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惊人! 李志宁 :中国经济的真相 GDP中的1/3供养占人口总数1 %的富人吃喝玩乐、狂嫖滥赌

发表:2005-05-06 21:3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按]作者说:“依我看,没有腐败、或腐败气味不太多的钱款,在GDP中占1/4 左右,但养活了99%的民众;而腐败之款,在GDP中约占1/3左右,它则供养占人口总数约1 %的富人无忧无虑地吃喝玩乐、狂嫖滥赌。”作者根据各种数据详细分析得到的估计,非常惊人。

  说到中国的经济,主流经济学界和电视报刊给广大人群的印象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极快,以前叫“腾飞”,现在则是8 %;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中国的GDP 、外贸总额什么的也已创造了巨大规模等等。还有的报刊渲染说,我国13年来的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二百年来所未有!听这说法,令人摸不透200 年前的中国究竟出了什么神奇。现在,当世界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发生“减速”、有的国家还发生了“经济衰退”的时候,只有我们中国的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仍在“健康、稳定、持续”地高速发展着,并且可以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叶,直到超过当今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美国!

  但是,话说得太妙,往往反而会令人生疑。我国历史上有个特点,凡是真的 “形势大好”时,例如1963-1965 年的经济调整时期,报刊上倒也并不怎么凑热闹式地跟着大声叫好。而到了 1960年经济空前困难的时候,主要报刊上却整日价“形势大好”、“形势极好”、“形势一派大好”的标语口号式宣讲满天飞;到了1967年7-9 月份,全国武斗、天下大乱,这时候却反倒说是“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整个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可见,形势到底如何,还不能光看怎么说的。

  况且,目前中国经济在“宏观”上的不少统计材料,令人感到并不能放心。例如,人们说中国经济正在“健康”发展,但怎么诊断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真的健康?我想,第一条诊断标准不应当是“发展速度”,而应当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就像一个孩子那样,抽条太快,长成了豆芽菜,体内失去了匀称和均衡,未必就是健康。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供求平衡”的状况,到底怎么样呢?

  著名经济学家们在电视里讲:我国一个是投资增长,一个是外贸增长,有了这两件宝物,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是平稳的,供求也就是平衡的。但这种说法并不合乎逻辑,单有投资增长和外贸增长,并不能保证经济达到“供求总平衡”。而且事实也恰恰相反,数据显示:中国的“总供给”已经大大超过了“总需求”,出现了非常的不平衡。今年,不仅没有一种商品供给不足,而且商品种类中 86%均供过于求,而且国内的“库存积压商品总值”已经高达4 万亿元之巨!这个数字在1996年约为1.33万亿元,经过5 年,于去年达到3 万亿元库存。而现今仅只1 年,就飞速胀大到了4 万亿元,它与GDP 的比例约为41%。这是个令人恐怖的比例,但在我国似乎没有人因此恐怖,大家仍然兴高采烈,高唱赞歌或者大扭秧歌。但要知道,在西方国家,这个比率通常不会超过1 %!

  再看看商品房,据统计,1999年的前5 个月,我国住宅投资额、商品房竣工面积均比头年同期增长3 成多,而商品房销出的面积,仅比头年同期增长13.65%,也就是说,我国商品房的空置率很高。因1995-1997 年叁年的商品房可供量为44018万平方米,因此计算出当时的商品房空置率为16%,当时有专家说,这种比率是一个“危险期”。但中国人对什么“危险”历来是满不在乎的。果然,3年过去了,大家相安无事,时至2002年7月底,据报道,全国商品房的空置面积仍在大增,已经高达1.2 亿平方米,比起3年前增加了3000多万平方米,全国商品房空置率居然已高跳为26%,这个数据是美国的4 倍、是香港的8 倍、是国际警戒线的2.5倍。但直到今天,仍然是全国遍地大兴土木,拼命地盖着华贵大厦,商品房价格也居高不下,有谁真的拿“危险期”当回事了吗?

