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醉金迷: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綜述之一(圖)

——財富泡影系列

作者:蠻族勇士 發表:2019-02-07 0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9年2月7日訊】一、紙醉金迷

在本文的第一章,我們必須先理解一下黃金。黃金的熔點為1064度,遠低於鐵1538度的熔點;黃金的摩氏硬度為2.5,與石膏和指甲的硬度大致相同,遠低於普通的鋼鐵4-6的硬度。更關鍵的是,黃金是惰性金屬,幾乎不與任何其它元素產生反應。在生產加工能力孱弱的古代社會,金礦儲量較大、易熔、易加工、並且易提純、不易氧化;與其它的常見金屬礦比較起來,無論是鐵、銅還是鉛,要麼就是熔點太高,要麼就是加工複雜,要麼就是太易氧化。黃金的這些特點合併在一起,當然就成為了古代社會貴金屬貨幣中的頂級材料。

然而,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在整個古代社會,黃金雖然長期作為頂級的貴金屬貨幣材料,但是金幣從未成為真正的流通貨幣,而是作為一種信用儲備或兌換憑證存在。再強調一次:黃金從未具備流通能力。古代中國的流通貨幣始終都是銅幣,輔之以大額交易時的少量標準銀錠,黃金僅能在頂層權貴之間象徵性的使用,平民持有或使用金元寶是為重大的刑事違法行為,要株連九族。在歐洲,局面也大體類似,民間主要流通的是銅幣和銀幣,至於金幣,雖然持有並不算違法,但也僅僅是在跨國大額貿易中作為一種結算依據小規模的使用。我們今天習慣的便士、先令和鎊這三個英國貨幣單位,各自對應的就是銅幣、銀幣和金幣。

黃金
1717年,牛頓爵士規定了黃金的價值以後,遂建立起了經濟學界的「金本位」制度。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黃金無法進入流通的原因,在於黃金雖然也屬於常見金屬,但畢竟沒有銅和銀常見,無從滿足日常使用的量。如果將每標準交易單位的黃金弄得太小,比如1克,一粒黃豆那麼大一點,想要進行標準鑄造根本就不可能,因此黃金不可能成為交易貨幣。而且黃金要進行高度提純,也非常麻煩,即便是進展到1700年代,由牛頓爵士主持英國鑄幣廠的時代,提純到9成也是極限。而且古代的普通人根本就無法鑑定黃金的成色,日常使用時拿到銅幣銀幣,即便成色不足,承受的虧損也不算大。但是,如果被成色不足的黃金幣給騙了,這種虧損普通人實在是承受不起。綜合這些因素,黃金始終都沒能發展成為流通貨幣。

然而,在漫長的古代社會,黃金、白銀、銅幣之間的兌換關係,長期缺乏權威的兌換比例。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古代歐洲,一兩黃金兌換多少白銀,完全是處於隨心所欲的狀態,從1比8到1比20,根本就沒個准數,被人用低價兌換走了也沒處打官司,中歐的朝廷官方都不接受這種訴訟。不過好在當時持有黃金的要麼是中國的權貴,要麼是歐洲從事跨國貿易並有皇室在背後撐腰的海盜團(是的,當時的歐洲商船慣例是會順手搶劫的),所以相互之間進行黃金交易和兌換,總是能夠依靠各自的權力或拳力,談出一個相對合理並能為各方接受的價格。至於古代社會的平民百姓,持有黃金試圖起到保值理財作用的,那都是神經病。首先你要將黃金兌換為真正可以流通的銀幣銅幣,恨不得算是違法行為,即便你運氣好能找到一個權貴給你兌換黃金,也必定會遭遇慘烈的兌換關係上的宰割。在這種意義上,整個古代社會,黃金並不具備保值的意義。

