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 (繪圖:志清/大紀元)
提起「張三豐」,人們就會想到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尤其是金庸筆下的形象,更是令人蕩氣迴腸。但那些描寫大多都是杜撰,真實的張三豐在歷史上是一位影響深遠的修煉大成就者,他發揚了中華道家文化,創立了武當派道統和武功,留下了許多傳唱不衰的神奇。
其人及成道
據史料研究,張三豐於南宋淳佑七年(西元1247年,時為元定宗丁未二年)四月初九日,出生在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現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他5歲時患眼疾,幸得道長張雲庵治癒。他跟隨張道長學習道經七年,過目成誦,並兼讀儒釋兩家之書,為以後人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張三豐32歲時,父母雙亡,他藉守孝之機辭去縣令的官職,後離開妻兒和家鄉遠行訪道,直到67歲時(西元1314年),他在終南山遇火龍真人而得大道真傳。10年後,他到武當山,面壁九年修煉,終於得道成神。他是老子所傳的「隱仙派」(亦稱「獨龍派)一脈的六代傳人──猶龍六祖。
張三豐自稱是張道陵天師的後裔,他長相奇異,高而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不論寒暑,都是一頂斗笠、一件道袍,雨雪天披一件蓑衣。因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邋遢道人」,或者「邋遢張仙人」。他有很多名號,如:張君寶、張玄玄等,最後以「三豐」定下來。
武當創絕學
中國武術馳名天下,源於佛、道兩家的修煉方法。一為少林達摩、一為武當張三豐,所以素有「南尊武當,北崇少林」之說。張三豐創立的武當派內家拳博大精深,諸如: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純陽拳、混元拳、玄武棍、三豐掌、十段錦等,都注重內功,講究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與道家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相合。
張三豐早年求道期間曾去過少林,精通少林拳法要義,又精通宋、元道士的一些修煉方法,他得道後,把自己領悟的內修方法,諸如導引、吐納等融煉到武術之中,形成了以修養生息、參悟道法為主的內家拳。內家拳是道家修煉方法,目的不是用於防身格鬥,但隨著修煉境界的提高,武術技能自然提高,可臻於化境。
太極拳和內家拳本是一體,張三豐當年教徒都是口傳身授,他的後世傳人把太極拳冠以不同的姓氏,有的加進了自己的東西,標新立異。雖然這種演變後的傳播擴大了太極拳的影響,但是張三豐太極的原貌等於被毀壞,即使還可以養生、健體、防禦,也不過是越演變越走向末技,無法達到張三豐用以提升生命的境界。
張三豐修行過的武當山有兩個。古武當山位於河北省邯鄲地區武安市境內,俗稱「老爺山」。唐、宋、元時期,那裡都建有道觀,真武大帝在此出家修道。張三豐夢受真武大帝教功,應該是在古武當。元朝初期,張三豐從金臺觀攜徒到古武當山修煉丹土與掌法。現在留下來的張三豐太極掌法就是傳自古武當,而現在的邯鄲成為世界太極拳的故鄉也絕非偶然。
武當山 (圖片來源:新紀元)
武當山的道觀 (圖片來源:新紀元)
今天眾人所知的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明初年,張三豐帶弟子們遷到這個武當山修煉,除荊棘,占卜地點,蓋了草廬、草庵,定名「遇真宮、會仙館」。庵前有五株古木,他常在樹下歇息,「猛獸不噬、鷙鳥不搏」。他登山時輕捷如飛,隆冬常臥在雪中睡覺,令人驚奇不已。張三豐常跟武當人說:「異日,此山必大興。」果然,到永樂帝朱棣時張三豐的預言一一應驗。
張三豐仙名遠播,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召求並派人尋訪而不得。明成祖朱棣即位後,也多次派人尋訪,為表達其誠意,明成祖下詔在武當山上建「遇真宮」,並諭敕張三豐祀像一組置於大殿正中,供人朝拜。張三豐奉真武大帝為祖師,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派出軍民工匠三十餘萬人,在武當山大建宮觀,作為真武大帝的道場,並派員守候張「真仙」。稱武當山為「太岳」,名位五嶽之首。這都應了張三豐的預言。明嘉靖時又進行了擴建,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
至今,武當山以其建築、自然和文化之絕美被聯合國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嶗山留神韻
張三豐在一百多年間曾三次在嶗山修行,最後他的道家內外雙修功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甚至可以「散則為氣,聚則成形」。
張三豐認為儒、釋、道都是正教,同歸於「道」。修人道是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是誰,只要平時積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指出「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這些說法與以往的道教不同,獨樹一幟,使普通人看到了修煉仙道的可行。