  由于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供需失衡”,在我看来,纵使金融业没有腐败的问题,仅只由于我国消费品及商品房的高度积压,国家的金融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难以避免的高“呆账”率。因为商品积压么,因此全社会资金就必然陷入周转不灵。何况,目前在中国腐败已经浸润了各行各业、正在深入骨髓。中国的“坏账率”到底有多高?始终没看到清楚的材料。人们的猜测在20-60 %之间。2002年2 月间央行行长表示,2005年底一定要将我国不良贷款率降到15%。这个15%其实也是个超高指标,但还要使用3 年的时间,并使足一把劲儿来争取,可见目前我国呆账率之严重。而获悉,西方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居然通常也仅有1 %!

  可见,中国经济的“库存承受力”和“呆账承受力”,的确是异乎寻常!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真是了不起。若是西方国家,41%的库存率,26%的商品房空置率,30%的银行坏账率,它们早就完蛋了。

  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是大了一点,而是实在太大了。

  那么,令人不解的事情来了,我国的经济再继续高速发展下去,已经过大的“总供给”不就更加大了吗?在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国家甚至大量举债,进行投资,用以弥补来自民间的气力不足的“总需求”。但无论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是投资电力、输气、乙烯项目之类,还是制造业,总之,钱花了,虽然医得眼前疮,但不可避免的进一步的结果只能是:“总供给”在以后只会越来越巨大。

  这样,投资越多,生产得越多,然后“总供给”进一步与时俱进地膨大,“总需求”只能相对的愈益不足,商品就更是卖不出去,日后的工商业必定就会更加艰难……。从而,形成人们常说的“恶性循环”。

  显然,若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只能扩大总需求,让总供给有个去处,方能盘活企业资金、使企业能进一步生产而不出现银行呆账,因而改善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因此,为了“扩大总需求”,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呼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显然是个很正确的看法。因为中国的“出口总额”在国内的GDP 中,只占20%,这虽然比美国的7 %的比率大不少,但与欧盟诸国相比也并不算大。反正,因此可以看出:尽管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总额还是增长不少,但毕竟“外需”在我国只占一小部分。而GDP 中80%还是须由“内需”来消化。

  那么,我国的“内需”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先看广大群众的消费力吧。照理说,这个消费力应当主要来自全国“工资总额”,所以,不妨先看看中国的“工资总额”的情况。

  全国工资总额,应当是我国清白的“合法收入”的一个大头。它到底有多少呢?1999年的全国“工资总额”仅有0.987545万亿元;2000年也只有 1.065919万亿元!2001年的材料,不知为何,我在网上至今没有查到。据我估计,就是到了2002年,全年工资总额也就在1.2 万亿元左右,不会高到哪儿去,因为今年国家职工没有涨工资。而2001年国家财政给全国4500万人涨工资,也就是拿出了700多亿元。若是这700 多亿元都流进了消费品领域,要消化掉3-4 万亿元库存,也正合了一句成语,叫“杯水车薪”吧。

  关于“工资总额”,根据200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我曾把“工资比重”的情况计算如下: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GDP) (亿元) 工资总额合计(亿元) 工资在GDP中比重(%) 工资比重的年增长百分点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3624.14038.24517.84862.45294.75934.57171.08964.410202.211962.514928.316909.218547.921617.826638.134634.446759.458478.168593.874772.479552.881910.9 568.9646.7772.4820.0882.0934.61133.41383.01659.71881.12316.22618.52951.13323.93939.24916.26656.48100.09080.09405.39296.59875.5 15.716.017.116.916.715.715.815.416.315.715.515.515.915.414.814.214.213.913.212.611.712.1 -0.380.321.08-0.23-0.21-0.910.05-0.380.84-0.54-0.21-0.031.79-0.53-0.59-0.590.04-0.38-0.61-0.66-0.890.37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以上数据均为“当年价格”,因此不是“可比价格”,所以不表明增降“指数”;“工资总额合计”是指国有、集体和其他所有经济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合计。它包括的范围是:

(1 )计时工资
(2 )基础工资
(3 )职务工资
(4 )计件工资与计件超额工资
(5 )各种奖金
(6 )各种津贴
(7 )加班工资
(8 )其他工资。
在《中国统计年鉴》里,“国有经济单位”,除了各种经济行业以外,还包括:
(1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2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
(3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4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5 )社会服务业。

