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危机的出现和严峻,与制度弊端特别是社会未走向法治之道息息相关。
二元结构 身份歧视
中共中央长期实行倾斜政策,是导致城乡差异大、许多乡村和农民贫穷化的制度弊端之一。
在资源短缺和加速城市工业化的取向之下,中共中央的资源配置向城市和工业倾斜,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抽取农民从事农业的大部分成果支持工业化,形成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是:城市的工业化、市政建设获得远大于农村得到的资金和物资;城市职工的工资,远多于农民的农耕收入;城市职工获得医疗、退休保障等社会福利,农民却一无所有,以致贫户"有病无钱医,重病只有等死";城市居民不必承担税外的承担,农民却要负担农业税之外的摊派、工役。
二元结构必然导致身份歧视,农民不能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这是制度弊端之二。
在二元结构下,城市人与乡下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等级。农民深受户籍管制之苦,不能到城市就业、居住,子女不能在城市念中小学,近几年农民虽可进城干粗活,但许多城市对"民工"乱收费和歧视;城市职工可参加工会,农民却不能组织农会;城市人与乡下人的教育机会极不平等,前者可享义务教育,后者则要承担中小学的办学经费,城乡学校设备、师资的差异和居民收入悬殊,使乡下人受教育的机会少得多,入名校的困难更大。这种等级差异,意味农民及其子女未能享平等的国民待遇,却要承受身份的歧视。
土霸横行 难以脱贫
毛泽东的专政论,使乡村政权成为监控农民的专政机构,许多乡村干部成为欺压、盘剥农民的土霸。这是另一制度弊端。
八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官方不再强调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论,但并未放弃专政论,乡村政权的实际职能是监控农民,向农民摊派负担,不少干部以权谋私,成为新兴的地主和土霸。
在上列三种制度弊端之下,农民及其下几代的教育素质很低,是必然的结果。教育水准低、现代科技引入农耕的程度低,使农民难以脱贫,个体农业前景黯淡。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家万里、赵紫阳在乡村试行包产到户,获得胡耀邦、邓小平等支持,最终导致人民公社解体,这是农奴解放运动。八十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的崛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但九十年代特别是中期之后,官方的摊派加重,贪污勒索猖獗,农民的农业经营和生活面对极大困难。
这几年朱熔基主持国务院,着墨点之一是缓和三农危机;费改税的试点、城市化的户籍管制的放松,有助于缓和三农危机。但更高领导层以"隐定压倒一切"为由,未能很好正视三农危机和民疾,缺乏实施乡村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历代政治家和开明帝王,大都注重农民的休养生息。清代乾隆帝说:"为治之道,在于休养生民,而民之所以休养,在乎去累民者,使其心宽自得,以各谋其生,各安其业。"
新一代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一再说"执政为民"。能否全面、切实解决三农危机,让农民休养生息,是对"执政为民"承诺的考验。
作者丁望:香港资深新闻出版工作者(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