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航海路線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世界各地都有華人,祖輩落地生根後,世代承傳家業,子孫綿延,其後代既通曉當地語言,也能說著帶有當地口音的中文,但難以識讀中文。此外,還有不會說中文,卻能說著一口流利閩南語的年輕人,甚是有趣。
細究之下,其祖輩都有一段翻山越嶺,顛沛流離、九死一生的逃亡奮鬥史,或為避大饑荒(1959~1961年)或為避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此時的中原大地不再是燦爛輝煌、心神嚮往的泱泱大國,而是紅禍之下的人間地獄。祖輩們只為求活命,費盡千辛萬苦徒步翻山越嶺,有橫跨數千里先至海南島拼搏再逃往南洋,亦有花費重金乘上小船後顛沛流離輾轉至香港暫留再往美洲。總之,話匣子一開,斑斑血淚史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筆者識得一位印尼友人,來臺10多年後已學會簡單中文,但單從外貌、言談舉止,著實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印尼人,但她能吃豬肉,信仰佛教而不是回教。有次她說起,她的外祖母是中國人、他的父親那邊也有印度血統,怕我不相信,她還強調外婆家還留有一套中國式傳統古裝、洗臉梳妝鏡等,是嫁娶過門時留下來的……我瞪大眼睛望著她,著實是難以置信。
禮儀之邦 鄭和下西洋之見聞
翻查人類歷史,大航海時代是由中國明朝鄭和(1371年~1433年)的7次遠航所開啟,首次出航時間為明成祖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早於西人哥倫布1492年的首次出航有80餘年,其規模之大(第一次出航將士卒總計就有2萬7千800餘人)、足跡之廣布(東南亞、印度、非洲、中東阿拉伯半島),造木船技術之精湛(造大舶,修44丈、廣18丈者62艘)、航海技術之先進,今人亦感歎服。
那麼鄭和出訪時,是不是走到哪、打到哪?文攻武嚇、耀武揚威,再以暴力、武器顯耀於四海呢?
明朝沈度畫作《瑞應麒麟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
中華大地自古乃禮儀之邦,不論國際往來或私人交誼,禮尚往來為初見面之善意表達。大明鄭和遠航,當然是攜帶重金厚禮,充分體現泱泱大國之風範與氣度,《明史》記載,鄭和遠洋:「多齎金幣」出訪異地,是誠意十足的贈與金幣。不僅如此,還賜有「銷金帳幔、織金文綺、綵帛及華蓋」等奇珍華寶。各國也以在地豐榮特產、奇珍異獸回禮朝貢,如宣德八年貢「麒麟」,此處的「麒麟」是指長頸鹿。(《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三·外國六》)。
明代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沈度(1357年~1434年)被明成祖朱棣譽為當朝王羲之,他繪有《瑞應麒麟圖》,畫中主題正是永樂十二年(1414年)鄭和下西洋時榜葛剌國(孟加拉蘇丹國)進貢的長頸鹿。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