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之所以被尊为仁宗,正是因为他天性仁厚,能够以仁德治天下。(图片来源:天真/故国神游)
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十二月庚子,宋仁宗召辅臣、近侍、台谏官、皇子,宗室等会于天章阁,观太祖、太宗御书,又设宴群玉殿,与群臣高会。席间,仁宗皇帝的心情似乎格外的好。四个月前,他刚刚将濮王之子赵宗实立为皇子,改名为赵曙,做为大宋江山的继承人。由于仁宗皇帝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储君人选一直是压在他心上的头等大事,一直悬而未决。几经波折之后,现在终于尘埃落定,祖宗基业有所讬付,这对于仁宗而言,可谓再无牵挂。他对群臣说:“天下久无事,今日之乐,与卿等共之,宜尽醉勿辞。”
说到“天下久无事”,这还真不只是一句场面上的套话。仁宗皇帝自打坐了天下,就没有“无事”过。最初的十年,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当时的年号叫“天圣”,就是“二人之圣”的意思。可是后来仁宗已到弱冠之年,但章献太后迟迟不还政,虽然仁宗皇帝对此倒并不太在意,只要太后高兴,他也乐得尽孝,但架不住大宋朝的臣子们不干了,在这些读书人的眼中,经义道理要比皇家权威,个人孝道都更为重要。于是围绕太后还政之事,朝堂上大起风波。后来,章献太后在临终前不久,总算还政。正当仁宗陷于悲伤之中时,却又传来令他震惊不已的消息,那就是他的生母竟然不是章献太后,而是另有其人,李宸妃。这件事自然也引起了不小的波动,于后世也“影响”甚大,以至于有人据此杜撰出了狸猫换太子的话本。不过故事只是故事,事实并非如此,仁宗皇帝最后将章献太后与生母李宸妃同时迁葬永定陵。这场风波也过去了。紧接着,又是废后风波。仁宗因为废除骄纵跋扈的郭皇后,成为羣臣的批判对象。好容易废后成功,又因立后再次成为羣臣进谏的中心。母后的问题解决了,皇后的问题也熬过去了,接下来是儿子的问题。宋仁宗曾经有过三个儿子,但是都夭折了。第一个儿子夭折后,以至于后来再生下儿子,他甚至不敢大肆庆祝,希望低调一些,认为这样或许有利于儿子长大成人,但不幸的是,即使这样,之后的两个儿子还是夭折了。这些都是困扰仁宗一生的家事。此外还有国事。虽然没有像宋真宗那样,遇上辽兵举国南侵,直打到澶州城这样的大阵仗,但却也经历了一场由范仲淹,韩琦对阵李元昊的宋夏战争。此外又有不问出身,拔擢狄青于行武之中,平广源蛮侬智高之乱。此皆与战争有关之事迹。而内政方面,则有庆历新政,由范仲淹主导。新政之初,仁宗皇帝是非常支持的,但随着新政的执行,所有人都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正如我们之前提过的,这场新政的草草收场是不能简单的全然归咎于“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这样单一的原因的。历数仁宗朝的大事,大概就是这些了。而此时,宋仁宗做为一位“过来人”,高坐羣玉殿,说出这句“天下久无事,今日之乐,与卿等共之”,自然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
北宋宋仁宗赵祯第二任皇后,北宋名将曹彬的孙女。(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接下来,宋仁宗又将宰相韩琦召到御榻前,特别赐酒一卮。说起韩琦,可谓文能为相,武能为将。宋夏战争时,他与范仲淹是大宋朝的屏藩。至于韩琦拜相,则是在嘉佑三年六月。他拜相之后,在仁宗立储的问题上一直在尽力推动促成。之前有范镇、包拯、司马光等一众大臣为立储之事进言,但仁宗还是举棋未定,最后韩琦拿了一卷《汉书孔光传》献给仁宗,并说:“成帝无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犹能如是,况陛下乎。”意思是劝仁宗效法汉成帝,自己没有子嗣,就立兄弟之子。又说:“愿以太祖之心为心,则无不可者。”意思是当年宋太祖虽然自己有子嗣,但却能够立君以贤,将皇位传给弟弟太宗。如果能有这样的胸怀,就一定能选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于是在韩琦为首的一众大臣的进言下,仁宗皇帝终于选定了濮王之子宗实为皇子。