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之所以被尊為仁宗,正是因為他天性仁厚,能夠以仁德治天下。(圖片來源:天真/故國神遊)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十二月庚子,宋仁宗召輔臣、近侍、台諫官、皇子,宗室等會於天章閣,觀太祖、太宗御書,又設宴群玉殿,與群臣高會。席間,仁宗皇帝的心情似乎格外的好。四個月前,他剛剛將濮王之子趙宗實立為皇子,改名為趙曙,做為大宋江山的繼承人。由於仁宗皇帝一直沒有子嗣,所以儲君人選一直是壓在他心上的頭等大事,一直懸而未決。幾經波折之後,現在終於塵埃落定,祖宗基業有所託付,這對於仁宗而言,可謂再無牽掛。他對群臣說:「天下久無事,今日之樂,與卿等共之,宜盡醉勿辭。」
說到「天下久無事」,這還真不只是一句場面上的套話。仁宗皇帝自打坐了天下,就沒有「無事」過。最初的十年,章獻太后垂簾聽政,當時的年號叫「天聖」,就是「二人之聖」的意思。可是後來仁宗已到弱冠之年,但章獻太后遲遲不還政,雖然仁宗皇帝對此倒並不太在意,只要太后高興,他也樂得盡孝,但架不住大宋朝的臣子們不幹了,在這些讀書人的眼中,經義道理要比皇家權威,個人孝道都更爲重要。於是圍繞太后還政之事,朝堂上大起風波。後來,章獻太后在臨終前不久,總算還政。正當仁宗陷於悲傷之中時,卻又傳來令他震驚不已的消息,那就是他的生母竟然不是章獻太后,而是另有其人,李宸妃。這件事自然也引起了不小的波動,於後世也「影響」甚大,以至於有人據此杜撰出了狸貓換太子的話本。不過故事只是故事,事實並非如此,仁宗皇帝最後將章獻太后與生母李宸妃同時遷葬永定陵。這場風波也過去了。緊接着,又是廢后風波。仁宗因爲廢除驕縱跋扈的郭皇后,成爲羣臣的批判對象。好容易廢后成功,又因立后再次成爲羣臣進諫的中心。母后的問題解決了,皇后的問題也熬過去了,接下來是兒子的問題。宋仁宗曾經有過三個兒子,但是都夭折了。第一個兒子夭折後,以至於後來再生下兒子,他甚至不敢大肆慶祝,希望低調一些,認爲這樣或許有利於兒子長大成人,但不幸的是,即使這樣,之後的兩個兒子還是夭折了。這些都是困擾仁宗一生的家事。此外還有國事。雖然沒有像宋真宗那樣,遇上遼兵舉國南侵,直打到澶州城這樣的大陣仗,但卻也經歷了一場由范仲淹,韓琦對陣李元昊的宋夏戰爭。此外又有不問出身,拔擢狄青於行武之中,平廣源蠻儂智高之亂。此皆與戰爭有關之事蹟。而內政方面,則有慶曆新政,由范仲淹主導。新政之初,仁宗皇帝是非常支持的,但隨着新政的執行,所有人都發現,事情沒這麼簡單,正如我們之前提過的,這場新政的草草收場是不能簡單的全然歸咎於「既得利益者的阻撓」這樣單一的原因的。歷數仁宗朝的大事,大概就是這些了。而此時,宋仁宗做爲一位「過來人」,高坐羣玉殿,說出這句「天下久無事,今日之樂,與卿等共之」,自然別有一番感慨在心頭。
北宋宋仁宗趙禎第二任皇后,北宋名將曹彬的孫女。(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接下來,宋仁宗又將宰相韓琦召到御榻前,特別賜酒一卮。說起韓琦,可謂文能爲相,武能爲將。宋夏戰爭時,他與范仲淹是大宋朝的屏藩。至於韓琦拜相,則是在嘉祐三年六月。他拜相之後,在仁宗立儲的問題上一直在盡力推動促成。之前有范鎮、包拯、司馬光等一眾大臣為立儲之事進言,但仁宗還是舉棋未定,最後韓琦拿了一卷《漢書孔光傳》獻給仁宗,並說:「成帝無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猶能如是,況陛下乎。」意思是勸仁宗效法漢成帝,自己沒有子嗣,就立兄弟之子。又說:「願以太祖之心為心,則無不可者。」意思是當年宋太祖雖然自己有子嗣,但卻能夠立君以賢,將皇位傳給弟弟太宗。如果能有這樣的胸懷,就一定能選出合適的皇位繼承人。於是在韓琦為首的一衆大臣的進言下,仁宗皇帝終於選定了濮王之子宗實為皇子。