  从这份表上,人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工资总额”在GDP 中的比重是很低的。而且这个比重,在改革以来的绝大多数年份里是负增长。正因为我国“工资总额”的比重如此之低,所以,腐败这匹“野马”在中国才有了广阔的钱财世界可以纵横驰骋。

  在这样一个很低的“工资总额”之下,1995全国的工薪收入者平均月工资不到460 元;而直到 2001 年,也就只有780 元左右。甚至在生活费用颇高的北京,据宣布,人均月工资收入大约也就1000元左右。当然,这里都是“当年价格”,不是“可比价格”。

  我们还可以吃惊地发现:1998年的数据是,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日本则是中国的29.9倍,而韩国是中国的12.9倍。而数据还表明:韩国在1962-982年20年间的经济发展奇迹中,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就是8.3 %。而据我国公布的统计,我用几何平均法计算了一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1999 年的22年间,平均增长率高达9.6 %,比当年韩国“起飞”的速度要高。韩国60年代初的“人均国民收入”也不过90多美元,它的平均工资怎么会比我们高上10几倍呢?我们的钱都到哪去了?

  我国的工薪收入者以外,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也并不是“高收入”。公开的统计材料就能说明这一点。例如,2001年被认为是我国城市家庭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的1 年。据宣布,全国的城市居民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按可比价格比2000年增长了8.5 %,若城市家庭平均3.58口人,那么每月可支配收入是6860元÷12=571.67元,老天爷爷,人均竟只有区区 159.68 元!

  所谓“可支配收入”,在统计上的“定义”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但是我发现,尽管都是国家公布的数据,但“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工资总额”两项数据是对接不上的。

  据网上报道,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称,2002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元,同比增长7.5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9 %。这个数据使我感到奇怪,如果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1 年起码可以达到人均7008元,那么3.6-3.8 亿城市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总计就将为2.5-2.7 万亿元。实际上,全国的工资总额只可能有1.1-1.2 万亿元。所以,我疑心这里是否错将“户均”说成了“人均”,但再一算,仍然不对,如果按“户均”计算,那可支配收入总额将只有6900-7500 亿元,又太少了。总之,牛头有点对不上马嘴。我想,如果是随机取样的抽样调查,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那么城市人口收入在总量上就超出了“工资总额”约1 倍半。难道我国城市的普通居民的“灰色收入”有1.5 万亿元吗?只能用一句南方话说:天晓得!

  这里可能还不包括富豪们的“黑色收入”。

  我们再来估计一下老实巴交的中国劳动农民主体的收入。

  据网上报道,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说2002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4 元,比头年增长1 %,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 %。但在我看来,这个数字是否有点过大?照此计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全年就将近2400元,中国农村约有10亿多人口,那么全体农民的全年收入将超过2. 4万亿元,占了GDP 的1/4 。这有可能吗?

  但是,仅据上面国家统计局的算法,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只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3 。而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的比例来看,90年代以后,农民储蓄的比例逐年下降,约每5 年下降5 个百分点,据悉1999年只占23.7%。因此1999年10亿农民储蓄的总量约1.4万亿元,人均存款只有 1400 多块钱。但即使这么点钱,我也很怀疑到底是否真有。近两年到底还会增加多少?银行部门和统计局应当能算出来,只是没有公布。从这些数据看来,我认为,全国劳动农民不大可能1 年花掉2.4 万亿元。据统计,在农村,年收入在“平均收入”之上的人仅占20%左右,近80%的农民收入低于“平均水平”,他们的生活肯定比较困难。

  因此,全国劳动农民的消费力,可能比城市的消费总量还要略差些。

  让我们再从宏观上看看“居民储蓄”吧。

  自从改革以来,直到1999年时,除了1995年以外,从来没有“居民储蓄增加额”超过了“工资总额”的时候。但即使这样,也显得事情有些不对头,因为 “储蓄增加额”相当高,几乎可以约等于“工资总额”的80-90 %。1995年,“居民储蓄增加额”居然比该年的“工资总额”还多出44亿元。这已经是很奇特了,但更奇特的事情还在后面。

