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亂法

作者:田丹丹 發表:2013-06-10 13: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儒家的第一次亂法:戰國時期對儒家學說的破壞

以道得民者謂之儒,其大抵本於道德仁義及五常之道。未有儒家,已有儒道。黃帝、堯、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咸由此則。《周官》有言:太宰以九兩系邦國之人,其四曰儒是也。

儒家起始於春秋時代的聖人孔丘(世稱孔子)。其時周室道衰,儒道廢闕,紀綱散亂,國異政,家殊俗,褒貶失實,隳(huī,毀壞)紊舊章。孔丘以大聖之才,當傾頹之運,嘆鳳鳥之不至,惜將墜於斯文,乃述祖述前代,修正六經。壞禮崩樂,咸得其所。仲尼三千之徒,並受其義。

因為聖人的教化不是街談巷議的那麼淺顯,因此就有儒者宣而明之。儒者,輔佐幫助人間的君主,闡揚天道人倫教化眾生。

孔子說過:「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因此,孔子是堅持以道、德、仁為本,藝、禮為用。孔子僅僅以禮為立足點,而以天道為根本,以德與仁為依據的。孔子還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種「以天道定人道」的原則才是中華文明的根本精神。

孔子之道,深遠寥闊,莊重深沉。孔子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高徒,卻只有年輕弟子顏回一人能夠得其精要。可是顏回卻過早地病死了。顏回之死,令孔子極度傷心,悲痛地嘆息道:是上天容不得你呀!是上天容不得你呀!唐代諸儒,便尊孔子、顏回為先師。

七十二弟子參差不齊。孔子既沒,微言大義則絕,等到七十二弟子也各奔東西,孔子之道的精髓已然消弭。在戰國縱橫的年代裡,真偽莫辨。為著名與利,依照自己對儒家學說的一知半解偏知亂解,諸子百家叢起林立,紛紛立說,一時間真真假假紛然淆亂。這是儒家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嚴重亂法。

其中孟軻、子思、荀卿之流,對儒家學說的破壞則最大。

孟軻(約前372─約前289),鄒(今山東鄒縣)人,生活於戰國前期。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據說,孟軻受傳於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俗儒孟軻的為人,自傲自負,鋒芒畢露,進進逼人,橫行無阻。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不顧其本,苟欲嘩眾,多設問難,便辭巧說,亂其大體,致令學者難曉。故曰其「博而寡要」,毫無君子風範。可是唐代的韓愈,卻很受孟子這種強辯作風的影響。韓愈曾反對迎佛骨舍利、謗佛,被貶潮州。韓愈終於有省,後皈依大顛法師,成為佛門弟子。

孔子之道:道與德,孟子卻是以「仁、義、禮、智」為人性四端,主張在理論層次上談論「道」與「德」。因此,孟子就是「毀道德以為仁義」、「仁義為定名,道德為虛位」後世俗儒的始作蛹者。後世俗儒與孔子的儒家之道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孟子說:「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攙雜了義與道之氣,當然就不是先天的自然之氣,而是社會的「人氣」了,它的成份是既有義,又有道。孟軻把道德理仁義解為「氣」之類的東西,說白了就等於是個練氣採氣層次的小氣功師。後世亂法者朱熹對孟軻這點東西也理解不了,卻敢於為了自圓其說而肆意地胡亂解釋。在此不詳述。(見《四書集注•公孫醜章句上》)

荀況,又稱荀卿,趙國人,生於戰國末期。雖出於儒卻又攙雜了很多雜家的東西。否認天有意志而能主宰人間的事務,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人性惡」也是他的主要觀點之一。

經過這些人的敗壞,聖人之至德喪矣,先王之要道亡矣。

(資料來源:隋書.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等)

儒家的第二次亂法:宋代對儒家學說的破壞

盜法儒家道家

中國的儒家從宋代以後就幾乎完全消失了。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儒家文化,充其量不過是宋明程朱理學那一套拼湊出來的東西,基本和孔子的儒家學說沒有關係。因此,我們歷來所批判的儒家文化並不是儒家文化,而是道學先生們的理學教條;我們歷來所弘揚的儒家文化也不是真正的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被變異了之後的理學理論。

宋代程朱理學是建立在對儒家正統的歪曲和盜竊的基礎上的,並且攙雜了大量的佛教的、道教的東西。它是程朱個人極端思想的反映。理學家們最重視的儒家經典是《周易》和《四書》。「繭絲牛毛,無不辨析。」「我注六經,六經注我」一語,最早出自陸九淵之口。然而綜觀歷史上眾多解釋經典的著作,雖然解釋者多聲稱是」我注六經」,但實際卻幾乎是清一色的「六經注我」。朱熹所注《周易本義》近世最是流行,隨處可得,可是裡面的註解模模糊糊、游移莫測。他自己根本就沒有讀懂《周易》。自己讀不懂的東西就敢於貿然下注,除了這種膽量讓人側目之外,其治學精神真的是讓人驚駭不已。

凡是走極端的都會導致惡劣的後果。自戰國莊周之始,乃至魏晉玄虛諸人如阮籍等下士,不知道本,苟以異俗為高,狂狷為尚,迂誕譎怪而失其真,放蕩形骸,縱欲肆形,完全置俗世人倫道德於不顧,遂滋生惡俗流毒千古;而自從南宋的那些理學家們如程朱陸王,則藉口倡「弘揚天理」從「善」,走向病態,走向禁慾的極端雷區,則從另一個極端上毒害中國人近千年。《禮記》裡勸善修心的「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到了朱熹的嘴裡,竟然成了可怕的「天理流行,人欲淨盡」!

