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難以避免的五個原因(圖)

作者:文龍 發表:2024-06-09 06: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金融危機難以避免的五個原因
金融危機難以避免的五個原因。(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6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編譯)如果瞭解金融危機的成因以及如何預防,那麼為什麼它們會不斷發生?這是在倫敦經濟學院向一群監管者、學者和投資者提出的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與會者聚集在一起,慶祝該校系統性風險中心成立10週年,會議得出一個清醒的結論:舊問題和新危險為進一步動盪創造了條件。

系統性風險中心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成立的,目的是研究出了什麼問題,更重要的是,為未來的麻煩做好更好的準備。在此期間,金融市場並不平靜,在2012年,歐元區危機達到頂峰。

近年來,金融家和監管機構一直在努力應對一系列系統性問題:新冠疫情(COVID-19)爆發導致的極端市場動盪、2021年Archegos資本管理(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倒閉,2022年英國主權債務動盪,瑞士信貸和幾家美國地區性銀行在幾個月後相繼倒閉。因此,監管機構焦急地尋找下一個麻煩源頭也就不足為奇了。

潛在問題大致可分為五個:

第一個問題源於需要確保銀行擁有更大「減震器」。國際清算銀行經濟顧問兼研究主管申鉉松(Hyun Song Shin)在研討會上表示,美國經紀自營商目前的資產價值不到其股權價值的20倍,低於危機前高峰時期的40倍以上。隨著傳統貸款機構縮減開支,它們留下的大部分高風險活動最終都通過投資基金進行,通過證券交易所和清算所進行中介。

這種轉變帶來了新的壓力,正如各國央行在2020年初干預支持因疫情而陷入恐慌的債務市場時所發現的那樣。然而,像黑石集團這樣的資產管理公司以及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繼續大舉進軍私人市場,有時甚至完全繞過銀行。阿波羅首席執行官馬克.羅文(Mark Rowan)等高管認為,這些結構更為穩健,因為它們的槓桿率較低,而且與銀行存款人不同,投資者無法快速提取資金。不過,鑒於私人市場的增長,突然下滑的現實後果很難預測。

第二個問題,監管機構還對另一個潛在的弱點負有一定責任:它們使銀行變得更加相似。SRC主任喬恩·丹尼爾森(Jon Danielsson)認為,更嚴格的規則和更嚴格的監管使得不同銀行不太可能追求不同的商業模式。規模較小的新興銀行也更難進入該行業。結果就是,少數幾家大型銀行做著類似的事情。當出現問題時(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不太可能侷限於一家機構。

第三個問題是銀行業已經發生了變化。2008年之後,政策制定者認為客戶存款更穩定的資金來源。然而,去年大西洋兩岸的銀行倒閉迫使人們重新思考。矽谷銀行的弱點之一是嚴重依賴大型企業儲戶,這些儲戶的存款超過了美國存款保險25萬美元的限額。當銀行陷入困境時,這些客戶紛紛撤離,藉助在線應用程序,幾乎可以立即提款。瑞士信貸的私人和企業客戶在幾天之內就提取了數百億美元。

監管機構正在迎頭趕上。上個月,美聯儲監管副主席邁克爾.巴爾(Michael Barr)暗示,監管機構正計畫在計算銀行流動性儲備時改變對大額存款穩定性的假設。這提醒我們,金融體繫在不斷發展。

危機難以消除的第四個問題,是金融體系仍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弱點。比如,允許公司從稅中扣除債務利息的做法。這造成了借貸偏好,反過來又使金融體系更加脆弱。

最主要的第五個問題,資深經濟學家查爾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指出了一個更為根本的缺陷:有限責任所有權結構的廣泛使用。這使得金融家和企業家可以冒險,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事情出錯,他們個人不會承擔責任。股票薪酬將高管的命運與資本結構中風險最高的部分掛鉤,這進一步激勵了人們去賭博。古德哈特在研討會上說:「有限責任是我們制度中最極端的道德風險結構。我們的制度就是建立在道德風險之上的。」

這頗具諷刺意味,因為監管機構明確設計了2008年後引入的許多規則,以降低道德風險。如果銀行擁有足夠的股本和次級債務緩衝,理論上投資者將承擔損失的重負,而不是納稅人。然而,政策制定者一直不願使用他們的危機管理工具。美國監管機構保護了矽谷銀行和其它地區銀行的未投保存款人。與此同時,瑞士政府安排當地競爭對手瑞銀集團匆忙收購瑞士信貸,由納稅人提供支持,而不是關閉這家陷入困境的瑞士銀行。

為什麼人們一直熱衷於救助?一種解釋是,發達國家的人們通過退休儲蓄和抵押貸款更多地接觸了金融體系。在經濟繁榮時期,他們反對可能限制冒險行為的監管。「幾乎沒有人反對在金融繁榮時期變得更富有的那種令人陶醉的感覺,」國際清算銀行貨幣與經濟部門負責人克勞迪奧.博里奧(Claudio Borio)在2019年寫道。

但是,在動盪時期,政府和監管機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需要保護這一群體免受損失。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傑弗里·奇維羅斯(Jeffrey Chwieroth)和墨爾本大學的安德魯·沃爾特(Andrew Walter)研究了美國報紙的報導,發現近幾十年來在金融危機期間,人們對救助計畫的支持率要高得多。

關於下一次金融危機的起因,人們的看法不一。一些人預計政府債務的快速增長將引發問題;另一些人認為房地產將成為不穩定因素。金融史表明,麻煩往往始於人們誤以為安全的領域。無論如何,金融危機觀察者似乎不必等待太久就能看到下一次危機發生。

編註:文章原作者為彼得·塔爾·拉森(Peter Thal Larsen),文章發表於路透社(鏈接)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