所以,此时,不只是仁宗皇帝心情大好,在座的群臣们也都因为皇储问题得以解决,而松了一口气。于是君臣之间,上下和洽,畅言欢笑,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冬日里,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一场热闹繁华竟成为仁宗皇帝与他的臣子们最后一次欢聚。转过年来,一入二月,仁宗就病势沉重,于三月驾崩。元人修宋史,对仁宗的评价是“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说起来,宋仁宗之所以在去世后被尊为仁宗、仁祖,正是因为他天性仁厚,在位四十二年,能够以仁德治天下。而关于仁宗之仁,亦有很多故事流传下来。比如,最为大众所熟悉的,关于烧羊的故事。一天夜里,宋仁宗忽觉腹中饥饿,想吃烧羊,但想想还是忍住了。侍臣不懂仁宗为何不就命御膳房去做。仁宗回答说[比闻禁中每有取索,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意思是说,近来听说,宫里要吃什么,外面可能就要经常准备什么,以随时供应。若吃烧羊,那可能每天晚上都会有人宰羊杀羊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时间一久,就会有很多生灵被伤害。不能因为忍不了一夜之饥,而开启这么大的祸端。
还有一段也是生活中的小事。明道年间,也就是仁宗初亲政不久,曾对宰相吕夷简说,我平日里对饮食不要求什么珍馐美味,衣服也只是普通的衣料,都洗旧了也不换,有时连宫人都笑我。还有一次太官进上膳食,有虫子在食器中,我只当没看见,不想让掌管御膳的人受到责罚。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仁宗敬天爱民的故事。
庆历七年春,天大旱,宋仁宗到太乙宫祷雨。这一天“日方炎赫,帝却盖不御”,意思是太阳很大,宋仁宗命人撤掉御盖,以示虔敬之心。结果祷雨回来后,就天降大雨。可以说天人感应,速如影响。
庆历八年(1048年)春夏之际,阴雨连绵,仁宗皇帝减膳蔬食,每日向上天祈祷,如果阴雨不停,就断食绝水,不吃不喝,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办法,把这场天灾移及自身。仁宗皇帝虽然这样向上天祷告,但他不想被人误以为是求名,所以当时只是心中暗想,并未跟他人讲起。直到灾情过去之后,仁宗皇帝才把这件事讲给辅臣听。
皇佑四年(1052年)的冬天久旱无雪。仁宗皇帝很自责,觉得是自己没做好,于是上天降灾于下土,辅臣们看到仁宗皇帝整日忧形于色,也都纷纷自省,认为是自己没有很好的协助天子治理好国家,于是纷纷引咎请辞,希望有更为贤能的人来更好的辅佐天子。但是仁宗皇帝却说,“是朕诚不能感天而惠不能及民,非卿等之过也。”意思是,不是你们的错,是我没做好,我对上天不够虔诚,我对百姓不够仁惠,由于仁宗皇帝能够虔心反省,不委过于人,精诚所至,当天晚上,天降瑞雪,大旱得解。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做为北宋盛世之君的宋仁宗,堪称敬天重德之表率,他虽然富有四海,在生活中却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够恭俭自律,仁及鸟兽。而历史上对仁宗皇帝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北宋名臣范祖禹说“我国家之有天下,强不如秦,富不如隋,形势不如汉,土地不如唐,所恃者人心而已。太祖基之,太宗、真宗培之。至我仁祖四十二年,深仁厚德,渗漉天下”南宋名臣吕中说“以宽厚待民,以恩礼待士夫,而以至诚待夷狄,故熙宁以后民不敢怨,靖康之时民不忍叛者,皆我仁祖之功。”如果我们不明白为何大宋朝的顶盛之世会定格在仁宗一朝,那么上述评价大概就是最好的回答。
欢迎关注【故国神游】频道
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责任编辑:古风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