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5)深慕洪秀全的“四大寇”(图)

作者:轶飞 发表:2025-07-30 07: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孙中山表面上从事着医人之生涯,实际上却是经营着医国之事业。
孙中山表面上从事着医人之生涯,实际上却是经营着医国之事业。(图片来源:专栏作家 轶飞 )

文接:【孙中山】(4)中法战争中的孙中山

中法战争后,清廷颓势难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陆续与英国签订《缅甸条款》承认英国对缅甸的占领;与葡萄牙订立《里斯本议定书》,承认葡萄牙永据澳门;英军进攻西藏,力主抗英之驻藏大臣文硕被免……清朝的势力范围向本土迅速收缩。

但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派力量也都在加紧推行自己的施设与主张。洋务派一边,张之洞在广州设立了兵工厂,造枪弹,又在湖北设立了炼铁厂、枪炮厂、织布局等。李鸿章的北洋海军亦正式建成,拥有新式船舰25艘。而另一支重要势力维新派也正在蓄积力量。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极言时局危急。上书无果,时隔一年后,又在广州聚徒讲学,扩大着影响。

在时局纷扰中,孙中山也正在考虑两件事情,一是中国需要一场变革,刻不容缓。一是他需要一个职业生涯,不只为安身立命,还要辅翼他革命理想之实践。

军事、法律,似乎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孙中山最终的决定却是学医,先后进入广州博济医院及香港雅丽氏医院学习。多年后,孙中山回忆说自己当初习医的原因,是欲“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所以学医的几年中,他不仅专业成绩优异,又时时于课余之时,畅谈革命,无所忌惮。在同学中,他因为优异的成绩,和大胆的言论,很快成为知名人物,虽然,多数人对他以革命狂视之,一笑而过,但正所谓人以羣分,他却也因此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和的朋友。

第一位是在广州博济医院结识的同窗郑士良。郑士良,字弼臣,为人豪侠仗义,广交游,所结纳皆江湖之士,孙中山一见奇之,与之谈革命,甚是投机。郑士良与三合会,亦称天地会,亦称洪门,颇有渊源。“天地会”,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洪门”得名,则取义于明末抗清义士洪英,亦以纪念明太祖洪武大帝。彼时,三合会颇有影响力,会党散在民间,而孙中山自此始与会党建立联系。

另外几位是在香港结识的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孙中山后来自述:“予与陈,尤,杨三人常住香港,昕夕往还,所谈者莫不为革命。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四人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

而四人每每畅谈革命时,又尤慕洪秀全之为人。特别是孙中山,对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天国运动之仰慕是自孩童时代就开始的。孙中山出世时。洪秀全已去世三年,太平天国的革命势力已被清廷消灭。但当年从事革命的许多太平天国老兵仍散在民间。孙中山幼年还在翠亨村时,就遇到过一位这样的老兵。那时,孙中山的家门前有一棵大榕树。老兵常常在早上或晚上到榕树下乘凉,而每每此时就会有一堆孩子围了过来,要听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这样的场合,孙中山是绝不会缺席的,太平天国的种种轶闻让他很是兴奋。听到出神处,常常自语道“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咯!”后来孙中山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学于乡塾间,期间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亦流传甚盛。可以说,孙中山带有民族主义之色彩的革命思想,从这时已有肇端。他认为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未告成功,但不应以成败论英雄。再后来就是与总角之交陆皓东因损坏北帝庙神像闯下大祸之前,二人也常常聚集少年,高谈洪秀全故事。而如今,在香港,孙中山又遇上三位好友,旧话重提,实在是人生之快意事也。

孙中山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四人因常常聚谈反清言论,被亲友故交称为“四大寇”。寇者,贼也。但四人却对这个名字毫不介意,反而欣然笑纳。原因也还是与洪秀全有关。原来四人深慕洪秀全之为人,他们觉得所谓“成者为王,败者寇”,洪秀全未成而败,故清人视之为寇,而这样的“寇”,却正是四人心中的大豪杰,大英雄,能为“寇”如此,正与四人之志相合。

孙中山在大学期间,还曾上书给清廷官员郑藻如。郑藻如,是广东香山濠头乡人,曾任津海关道及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当时已离职回乡多年。孙中山在上书中就农业,禁烟,教育等问题提出建议。这也是他第一次给政府官员上书,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1892年的7月,孙中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大学毕业。据同窗关景良(后来成为中国医学界名人)回忆:“总理在院习医科五年,专心致志于学业,勤恳非常,……时见其中夜起床,燃灯诵读。”事实上,大学期间,孙中山不只是努力习医,对于儒学,对于经史,都深入钻研。他的宿舍中有一整套的二十四史。学友们看到后,以为他购买此书,是为了装门面,每每嘲笑之,而孙中山却也不加辩驳。一次,一位同学随取一册,考问他书中内容,没想到孙中山应对如流,同学大为惊讶,又接连取了数册,都没能难到他。自此,这位同学才知道孙中山于习医之外,胸怀大志,甚为钦佩。

说起来,香港不只是孙中山习医之地,亦是他革命思想成熟之地,他曾说:“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于香港”。孙中山在香港习医的几年中,每年会回到故里广东省香山县两次。他常常将两地的种种情形做一比较。在香港,他每每闲步街头,到处都是秩序井然,干净整齐,充满机遇与活力。而一回到香山,一切却截然相反,杂乱,破败,消沉。他常常思考,为何两地只相距五十英里,而香港,香山却如此不同。他发现这不只是市政建设的表面问题,而是直接根源于政治制度之问题。后来他又了解到,英国及欧洲的良好的政治环境,并非固有。曾经,英国政治也是腐败恶劣,是英国人的努力改变了英国,使之成为一个有秩序的,有活力的英国。因此,孙中山也萌生了一个念头:“曷为吾人不能改革中国之恶政治耶?”也正因此,日后的孙中山表面上从事着医人之生涯,实际上却是经营着医国之事业。



责任编辑:傅龙山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