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京一手改名「消抹民族認同」一手借熱播劇「粉飾太平」(圖)

作者:法廣中文網 發表:2024-06-21 18: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新疆
中共對維吾爾族的「人權迫害」(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看中國2024年6月21日訊】據「人權觀察」與挪威倡議組織「幫助維吾爾」6月18日披露,北京政府曾強制對數百個維吾爾族村落、城鎮改名,把原先具有維吾爾政治、宗教意義的名稱改為帶有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名稱。同一天,《華爾街日報》關注中國宣傳系統正在大力推廣更具田園色彩的新疆形象,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是新策略之下的舉措之一。

據英國《衛報》報導,「人權觀察」與挪威倡議組織「幫助維吾爾」(Uyghur Hjelp)的研究指出,自2009年至2023年間,共有630座維吾爾族村落被以這樣的方式強制更名。其中,大多數村落的更名都在中國政府鎮壓維吾爾族最激烈的時期中完成。多國政府、多個人權組織都把這段時期稱為對維吾爾族的「種族清洗」。

抹去維吾爾文化中國以共黨意識形態強制為村落改名

人權觀察」與「幫助維吾爾」研究指出,中國政府主要針對帶有政治、宗教或歷史意涵的維吾爾村落名稱進行改名,只要村落名稱中帶有維吾爾文化,它們都會被中國政府強制抹除。

研究表示,至少有25座名稱中帶有「Hoja」(蘇菲派對導師的一種稱呼)、10座名稱中帶有「Haniqa」(蘇菲派的建築形式)、41座名稱中帶有「Mazar」(意指神廟)的維吾爾族村落被強制改名。

除了針對帶有宗教意涵的名稱外,中國政府也針對帶有歷史意涵的維吾爾族村落名稱,強制將其改名為符合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名稱。例如,名稱中帶有「Khalifa」(意指統治者)或「Meschit」(意指清真寺)的村落皆被中國政府強制更名。

研究認為,中國政府強制為這些村落改名,讓這些村落的新名稱符合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中國政府為維吾爾族村落加上的新名稱大多代表了「中國政府希望維吾爾族擁抱、接受的正向情感」。

「中國當局正在幫上百個新疆的村落改名,把那些富有維吾爾意涵的名稱改成符合中政府政治宣傳的名稱」,「人權觀察」亞洲副主任王松蓮(Maya Wang)表示,「這些名稱顯示了中國政府正試圖抹去維吾爾的文化與宗教表達。」

「人權觀察」發現,2018年,一座名為「Ad Meschit」(意指白色清真寺)的村落被改名為「團結村」;2022年,一座名為「Dutar」(一種傳統維吾爾樂器)的村落被改名為「紅旗村。

「人權觀察」亞洲主任皮爾森(Elaine Pearson)亦指出:「這是中國政府將伊斯蘭文化與恐怖主義混為一談的其中一項行動。」

皮爾森表示:「他們把所有聽起來像伊斯蘭、阿拉伯文化的東西認為是一種威脅,所以他們把這些東西改名,讓它們聽起來更符合(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

「我們曾看過清真寺被以同樣的方式拆除、更改與替換。過去曾發生過太多案例,中國政府以這種方式侵犯表意自由、文化認同與宗教自由」,她如是補充說。

報導稱,「幫助維吾爾」訪問了11位住在被強制更名村落中的維吾爾人,發現居住地被改名這件事對他們有很深遠的影響。一名從再教育中心出來的維吾爾人表示,由於她熟知的村落名稱已無法在運輸購票系統中查到,她因而難以找到回家的路。

另一名維吾爾人表示,為了緬懷他居住地失去的地名,他特地寫了一首詩、做了一首曲子用來紀念。

維吾爾人權律師阿薩特(Rayhan Asat)認為,中國政府強制更名村落的行為是北京「根除維吾爾文化,創造種族隔離體制」大目標的一個環節。阿薩特感慨地說:「他們村落的名字不只富有歷史意涵,也體現了維吾爾社群的連結、獨特的城鎮文化與價值,中國強制更名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維吾爾人與我們的歷史、文化與文明斷開聯繫。」

