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記者尼克·哈斯拉姆前往臺灣南部的一個偏遠山村,希望一窺難得一見的魯凱族傳統婚禮,然而,他卻另有一番驚異的發現:
參加魯凱族的婚禮儀式的新娘學敏
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我居然有機會參觀鮮為人見的臺灣最小的土著部落之一魯凱族的婚禮儀式。
給我提供消息的人向我保證,我會成為獲准參加傳統婚禮的第一批外人,婚禮將在數天後舉行。
我聽說,人口只有一萬一千多人的魯凱族,居住在臺灣南部山區,以大批熟練的獵人、工匠和農民而聞名遐邇。
作為敏銳勤勞的民族,他們為自己古老的傳統而倍感自豪,並決心將其部落的習俗儘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
任何夠格的記者都不可能錯過這樣一個良機。所以我訂了高科技超快速列車的車票,以每小時250英里(400公里)的速度,從臺北來到地處熱帶的臺灣南部。
傳統歌謠
我驅車開過雲霧繚繞的山間漫長狹窄的公路。下午晚些時候,我到達了霧臺山,這裡是魯凱族主要的聚居區,四處是厚石板蓋成的整齊房屋,背後是有著茂密竹林的陡峭山谷。
村裡的廣場上熙熙攘攘,身著亮眼傳統服裝的婦女們正在準備婚禮盛宴。
那天晚上,伴隨著魯凱族傳統歌曲怪誕的節奏,村中老人們把第二天上午即將結婚的6對年輕夫婦聚集在一起,專門進行了排練,以熟悉婚禮的各道儀式。
其中一位男子比別人高出一頭還多。從他令人生畏的魯凱野豬獵人的帽子邊上,露出幾綹金髮,我猜想,這個外國人,一定是因為迷戀他身邊的那位美麗的魯凱族少女,而決心在這些可愛的小山中過一輩子了。
突然,從人群中跳出一位年輕的男子,奔向其中一位新娘,但他很快就被制服了,被推搡著,離開了廣場。
有人小聲告訴我,他是個被甩了追求者,想作最後一次嘗試,試圖說服他的情人和他私奔。
婚禮儀式
第二天一早,村子很快喧鬧起來。新娘們個個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梳著高高的頭飾,穿著飄逸的長裙,帶著華麗的玻璃珠項鏈,這是魯凱有名的產品。
新娘學敏和新郎托尼從瑞典來臺灣舉辦結婚儀式
新郎們同樣光鮮,綁著緊緊的織錦裹腿,身著鮮艷的外衣,他們肅穆地沿小巷走下去,到了精彫細刻的轎子旁,他們的新娘子正等在裡面呢。
在年邁的母親們的哭泣和哀嘆聲中,姑娘們用紅手帕遮著眼睛,被舉到肩膀那麼高, 一路被抬到了婚禮場地。
炎炎烈日下,他們用大綠葉子遮著陰涼,在整個長長的儀式中一直坐在這裡,婚禮的高潮是嫁妝的巡遊展示,其中包括陶器、布匹和一頭非常大的死野豬。
部落習俗
在活動的間歇,我通過一位翻譯,問其中的一位新娘幾個問題。這是位身材苗條的姑娘,25-30歲之間的樣子。我問她,是否打算一輩子都住在山上。
魯凱族是臺灣第五大少數民族
學敏輕輕地撥開她遮面的葉子,表情有些詫異。
"我並不住在這裡," 她用純正的英語回答說。"我八年前從臺北移民到瑞典,我住在斯德哥爾摩,在那裡我遇到了托尼。"她指指那個高大、金髮的外國人:"我的新郎。"
我幾乎不能相信我的耳朵。我問道:"那你也不是魯凱族了?"
"噢,不是!"她咯咯笑著回答說。
"我們誰都不是,我們在臺灣旅遊局網站上看到有機會能按照魯凱族方式結婚。其他人也都是來自臺灣的大城市。您真的不知道嗎?"
後來,200多人一起坐在長長的雨篷下,舉行婚宴。部落長老吳先生為我指點了迷津。
他說:"我們非常希望保持我們的部落習俗,所以就要求臺灣旅遊局來贊助我們。他們同意了。我們提供正宗的服裝並按照記憶中多年前我們自己族人的婚禮,扮演不同的角色。"
他把串珠做的帽子往上推了推,展開一臉精明的微笑。
"這為村子帶來了收入還有像您這樣的遊客,明年我們要在網上用英語做廣告!"
我向學敏說再見,她向我介紹了她真正的父母,一對身著樸素的中年夫婦,還有她的新婚丈夫托尼,一位來自斯德哥爾摩的旅館業人士,他端著一杯米酒。
他說:"真是很有趣,這比在我家鄉瑞典舉行沉悶的市政廳婚禮要強多了。"
我勉強笑著,並祝願他們一切都好。
就這樣,我踏上了歸程的漫漫長路,我要面對的大問題是,如何向我的編輯解釋,原以為的獨家消息,實際上卻是場精心排演的戲劇。
来源:BBC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