  当我知道了今年5 月末居民储蓄“突破8 万亿元”的消息时,又看到“定期储蓄”从2001年末的26.3%猛涨至2002年5 月的56.1%。我就感到,这是全社会腐败加速的明确信号。我写了文章,企图说明这个问题。我国从2001年9 月至2002年5 月,仅只3 个季度,居民储蓄就提高了1 万亿元,从7 万亿元达到8 万亿元。这就是说,若是4 个季度的时间,居民储蓄将达到1.25万亿元的增长。我认为,1.25万亿元这个数字非同小可,因为我们不是西方国家,我国的“工资总额”在GDP 中比例甚小,只有11-12%,近90%的钱不明去向。如前所述,1999年的全国“工资总额”仅有0.98万亿元;2000年也只有1.06万亿元! 2001年的材料至今尚不清楚。但清楚的是:目前巨额“新增储蓄额”将会大大超出“工资总额”!1995年不过超出了44亿元。今年可好!起码将会超过 1000亿元了。

  但后来的事实,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据报刊兴奋宣布的消息,国内居民储蓄总额至9 月末已经高达8.45万亿元!这就是说,从去年 9月末的7 万亿元到今年9 月末,1 年之间,居民储蓄总额居然狂涨了1.45万亿元!比我原来预计的还要高出2000亿元,我看,“新增居民储蓄”将超出“工资总额”高达3000亿元了!这原因不说自明,就因为巨量“来源不明”的钱拥入了“居民储蓄”,才会造成这种景象,所以,腐败在加速,而且在急剧加速……  特别是2002年,中国富人追求腐败的厉害度,实在是非同一般。

  这里有两个问题很清楚:

  (1 )工资总额是劳动者们的活命之水,不可能都进入居民储蓄。按照目前经济学家们夸张的计算,就算恩格尔系数已达到50%左右,中国已取得了伟大成就,那也表明,中国工薪老百姓起码还需要5000亿元用于吃饭,农民的吃饭问题也还需要一个大数目。由于目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巨大,我们先说城市,即3.6亿城市人口每人平均每月吃饭要用掉109-115 元钱,从日常生活经验看,似乎差不多。另外,每人每月还要约用120 元钱用来买衣服鞋帽、市内交通、孩子上学、老人生病、房租(或购房)、买日用品等。够不够?这样一来,似乎把那些没有“腐败”气味的“工资总额”就用得差不多了。

  城镇普通居民1 年里到底能存款多少?普通农民1 年里到底能存款多少?以我以前的估计,全国老百姓每年增加长期存款(无论活期定期)能有个2000亿元(城乡各1000亿元)、即总收入的1/10也就不错了。但我们目前1 年增加的储蓄总额竟高达14500 亿元,比我想象的多出14 -15倍来。这就是说,现今银行中90%以上的新增储蓄额,特别是定期储蓄,并非来自工薪一族,起码不是来自该族的工资收入部分。

  (2 )既然新增居民储蓄的主要部分不是来自“工资总额”,那么,目前这凭空掉下来的1.3 万亿元以上的新增储蓄,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只有1 个,腐败。

  在我看来,腐败的金钱有几个流向:一是流向国外,一是流向豪华的洋房、汽车、还有出国旅游、吃喝嫖赌等,再就是大量进入了“居民储蓄”。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分别看看。

  中国大量的腐败黑钱正涌流向国外,美国、澳洲、东南亚无所不有。据报刊材料,我国1997 -1999年以“携款潜逃”为标志的资本外逃为520-530 亿美元,那么,2000-2002 年被腐败分子“席卷而去”的钱又有多少呢?假设按照“居民储蓄”的那种增长速度,起码应当达到600- 800亿美元了,也就是6000亿左右的人民币。当2001年普通人民的人均月收入仅只有780 元时,可以气死全国人民的是,数千个或万余腐败分子竟然能把几千亿元搞到国外去!这里边是否也有国家机关或人员的失职问题?我们没有见到任何人因此“引咎辞职”,而只见人们不断地在易地做官,歌功颂德。
  我看,中国黑钱大量外逃的规模,应当引起国人的重视了。

