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苦短,何处是归宿?(图片来源:pixabay)
王守仁,号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又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据载他精通佛家、道家、儒家,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说世称“阳明学”或“阳明心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毕生都对真理大道不懈地追寻和探索,如果追踪他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到他从未停止对真理的探求和思索,在幼年时就发出了要做“圣人”这样的大志。王阳明非常用心地拜读过佛家、道家、儒家的典籍,有切实地打坐修炼的经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寻有刻骨铭心的历程,而且身体力行。
王阳明曾登泰山而留有诗作,其为组诗,由五首组成。笔者试解其中两首诗,以飨读者。诗中王阳明描述了自己山顶遇仙,并且在仙人的指点下修炼的经历。
登泰山[五首其一]
(明)王阳明
晓登泰山道,行行入烟霏。阳光散岩壑,秋容淡相辉。
云梯挂青壁,仰见蛛丝微。长风吹海色,飘遥送天衣。
峰顶动笙乐,青童两相依。振衣将往从,凌云忽高飞。
挥手若相待,丹霞闪余晖。凡躯无健羽,怅望未能归。
(源自《王阳明全集》)
一早我就沿着泰山道登山,山中云烟弥漫,远望山路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朝阳的光芒洒落在山峦溪谷上,这与秋天清冷的姿容相互辉映。山石掇成的阶梯蜿蜒曲折通向山顶,如同云梯挂在青翠的山壁上,向山上仰望仿佛一张细细微微的织网盘绕在山间。清风吹拂着海面,轻盈而洒脱,飘飘渺渺,伴着微风海面泛起波澜,一望无际,海天相接,海风轻柔,吹动着天空中飘浮的彩云,此景有如仙界,祥和而美好。
泰山顶处传来了悦耳的仙乐,遥遥望见仙童依立出现在山顶。仙人从天而降,看到仙人,我心向往,慌忙整理衣服想前去礼拜神仙,然而仙童突然驾祥云起空高飞而去。我赶紧挥手希望仙人能够停留,仙人来去匆匆,很快就消失了,只留下仙人所乘彩霞祥云留下的余晖。肉体凡胎的我既不能驾祥云也无飞翅,只能怅然若失的看着神仙离去,我停留在泰山顶朝仙人离去的方向凝望,久久都不想离去。
登泰山[五首其四]
(明)王阳明
尘网苦羁縻,富贵真露草!不如骑白鹿,东游入蓬岛。
朝登太山望,洪涛隔缥缈。阳辉出海云,来作天门晓。
遥见碧霞君,翩翩起员峤。玉女紫鸾笙,双吹入晴昊。
举首望不及,下拜风浩浩。掷我玉虚篇,读之殊未了。
傍有长眉翁,一一能指道。从此炼金砂,人间迹如扫。
(源自《王阳明全集》)
红尘中世人被名利情所束缚、牵绊,就如同一张大网把世人紧紧捆绑,世人在其中苦苦挣扎。富贵名利不长久,如同露草一样很快就凋落,何必费心追逐呢。白鹿绝非凡物,那是仙界的神物呀,骑着白鹿可以东游入神界的蓬莱仙岛。与其被名利情所网缚,不如潜心修炼进仙界。
清晨我登上泰山远远眺望,只见远处波涛澎湃、云雾氤氲、飘飘渺渺。太阳灿烂的光辉从海面和云端交接处散发出来,仿佛是从打开的天门中放射出的光芒。极目远眺,我看到女神碧霞元君,在员峤仙山翩翩起舞的仙姿,神圣而美好。天上的仙女在晴空中吹着紫鸾笙,仙乐曼妙,殊胜而祥和。我被深深震撼了,长风浩浩,我在后面赶快遥遥下跪行大礼相拜,请求神仙指点迷津、救我脱离凡尘苦海。
仙人把可以修炼成仙的《玉虚篇》从天空中投掷下来,我赶紧接住仔细研读起来,一时无法全部读完理解。这时身旁出现了一位神仙,观其身貌,我称仙人为长眉翁,仙人一一为我指点《玉虚篇》中的要点和难以理解的地方。修炼是如此美好而殊胜,我要从此按照仙人的指点炼金砂、好好修行,绝迹人间,回归仙界。
碧霞君,又称为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中国自宋朝以来道教崇拜的一位重要女神,她来源于中国大陆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泰山圣母”、“万山奶奶”等。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的泰安市。
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碧霞元君的影响力由山东省泰安市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或“北圣母・南妈祖”的说法。
员峤是古代传说中世外五仙山之一。据《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从王阳明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虽然身在世俗,但心在方外,在红尘中努力修行,对真理的渴望和探求从未停歇。
王阳明在诗中直接写到自己遇到了神仙,并且还有修炼的经历。可能有的读者会有疑问,这是真的吗?这难道不是王阳明想象的吧?浪漫主义?或者是写诗创作上的艺术夸张?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他们本身就是修炼人,敬拜神明,敬天信神,通过修炼,他们中有的人看破生死,能够通晓前世今生,甚至能够预测未来。他们虔诚的信神,再通过修行,有的人因而得以见证神言、神迹,又在各自的作品中将这些神言、神迹记录下来,流传于后世。在古籍中这样的事例不乏记载。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关于“修炼”的文化难道不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吗?难道不是最精髓的部分吗?难道我们不是称自己的文化为“神传”文化吗?但是这精髓的部分却在现代被经常有意忽略、剔除掉,动辄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
为什么不相信我们的先人们呢?许多中国古代著名文人流传下来的作品中都贯穿着一个主题,从不回避,那就是对返本归真的渴望,对生命本源的探寻和回归的期盼,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美丽而亲切的桃花源,也许这个桃花源就是我们对自己真正“家园”最真挚的怀念和期盼。
(学识、层次所限,释义、理解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见谅。)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