所以,此時,不只是仁宗皇帝心情大好,在座的群臣們也都因為皇儲問題得以解決,而鬆了一口氣。於是君臣之間,上下和洽,暢言歡笑,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冬日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不過,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這一場熱鬧繁華竟成為仁宗皇帝與他的臣子們最後一次歡聚。轉過年來,一入二月,仁宗就病勢沉重,於三月駕崩。元人修宋史,對仁宗的評價是「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說起來,宋仁宗之所以在去世後被尊為仁宗、仁祖,正是因為他天性仁厚,在位四十二年,能夠以仁德治天下。而關於仁宗之仁,亦有很多故事流傳下來。比如,最爲大衆所熟悉的,關於燒羊的故事。一天夜裡,宋仁宗忽覺腹中飢餓,想吃燒羊,但想想還是忍住了。侍臣不懂仁宗爲何不就命御膳房去做。仁宗回答說[比聞禁中每有取索,外面遂以為例。誠恐自此逐夜宰殺,以備非時供應。則歲月之久,害物多矣。豈不忍一夕之餒,而啓無窮之殺也」,意思是說,近來聽說,宮裡要吃甚麼,外面可能就要經常準備甚麼,以隨時供應。若吃燒羊,那可能每天晚上都會有人宰羊殺羊以備不時之需,這樣時間一久,就會有很多生靈被傷害。不能因為忍不了一夜之飢,而開啓這麼大的禍端。
還有一段也是生活中的小事。明道年間,也就是仁宗初親政不久,曾對宰相呂夷簡說,我平日裡對飲食不要求甚麼珍饈美味,衣服也只是普通的衣料,都洗舊了也不換,有時連宮人都笑我。還有一次太官進上膳食,有蟲子在食器中,我只當沒看見,不想讓掌管御膳的人受到責罰。
此外還有一些關於仁宗敬天愛民的故事。
慶曆七年春,天大旱,宋仁宗到太乙宮禱雨。這一天「日方炎赫,帝卻蓋不御」,意思是太陽很大,宋仁宗命人撤掉御蓋,以示虔敬之心。結果禱雨回來後,就天降大雨。可以說天人感應,速如影響。
慶曆八年(1048年)春夏之際,陰雨連綿,仁宗皇帝減膳蔬食,每日向上天祈禱,如果陰雨不停,就斷食絕水,不吃不喝,希望能夠通過這個辦法,把這場天災移及自身。仁宗皇帝雖然這樣向上天禱告,但他不想被人誤以為是求名,所以當時只是心中暗想,並未跟他人講起。直到災情過去之後,仁宗皇帝才把這件事講給輔臣聽。
皇祐四年(1052年)的冬天久旱無雪。仁宗皇帝很自責,覺得是自己沒做好,於是上天降災於下土,輔臣們看到仁宗皇帝整日憂形於色,也都紛紛自省,認為是自己沒有很好的協助天子治理好國家,於是紛紛引咎請辭,希望有更爲賢能的人來更好的輔佐天子。但是仁宗皇帝卻說,「是朕誠不能感天而惠不能及民,非卿等之過也。」意思是,不是你們的錯,是我沒做好,我對上天不夠虔誠,我對百姓不夠仁惠,由於仁宗皇帝能夠虔心反省,不委過於人,精誠所至,當天晚上,天降瑞雪,大旱得解。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做為北宋盛世之君的宋仁宗,堪稱敬天重德之表率,他雖然富有四海,在生活中卻能夠擁有一顆平常心,能夠恭儉自律,仁及鳥獸。而歷史上對仁宗皇帝的評價也是非常之高。北宋名臣范祖禹說「我國家之有天下,強不如秦,富不如隋,形勢不如漢,土地不如唐,所恃者人心而已。太祖基之,太宗、真宗培之。至我仁祖四十二年,深仁厚德,滲漉天下」南宋名臣呂中說「以寬厚待民,以恩禮待士夫,而以至誠待夷狄,故熙寧以後民不敢怨,靖康之時民不忍叛者,皆我仁祖之功。」如果我們不明白爲何大宋朝的頂盛之世會定格在仁宗一朝,那麼上述評價大概就是最好的回答。
歡迎關注【故國神遊】頻道
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責任編輯:古風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