  所以,居民储蓄的狂涨,并不表明“整个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为什么居民储蓄既不向消费分流,又不向投资转化,少数人收入的腐败性就是深层次上的原因。对此,经济学家们通常是不加考虑的,或者他们不屑于讲这些事情。到底为什么?有人说,可能因为有的经济学家自己就是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的缘故。

  既然每年有一万几千亿元的钱进入居民储蓄、而且又来路不明,是不是应当查一查呢?检查来路不明的钱是否国家的职责?我看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那些大户的钱。否则,国家的各种银行岂不是成了“洗钱”的大块肥皂了。如果实在不愿意查,那就会令人疑窦丛生。人们过去指责瑞士的银行制度包庇坏人,为其洗钱,但若是国内的银行也可以允许居民存起大笔的钱而不问其来源,那中国的银行岂不变成世界最大的“洗钱”场所了?那么,国内的贪官也就变成名副其实的“制度的产物”了。

  在国内,由于各商业银行从来不问存户巨款的来源,不需要任何鉴定或监管,而且曾经长期有“中国特色”地不采取储蓄实名制,所以,20年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理想的洗钱场所。经济学者们也很配合,他们将存钱称为“隐私”,似乎谁要过问,就会破坏市场经济!谁就是“红眼病”!那就成了不得了的罪过,似乎比洗钱的“罪”还要大。所以,不管那些人是从如“北京西客站”这样大大小小的建设工程中、九江防洪堤那样一些“豆腐渣”工程中、还是挪用私分叁峡移民款,还是从各式各样的行贿受贿大量弄到黑钱,他们就都会毫无顾忌地将钱存到银行,以后再用来投资、买房、购车、嫖赌……。因此,在中国,黑钱、白钱和黄钱,都一概自由地流来流去,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这种对“暴富者”的娇纵,如此大量地泛滥,在西方法制国家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让我们再从宏观上大致估计一下中国的“腐败量”。

  腐败,简言之,就是“非法收入”。那么。首先来看中国的“合法收入”究竟有多少。按我的理解,中国的“合法收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 、工资总额;
  2 、农民的农牧渔副等业的劳动收入;
  3 、自由职业者的合法经营收入;
  4 、私营业主的那部分合法的所谓“红利”;
  5 、稿费、专利费等“知识产权”收入;
  6 、少量灰色收入,如少量合理的“劳务费”;
  7 、居民正当收入的存款利息。
  除上述各项“收入”以外的各种“收入”,是否都是“腐败”,还可以探讨。但可以确定为“腐败”的是:

  1 、贪污、行贿受贿、公款私分、权钱交易的“回扣”“好处费”等形式得来的钱款;
  2 、刑事犯罪,如抢劫盗窃、高技术犯罪、各种诈骗等得来的钱款;
  3 、妓女所获得的钱款;
  4 、非法摊派、非法集资;
  5 、大部分“灰色收入”;
  6 、用于权势者享受、大吃大喝、公费旅游、公费出国游乐的公款,也是腐败之一部分。

  分析的困难是,我们很难得到上述各种“收入”的确切数据,所以,对全社会“腐败量”的计算,就会有很多困难。例如全国官员贪污收入的“总量”到底有多少?就很难计算出来,国家统计局也没有公布过类似统计。而上述第6 项的钱款,在“官员腐败”的现象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还不能计入“贪污总量”。所以,腐败,除了可以并应当“量化”为有权者们的“贪污总计”,给人们一个数量概念,还表现为一种社会丑恶行为不断扩张的趋势。例如单位用公款给“领导人”买昂贵的商品房、或高级的专用设备,也不是廉洁,而是一种腐败。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即“有权者”并不一定就是单位领导人,掌握这各种权利的人,即使是医院收款员,手持罚款本的警察,都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谋利。这已经是非常可悲的一种深入民族骨髓的腐败。