這種兌換關係上的混亂局面,一直持續到1717年,英國鑄幣廠廠長牛頓爵士一錘定音,規定了黃金的價值:每盎司(純度0.9)黃金=3英鎊17先令10便士。由於當時的英鎊、先令和便士就是一定純度的金幣、銀幣和銅幣,這個公式事實上就確定下來了金、銀、銅這三者之間的兌換關係。對於這個兌換比例,大英帝國政府以官方信用提供擔保,任何人拿著金子,都可以用這種兌換比例去兌換足額的銀幣和銅幣出來,進行日常的流通使用。到這個時候,經濟學界所謂的「金本位」制度,就建立起來了。在這裡我必須強調的是:所謂的金本位,恰恰建立在英帝國的兌換擔保之上。黃金本身並沒有信用,也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高價,唯有英國的兌換擔保,才賦予了黃金以相對穩定的交易價值。在這個意義上,是英國政府的信用,成就了黃金的信用,而不是黃金成就了英國政府。

「金本位」制度在英國建立起來之後,歐洲各國以及美國政府先後建立起金本位制度,制定了本幣與黃金之間的官方兌換比例。比如1818年,荷蘭實施金本位制,1871年,德國和日本實施金本位制。各國之間制定的各自不同的本幣兌黃金比例,造成了各國之間的本幣價值差異,國際匯率變化也由此而來。在這些國家之中,也就是日不落英國經濟實力強大,能夠始終堅持每盎司(純度0.9)黃金= 3英鎊17先令10便士的兌換比例,其它各國都會根據各自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及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情況,調整本幣與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也就是進行本幣匯率的調整。有些國家試圖擴大從英國的出口,它們會促使本幣升值,因此規定本幣可以兌換更多的黃金,反之則規定本幣只能兌換較少的黃金。這種操作在近代史上非常的頻繁,調整幅度也極大,不過,由於有著大英帝國提供的穩定的兌換比例在,黃金價值總算有著一個相對穩定的穩壓器,不至於在其它各國的鼠目寸光的瞎胡鬧中,變成垃圾。

到1931年,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洗禮之後世界各國紛紛開展起獨立運動,原本掌控了全球大半殖民地的英國經濟進入下行通道,終於無法再向黃金提供官方信用支撐,也就是不再承諾用固定值兌換黃金。從這一年開始,民間持有的黃金,喪失了變現渠道。我再強調一次:從1931年開始,民間黃金就喪失了變現渠道,「金本位」制度自此走向滅亡。順帶說一句,從這一刻開始,不僅是黃金,包括白銀,也沒有了最終的兌換人。從這一年開始,無論是歐美還是中國,老百姓持有的黃金白銀,想要在各種金行或者典當行之類的地方重新變成流通貨幣,價錢上起碼要打個對折。

1931年後國際關係風雲變幻,各國之間在經濟危機之下競相貶值本幣,引發惡性的經濟競爭,並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之後,美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強國。它的第一要務,就是開始嘗試重建全球貨幣秩序,於是「佈雷頓森林體系」橫空出世。1944年,美國宣布其它各國政府和央行可以按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價格等式,向美國政府提出兌換要求。這種做法的本質,依然是以美國政府的信用,為黃金價格進行背書。是當時強大的美國政府成就了黃金的信用,而不是黃金成就了美國。各國依據美國提供的基礎價格等式,規定各自的本幣兌黃金比例,並由此形成各自的匯率。注意,美國提供的兌換擔保僅針對各國政府和央行,而不針對個人。個人想要兌出黃金,依然沒有官方途徑可言,只能在各種黑市交易中忍受殘忍的盤剝。想要依靠黃金度過幣值混亂的大蕭條和二戰時代,根本就不可能。

再到1971年,伴隨著歐洲各國的經濟崛起,尤其是前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美國經濟不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全新的信息產業時代又沒有到來。眼看著美國的政府信用不再那麼堅挺,於是全世界的政府拿著美元去擠兌美國政府手裡的黃金儲備,這在本質上是對美國國家信用的不信任。美國不勝其煩,乾脆宣布不再承擔以固定比例兌換黃金的責任。其它各國以後只能儲備美元,並且只能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從此之後,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黃金都沒有了終極兌換者的存在。當然了,本來所謂黃金的信用,背後就是美國政府以無限兌換提供的信用背書,現在停止兌換黃金,直接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這只是撤下了最後的偽裝,暴露出了真相而已。對這個轉變,世界各國政府連個磕巴都不打,直接就進入了美元時代,根本就沒有任何不適應。並且,沒有了那一層多餘的黃金兌換公式,各國根據自己的經濟和外貿需求,直接制定兌換美元的匯率,方便快捷,這反而還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此後,美國經濟迅速發展,信息時代最終到來,並帶動全世界邁入了經濟全球化時代。