維吾爾人權狀況嚴峻國際組織吁各國正視新疆人權

2018年,聯合國曾披露至少有100萬維吾爾人被中國政府關押在再教育中心,讓中國政府的新疆政策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國政府表示這些機構只是職業訓練所,目的是為了讓維吾爾人學習中文與其他職業技能,以防範恐怖主義與極端主義。

時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舍萊(Michelle Bachelet)曾要求進入新疆進行調查。2021年,人權觀察指出中國政府已犯下危害人類罪。2022年,她終於被中國政府允許進入新疆,並表示新疆發生了「嚴重的人權侵害事件」。

巴舍萊進一步指出,中國政府專斷、歧視性拘留維吾爾人與其他伊斯蘭族群的程度「可能構成了國際犯罪,特別是有關人權相關的罪責。」

流出的政府機密文件、人權組織的研究與許多維吾爾人的證詞曾指出,中國政府也曾以其他方式打擊維吾爾文化,如強迫維吾爾人進行絕育、逼迫維吾爾人與其家人分開等。

據報導,中國政府強制更名的行動最早出現在西藏地區。2023年,中國政府開始在政府文書中以「西藏」而非「圖博」(Tibet)稱呼這塊地區。自2017年開始,中國政府也開始用中國官方名稱稱呼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多地,中國宣稱阿魯納恰爾邦為其領土,但該地實質上由印度管理。

中國政府對新疆與西藏地區的高強度監控讓人權侵害的信息很難從該地流出,而中國政府也鮮少對外說明該地的人權狀況。

皮爾森指出,人權組織能獲知中國強制改名村落的行為,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有位維吾爾婦女在買車票時發現自己的村莊不復存在。

自2014年以打擊恐怖主義之名對維吾爾、伊斯蘭社群發起行動以來,中國政府已將數百萬維吾爾人關押在監獄與再教育中心內,也將部分宗教行為列入犯罪中,如蓄胡、閱讀《古蘭經》等。有些維吾爾人也因與海外維吾爾人聯繫而被起訴。

「幫助維吾爾」的創辦人阿尤普(Abduweli Ayup)曾呼籲國際社群正視新疆的狀況,並表示當地有成千上百位維吾爾人「被違法監禁」。阿尤普表示,有關政府與聯合國人權機構應加強他們問責中國政府的力道。

部分國家指責中國政府的行為是種族清洗,中國則否認這些指控,表示他們在新疆執行的政策是為了打擊恐怖主義,根除極端主義威脅。

《華爾街日報》:中國電視劇《我的阿爾泰》企圖美化新疆形象

中國多年來一直被指在新疆侵犯人權,據《華爾街日報》同在18日報導,現在中國宣傳系統則正在推廣更具田園色彩的新疆形象,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是新策略之下的舉措之一。

報導寫道,在美國人心目中,中國最西部的新疆地區常常與拘留營和巨大安檢網路聯繫在一起,這些設施都是為了控制維吾爾族人和以穆斯林為主的其他少數民族。

而在中國,新疆的另一種形象近來成為主流:一位年輕女子奔跑在如同阿爾卑斯山海蒂峰一般壯美的山野,與當地牧民墜入愛河。

多年來,對於西方指責中國在新疆侵犯人權的說法,中國政府一直予以否認,並表示新疆受到宗教極端主義暴力活動的滲透,這種極端主義需要根除。現在,至少針對國內受眾,中國的宣傳系統正在推廣更具田園色彩的新疆形象。

報導表示,到目前為止,北京這一策略似乎正在奏效。

《我的阿勒泰》成熱播劇帶動旅遊潮

最近幾週,講述一位漢族作家與一名哈薩克族男子之間愛情故事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To the Wonder)在中國引發廣泛關注,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帖隨處可見,劇集的熱播還帶動了一波新疆旅遊熱潮。

報導續稱,該劇是中國加大力度宣傳新疆的舉措之一,以展示新疆美麗廣闊的大草原形象,而不是恐怖份子潛伏的危險邊地。事實證明,這一策略是成功的,在城市裡那些希望逃離緊張生活的年輕人中間,尤其帶來了反響。

《我的阿勒泰》是今年在中國網際網路和國家電視臺播出的最受歡迎的劇集之一,在5月初首播一週內就吸引了超過1億人在線觀看。該劇取景地新疆小城阿勒泰的旅遊負責人說,自該劇開播以來,當地的預訂量增加了370%。

