區更近。
On my way to the Great State of Minnesota. See you soon! #MAGA pic.twitter.com/VcuGkJRmEH
— Donald J. Trump (@realDonaldTrump) September 18, 2020
拜登的集會比川普集會早幾個小時,他訪問的地方是位於蘇必利爾湖畔(Lake Superior)的德盧斯(Duluth)的工會培訓中心,那裡靠近威斯康星州的邊界,而威斯康星州也是一個重要的搖擺州。
川普已經在8月17日到訪過一次明州了。那次川普在明州南部城市曼卡托(Mankato)舉行競選集會。當時,川普強調說:「我對外國鋼鐵徵收關稅,讓鐵嶺恢復了生機。」
位於明州東北部的鐵嶺區是美國的主要礦區和鋼鐵生產地。在川普2018年對進口鋼材和鋁材徵收關稅後,鐵嶺區的採礦業重新興盛起來。
鐵嶺區的美國國會眾議員皮特.斯托伯(Pete Stauber)9月18日對媒體說:「這位總統有藍領和中產階級工人的支持。」
斯托伯眾議員還特別指出,今年5月25日在明尼阿波利斯發生的黑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意外死亡事件後引發了明州和全美多地的抗議活動和騷亂,川普總統對此強調「法律與秩序」,這成為川普能在鐵嶺區獲勝的制勝法寶。
川普總統的競選搭檔,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下週也將再次來到明州。8月28日,彭斯到過德盧斯(Duluth)參加「工人支持川普」的競選活動。在那次競選活動上,明州來自六個傳統民主黨城市的市長聯合反水支持川普,他們認為拜登和民主黨的政策與鐵嶺和全美小城鎮工人選民的需求脫節。
對於拜登來說,這是他在今年大選期間第一次來明州。不過,拜登的競選活動一直在明州投放電視和數字的宣傳廣告,本週的競選廣告費用就達到6,500萬美元。拜登競選團隊本週共在10個州花費如此血本投放廣告。
共和黨人對於川普總統能在今年大選中把明州翻盤感到樂觀。
明州的共和黨策略師和前州參議員艾米.科赫(Amy Koch)對福克斯新聞網說:「潮流已經轉向了,並繼續在轉向對川普競選有利的方向。我有一些民主黨人自信地告訴我,他們認為川普能夠贏下這個州。」
科赫還提到:「在競選季節,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多的總統和副總統的訪問。明尼蘇達州還沒發生過這樣的事。自從1972年以來,我們一直是個結結實實的藍州(民主黨州)。」
如果川普確實能贏得明州的話,他將成為近五十年來在大選中拿下這個民主黨州的第一位共和黨總統。這個結果也將會對全美選情造成衝擊波效應,並很可能預示著川普在其他關鍵戰場上的勝利。
上個月,川普在明州曼卡托(Mankato)的競選集會上曾經預測說,明尼蘇達州選民「將取得歷史性的勝利」。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