道家修煉者陳摶傳出的先天太極圖傳給了邵雍。邵雍別創先天易學,自成體系。朱熹也算是邵雍的追隨者,因此邵子也未能躲過朱熹的剽竊之手。朱熹從周敦頤那裡弄來了這個先天太極圖進行了偷換改造,然後卻說這就是本來的太極圖。他改造太極圖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給自己的「理」說找根據。改造完畢之後,朱熹的義理學就否定了儒家的天命論,推翻了道家的無極生太極為「理」生太極,進而也就不再承認有什麼神了。

虛構「道統」

宋代朱熹等理學家出於建構「道統」論的需要,虛構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統」系譜,即認為自家哲學接續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道統」。

他們認為子思出於曾子。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出於子游,非出於曾子。子游是孔子的弟子。有《史記》可查,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因此孟子跟曾子沒有師承關係。

而孟子卻是第一個開始敗壞孔子儒家學說的人。正是經過理學家們的吹捧,孟子從默默無聞陡然攀升到和孔子平起平坐,於是之始,天下咸稱孔孟。即使對於孟子,也千萬別以為朱熹把他抬上亞聖的位子就真的是孟子的信徒,朱熹只不過是利用他來表明自己也是一個儒家學說的發揚光大者,宣揚自己「義理」的《四書集注》等是終極經典。他所說的「義」跟孔子和孟子的甚至都不是一回事。

孔子學說的根本是道和德,孟子將其降格為低層次的氣,到了朱熹這裡,甚至只剩下了虛無縹緲的「理」。

程朱理學所編造的十六字心傳後來被清儒考定出自偽書《古文尚書》。

篡經亂典

朱熹號稱自己繼承的是「真孔孟」。但是他完全不知道,孟子的東西已經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亂法者。而他所謂的繼承的孟子的東西,也大多是他自己的思想,基本和孟子本人的思想沒有關係。朱熹極其喜歡給儒家典籍作注,也就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添枝加葉兜售私家濫貨。最主要的是,他把孔子的儒家學說根據自己的要求和認識給徹底改造了,儒家經典經他的高手全部給修理了一遍,全部按照他自己的義理學說給做瞭解釋了,儘管朱熹的註釋常常是主觀臆斷、自相矛盾、邏輯混亂。

他以儒家道統的傳承者自居,再三強調自己的訓釋是為了繼承孔孟的真精神、是為了發揚光大之。可是他的大部分認識,已經和經典本來的含義相去甚遠。所以他根本的用意並不是真的為了給儒家經典作注,人家也不需要他作注,他只不過是要通過這種搭便車的方式來構造自己的理學理論體系、樹立自己的權威。

在他之前,儒家本無四書之說,只有經和《論語》。經就是經,其他的都不是儒生必須學的。漢代以《七經》治國,但主要是《孝經》。唐代以《十二經》諸經治國,但主要是《論語》。可是,理學卻排斥《孝經》而將《論語》、《孟子》編入《四書》。在《四書》中,《論語》、《孟子》又只是陪襯,佔主導地位的則是《大學》、《中庸》。《大學》、《中庸》本質非儒家文獻,理學以此二篇為主要經典,等於是從根本上取代了真正的儒經。《大學》作者據說是孔子的弟子曾參,而《中庸》作者據說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把根本不是儒家典籍的東西硬是塞進經典的行列,這種混淆視聽的行為無非是為了自己的理論需要,並且可以彰顯自己的道統是多麼正統。

悔已晚也

朱熹傲氣長盛,凡事必欲爭先,不肯依傍他人,甚至是對聖人也不肯服氣。最好修改他人的文字,時時陷於吹毛求疵,令人頭痛不已。研習經典,必欲從己心作注,唯恐落入了他人的窠臼。年紀輕輕之時,只知道在考索著述上用功,完全不懂得需要先切己修心。等到年老,回頭看看自己一生篡經亂典,造業無數,方才後悔本末倒置,方才領悟到修身修己才是根本。平日許多錯處,皆不及改正。

朱熹自說他午夜聽到佛寺的鳴鐘,便覺此心把握不定。朱子晚年「頗悟其舊說之非,痛悔極艾。至以為自誑誑人之罪,不可勝贖」。悔已晚也,朱熹明白過來,還未來得及贖罪,便在一年內病死。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