現在我們回頭看,1717年偉大的牛頓爵士創建金本位制度,大英帝國承擔起了黃金的穩定兌換者角色。從這個時刻開始,黃金才具備了相對穩定且真實的購買力。1931年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度,好在再到1944年,美國就有限度的接過了英國的大旗,為其它國家政府提供穩定的兌換,一直持續到1971年。雖然在此期間內,老百姓無法兌換,但是官方穩定的兌換價格可以繼續給老百姓提供想像空間,讓他們以為黃金還能具備真實的購買力。這兩段時間加起來,總共254年的時間,以25年一代人計,這已經是10代人的時間了,足夠給全世界的平民百姓洗腦,讓他們深信黃金具備極其穩定的真實購買力了。

要知道,平民百姓對於什麼是真正的財富,根本就一無所知。對於黃金高度依賴政府提供的信用擔保才能具備真實的流通能力這個事實,平民百姓完全理解不來。他們以為黃金天生就具備強大的購買力,他們深信只要持有黃金,就能充分的保值。然而事實上,近二十年來國際黃金的最大買家,恨不得也算是唯一穩定的買家,就是中國,其次是需求起伏極大的印度。至於歐美各國,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對黃金都毫無興趣。

全球的黃金生產能力,1990年代是每年約1500噸,2000年代是每年約2000噸,2010年代之後大致是3000噸左右。然而,美國政府的黃金儲備從1980年代開始就穩定在8100噸出頭,一直到今天都沒變過,德國的黃金儲備量則長期維持在3400噸,日本則穩定在760噸左右。無論每年新增的黃金供應有多少,人家根本就不屑於再增加一丁點的黃金儲備。唯有中國官方,對於增加黃金儲備充滿了莫名其妙的興趣,1999年中國黃金儲備為359噸,到2018年底上升到1689噸。

2017年,全世界生產了3298噸黃金,其中中國消化了1089噸,佔比達到了驚人的33%。而跟中國一樣狀態的印度則消費了880噸黃金,佔比27%。中印兩國合計,佔到了全球黃金市場的六成。所謂黃金有啥了不得的用途,在這樣的數據面前,基本上都屬於瞎扯淡。中國2017年消費的1089噸黃金,其中有5成給老百姓做了首飾,3成被中國的金融機構拿來作為了毫無意義的所謂黃金儲備,至於工業生產用途,僅僅消耗了90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現在老百姓拿來作為金首飾乃至直接購買的金條,是無法變現的,銀行方面直接就會以無法鑑定為由拒絕接受。如果一定要變現,基本上就只能以打五折的價格賣給零星存在的典當行之類。而中國金融機構手裡存有的那些以千噸為單位的所謂黃金儲備,在危機到來時,我不知道它們打算怎麼變現。賣給美國政府?佈雷頓森林體系中的黃金兌換承諾早已取消了,人家現在根本就不要。賣給中國的老百姓?危機到來時人人都是黃金的賣家,那麼到底誰才是這個買家?

我明確講,已經沒有這個買家了。想想看吧,一樣你們以為是貨幣的東西,必須要有買家存在,才能間接的擁有流通價值。這就是黃金的本質:它曾經擁有英國和美國這兩個終極買家提供的流通價值,而現在它沒有了終極買家,也就談不上價值了。現在,我們從黃金的迷夢醒來,我們理解了黃金的「價值陷阱」,我們就能清醒的去審視一下,中國近四十年所創造出來的種種財富,到底哪些具備真正的價值,哪些只不過是純粹的渣滓……(待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宇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