  所以,“爱国”可以,但千万不要爱屋及乌,不要同时也爱上我们国家的腐败。

  要估摸国内腐败的“总量”,首先可以看看“不腐败”的那部分共有多少。除“工资总额”和劳动农民的农牧副渔业收入这两个大头外,其他的很难查到国家的有关统计数据。例如文字工作者的“稿费总量”究竟有多少?但大概不会很多。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总量是否有统计?也很难说。税后的“存款利息”本来应是合法收入,但若是 “款”本身就是贪污所得,那么“存款利息”也就很难被认为全都是清白的。何况多次降息后,这部分钱的总量也不会太大,我估计每年也就在1000亿元上下。至于私企业主的“红利”,就和存款利息一样,也不能一概而论地称其为“合法收入”,若是该业主在“原始积累”时就是靠“黑钱”或贿赂起家,那么其“红利” 也是不合法的。在中国,肯定有大量私企业主与腐败官员的权势勾结的现象,应予查处。至于腐败私企的“量”有多少,像我这样的普通研究人员更是无法查清的,必须由“有关部门”来查处。有人在报上曾开玩笑说,“有关部门”就是除了在文件中再难找到的单位。但是,若要真的查清并击倒腐败,还必须让“有关单位”浮出水面,而且须在制度上使“有关单位”充满廉洁官员,才有可能最后获得成功。

  我国以“工资总额”和劳动农民的劳动收入为主体的、全没有腐败味道的正当合法收入,我估计,现今1 年里其总量应当在2.2-2.3 万亿元上下。农村人口虽然约为城市人口的3 倍,但是正当的、没有腐败气味的农民收入,也应大致在每年1 万亿元上下。剩下的,是否全是“腐败”?还可以研究探讨。但依我看,城市里带有点腐败味道的居民收入应在每年1.2-1.3 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有腐败气味的“城乡居民收入”总量当也在2.2 万亿元左右,另外用于腐败“支出”的公款,还有一个广大的数目。依我看,没有腐败、或腐败气味不太多的钱款,在 G DP 中占1/4 左右,但养活了99%的民众;而腐败之款,在GDP 中约占1/3左右,它则供养着占人口总数约1 %的富人无忧无虑地吃喝玩乐、狂嫖滥赌。

  这种估算是否合理?还有另一个佐证。据公布,我国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了3. 76 万亿元。若是工资总额1.1-1.2万亿元,农民的劳动收入1万亿元,两项相加为2.2 万亿元,就是说90%以上的人们的清白收入,可以占到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不是GDP!) 的近60%。假若全国自由职业者的合法收入和消费还有10%的话,也就是说,起码有30%规模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不清白”或“不怎么清白”的收入买掉了的。该数量可以估为1.1-1.2万亿元。此外,全国富翁婆们购买高级住宅和高档汽车应当还有一个大的款数,若人均花100 万元,就是13- 15万亿元,但它们不是1 年之内就花掉的,可以暂不考虑。很明显,上述1 年间的全国腐败收入,若是再加上“居民储蓄”中“非工资劳动收入”的那个部分,也正巧是在2.2-2.4 万亿元规模。
  这种估算是否准确,并不重要。但是否有理,却很要紧。我国在宏观经济上出现了这么多令人惶惑不解的地方,出现了腐败的某种大趋势,实在使得广大人民很难放心。

  在中国,80年代的“腐败”现象曾经引起人民普遍不满,但90年代后又大进了一步,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贿赂公行”。行贿受贿都上了一个台阶,深入到了各行各业和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权都和钱联系了起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能多获得钱、多多享受而奋斗,并已经毫无顾忌。这令人想起了一千叁百多年前的往事,贞观叁年,也就是公元 629年,李世民曾指责他父亲时代的第一高位的权臣裴寂:“武德之际,货赂公行,纪纲紊乱,皆公之由也。”可见李渊做皇帝的“武德”年间,也有流行“贿赂公行”的劣迹。李渊不懂得治国的真谛。而由于李世民厉精图治,虚心求谏,议定法律,任用廉吏,竟然在短短几年里,就使得隋末大乱的形势变为“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安定的社会生活画面。可惜的是,在中国两千余年的黑沉沉的皇权制度下,这个仅有23年的“贞观之治”只是闪现出一线光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时代能达到“贞观”的水平。由此可见,皇权政治的效率实在太低了。

  我想,一个公然腐败的社会,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