明朝永樂年間,張三豐在嶗山太清宮修煉時,移花栽木,營造了一派仙苑美景。他從海島把一種「耐冬」山茶移植到太清宮的三官殿前。嚴冬葉色愈翠,正月開花,蕃艷可愛,花期半年。這株傲寒長生的「耐冬」山茶,成為植物界研究不透的奇蹟。
耐冬花怒放時,像落了一層紅色的雪,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就是從這株花得到了靈感,他在《聊齋》中塑造了香玉和絳雪,其中身著紅衣、超凡脫俗的「絳雪」就是耐冬樹神。今天,嶗山及青島各處都有「耐冬」山茶,實在是張三豐的一大功勞。
自張三豐在嶗山移花栽木後,明朝以後的道教宮觀就興起栽植花卉熱,並影響至全國,提升了中國的園林藝術。
金臺觀見證
張三豐多次在陝西寶雞的金臺觀修道,他曾叫張三峰,據說就是見到寶雞山三峰挺秀而來的。明朝時陝西參政知事、吏部右侍郎張用浣在金臺觀立《張三豐遺蹟記》一碑,敘述了他父親見到張三豐的事,此碑至今保存。
碑上面說,他父親張朝用13歲那年在金臺觀內讀書,雲遊至此的張三豐問他是誰家子弟。張朝用說他父親叫張維,為避戰亂才舉家遷入寶雞。張三豐聽後感慨道:「我就是張玄玄,當年雲遊柘城時就認識你先祖張榮並與你家有交往,你祖上叫張毅的是你什麼人?」張朝用說:「那正是我爺爺。」張三豐說:「唉!我認得他時他還是個童子。」張三豐勉勵張朝用好好讀書,將來可官至三品(後果為均州知州)。過了一個月,張三豐離開金臺觀時,張朝用也去送行,見張三豐離去時腳不履地,當時在場的人都很驚奇。
《明史》和《微異錄》中都有記載:張三豐居寶雞金臺觀時,曾遊魂七日。他料定自己將死,作詩唱頌逝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過來。歸來後給了弟子楊軌山一偈,預言元朝滅亡、明朝誕生。偈云:「元氣茫茫返太清,又隨朱雀下瑤京。剝床七日魂來復,天下齊看日月明。」(張三豐的《雲水集》)重新歸來,必有未完成的使命要做。果然,從明初他開始草創武當,到最後鶴鳴山仙升,他的聲名和事跡在明史和民間大放異彩,整整影響了明、清兩代。
真人何處尋
明朝皇帝曾在武當山的老營宮前修建了一座碑樓,內立兩尊特大的石碑,一刻明成祖賜張三豐書、一刻明英宗賜張三豐詔,稱張三豐為「真仙」。但皇帝們都無緣一見真人,只有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獻王朱椿,有幸在四川見過張三豐。張三豐不在名、利、情中,他修成了真人,具足慈悲、智慧和神通。他似閒雲野鶴,時隱時現於江湖,能見到他的人就會有福。
明代姚福撰《清溪暇筆》中記錄了他在李景隆家見過張三豐留下的蓑衣和斗笠之事。蓑衣的垂須已經掉光了,只剩下打著百結的編繩,披上一直到膝蓋。斗笠的獨篾胎已經沒了。李景隆的曾孫萼說:他的先祖李景隆很好客,曾挽留張三豐在家住了幾十天。張三豐臨別時說:「你家超不過千日,該有大禍沒吃的。我留兩樣東西。危急時,可披蓑頂笠繞著圓走,叫我的名字。」過了兩年真出了大案子,他們全家被幽禁起來,朝廷不供給糧食。他們的糧食快吃完了,就按照張三豐說的呼喊。一會兒,前後園圃里長出穀子,不足一個月就熟了。因為有穀子吃,才沒餓死,穀子剛吃完,朝廷才給米。再呼喊就不長穀子了。
《陝西通志》載,生員張恪在周公廟朝陽洞遇見張三豐,見他敞衣垢面,就沒理會。當時天降大雪,正準備做飯時,張三豐出去片刻就拿著才採摘的新鮮蔬菜回來,說是從成都剛取來的。張恪不信,跑到門外一看,雪地裡了無足跡。臨走時張三豐才告訴他:「吾玄玄子張三豐也。」問他有什麼願望,張恪說:「苦無記性。」於是,張三豐向他耳內吹氣,連說幾聲:「我讓你聰明。」從此,張恪讀書過目輒不忘,後來,果然成為永樂甲午十二年(1414)會試解元。
四海皆為家張三豐最後從歷史上隱去,就像老子等道家人物一樣不知所終。一些史料中記述了在明英宗天順年間,有人在四川鶴鳴山等地,多處見到他仙升。暫且按這些來推算,張三豐當時在人間已經是200多歲的人了。
在這200多年間,從能查閱的史料看,張三豐足跡從北到南遍佈大半個中國,在各地留下了很多遺蹟和故事。張三豐詩、書、畫、棋、琴、劍,樣樣皆精,從明、清兩代的記錄看,他除了留下日常所用的笠、衲、蓑、杖、筆硯等物外,還留下不少書法、詩賦、畫作等。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實物已經不多了。
《郴州總志》記載,明英宗正統年間,張三豐在桂東縣了髻山結廬修行,仙升。跟鄉人告別時,用指在石上寫「三豐」二字,隸書,如斗大,字入石一寸左右。雖經風霜剝蝕,字蹟宛然。
因為張三豐長壽,名號又多,棲止無定,到處為家,所以生卒年說法不一;籍貫的說法,也是異說紛呈,都跟他待住的地方有關,如:寶雞,遼陽、義州、貴州、平陽、閩縣、羊城(今廣州)、金陵(今南京)等等。根據明史和多數史料考證,尤其是張三豐自傳詩《雲水集》佐證,一般認定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在遼寧彰武和阜新附近一帶。懿州屬遼陽所管,張三豐年輕時在遼陽一帶遊歷,曾作《遼陽積翠村》等詩四首。
結語
張三豐玄奇而真實的一生,是驚世駭俗的千古絕響,再次驗證了中華文化的深邃而瑰麗。神仙本是真實,否定只緣迷失。他完全可稱得上是中國的釋迦牟尼,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足以頂禮膜拜。能不能禮敬我們自己優秀的先人,能不能重視祖先優秀的文化傳統,這或許就是今天中國人走向道德重生的關鍵。
来源:大紀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