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蕩原野,風箏飛滿天
風箏又叫紙鷂、鷂子、紙鳶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唐代時,風箏才由最初的軍事上傳遞消息的工具,而逐漸演變為一種娛樂玩具。皇宮貴族中的公子佳人們,紛紛爭相玩賞風箏。風箏成了宮廷貴族不可或缺的玩物。
晚唐五代時,戶部郎李鄴就曾在宮中玩過風箏,他的風箏上添加了絲弦或裝上竹製的笛子,當風箏放上天,經風一吹,便可以發出酷似箏鳴的聲音。據說紙鳶被叫做"風箏",也就是從此時開始的。對此,《詢芻錄》中有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對,後於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
風箏的製作及放飛效果,在唐朝時就已具備較高的水平,金顯宗有《風箏》詩曰:"心與寥寥太古通,手隨輕籟入天風。山長水闊無尋處,聲在亂雲空碧中。"可見這種帶著鳴器的風箏能已能飛得很高遠了,不見風箏影,只聽得聲音在雲層裡碧空中迴盪。
唐代詩人唐採也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游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風箏真正成為大眾娛樂品是在宋代。那時在民間,風箏不僅是一種美輪美奐的民間工藝品,也是人們深為喜愛的大眾娛樂品。《北京竹枝詞》描繪風箏時說:"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習上碧雲端。"風箏不再只在宮廷大院中飛翔,風箏線也能被尋常百姓拽在手裡,盡情娛樂了。
尤其是在清明節前後,放風箏成了一種風俗。不論是宮廷還是鄉野,是官宦鄉紳還是平民百姓,是白天還是黑夜,都有人在爭相放飛著風箏。
在夜裡放飛風箏時,人們會在風箏上掛上一串串的彩色燈籠。當風箏飛上夜空時,如同一顆顆閃爍的彩星,人們稱之為"神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