這部有政府出資、官方媒體大力宣傳的劇集改編自李娟2010年出版的一本暢銷回憶錄,書中講述了她的家人在新疆北部與遊牧的哈薩克族一起生活的艱辛。導演滕叢叢以拍攝女性題材見長,她告訴當地媒體,她從李娟的書中看到了創作另一部女性肖像作品的潛力。

李娟1979年出生在新疆的一個建設兵團駐地,當時中國政府派遣年輕的漢族人支援建設地處偏遠的新疆。她在阿勒泰度過了大部分童年時光。報導指,該劇熱播後,李娟在社交媒體賬戶上說,她沒有參與這部電視劇的製作。她未就該劇發表進一步的公開評論,也未回覆華日記者向新疆作家協會發出的置評請求。李娟是新疆作協的副主席。

2023年,中國廣電總局選定該劇為「網路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扶持項目。入選標準之一是項目必須「講好中國故事」。

由廣電總局和視頻平臺愛奇藝聯合製作的該劇也凸顯了中國各地政府的一種新商業模式:利用在當地拍攝的電視劇的人氣來促進本地旅遊業。

報導尤其提到,雖然宣傳的主要對象是中國年輕人,但該劇已經入圍戛納電視劇節,這是一個國際性電視劇節,每年在法國戛納舉辦;該劇本月還將在哈薩克斯坦播出。在社交媒體平臺X(該平臺在中國被封),新疆官方賬號用英文推文宣傳該劇,稱其代表了「北疆的自由、壯觀和美麗」。

強迫新疆同化

新疆佔中國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這裡的人權問題一直是美中緊張局勢的焦點之一。作為強制同化運動的一部分,中國政府針對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實施大規模拘禁,監控無處不在;該運動還鼓勵漢族人與少數民族通婚。

一些政府、人權組織和研究人員指控中國當局在新疆使用強迫勞動,並指出這是強制同化運動的一部分。美國法律禁止進口與該地區有關的商品,有美國議員稱中國政府對待維吾爾人的方式是在進行種族滅絕。

報導寫道,中國政府將同化運動描述為打擊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行動。有官員表示,將農村居民重新安置到工廠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報導引述堪培拉支持的智庫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的分析師Daria Impiombato說,中國當局正試圖為邊疆地區打造一種更加「溫順可愛」的形象。Impiombato與他人合作撰寫了一份報告,介紹中國當局如何開始招募女性作為「邊疆網紅」,參與新疆和西藏等動盪地區的宣傳工作。

新疆宣傳部門計畫今年在文化旅遊和公關媒體方面投入人民幣3.08億元,約合4,300萬美元,佔預算支出總額的60%以上,比2020年的相關支出高27%。通過促進旅遊業,中國政府使新疆進入主流,讓它與中國其他地方一樣。

重塑形象策略

《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官媒傳統上對少數民族的宣傳給人的印象是,他們要麼是生活在落後環境中,要麼就是由衷讚美自己的生活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變得多麼美好。

然而《我的阿勒泰》則是對少數民族生活更加細緻入微的寫照。這部劇集詳細描繪了牧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以及他們對大自然和他們蓄養的牲畜的熱愛。劇中有一個場景是,一個拿不出錢來的哈薩克族家庭堅持要用駱駝還債。

劇中一些轉瞬即逝的場景也會讓觀眾想起新疆生活的現實境況,比如兩名哈薩克族男子必須交出小刀才能乘坐公交車。

在這種宣傳得到推行之際,維吾爾族和該地區其他少數民族的境況正在發生變化。

報導提及了人權觀察在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發現中國主管部門正在脅迫維吾爾族人和其他突厥裔穆斯林離開家園,到中國各地的工廠和倉庫工作。

美國勞工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Thea Lee 5月表示,越來越多的強迫勞工從新疆被轉移到中國其他城鎮。她說,這種做法有助於規避美國針對新疆供應鏈的行動。

報導最後用常駐華盛頓的維吾爾族人權倡導者Jewher Ilham之見指出,一邊通過大力宣傳吸引遊客入疆,一邊將維吾爾族工人分散到全國各地,這是中國政府稀釋維吾爾族人口、淡化維吾爾族文化的新策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法廣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