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古代科技不发达?这11样发明堪称“神作”(组图)

发表:2025-04-09 15:5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神笔马良
神笔马良。(绘画:志清/看中国)

许多现代人认为古代科技不发达,是原始而落后的。其实中国古代科技非常发达,只是与现代人走的不同的路。古人认为宙间万事万物都有相互作用,古人的阴阳、五行理论也同样应用在科学上,利用着宇宙、自然界的智慧,创造出的科技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的机械发明在现今科学领域当中都是令人啧啧称奇,英国李约瑟博士就曾著作一本名叫《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列举流传到欧洲的中国古代廿六种发明,其中古机械就占有十八种之多,例如候风地动仪、水运仪像台、指南车、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及飞天木鸢等,不仅实用且结构巧妙。工程师或科学家试图利用现今科学理论方式去推导解释,但古代机械的奥妙结构是现有科学观念无法解析的。

1、冰监

冰箱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要知道古代的时候,也有冰箱。古代虽然没有电,但是古人们的智慧是很厉害的。

在1978年出土两件战国曾侯乙楚墓冰监。这里的冰监就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冰釜外形似一个盒子,分里外两层,外层放冰,里层就可以用来冰镇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

2、纱衣

直裾素纱襌衣
直裾素纱襌衣(图片来源:Siyuwj/维基百科/CC BY-SA 4.0)

古代纺织技术之高超我们今天简直难以想像。汉马王堆出土著名的能塞进火柴盒的纱衣最为闻名,这件纱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仅重48克。这件纱衣能够塞进火柴盒。

直裾素纱襌衣发现于利苍夫人辛追墓,襌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仅49克。其衣领相交,右衽,垂直而下,缘边为绒圈锦。

3、水晶杯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中,出土了一件水晶杯。要知道这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水晶杯。

4、八牛弩

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

八牛弩是古代射远武器所达到的射程最高记录之一。八牛弩的用处就在于攻城时,其余的时候用不到八牛弩。古代的行军打仗中,攻城是重中之重。八牛弩要用八头牛才能拉动,可如今,八牛弩已经失传。

河图
河图。(摄影:yishin/看中国)

5、河图洛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上天授予的祥瑞之兆。相传圣王如有德政,上天会授予河图洛书,这象征天子为天命所归,有合法治理天下的权威。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洛书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洛书
洛书(摄影:yishin/看中国)

6、王莽卡尺

青铜卡尺,是汉代王莽时期的一种工具,固定尺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

王莽时期出土的卡尺跟现代的卡尺相差并不太大,两者的区别可能只是在材料上,其余的几乎是一模一样。

四足型的推测
四足型的推测(图片来源:Morio/维基百科/CC BY-SA 3.0)

7、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分别为木牛与流马,它是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及蒲元等人发明的运输工具,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它可派上了大用处,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2百公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可是诸葛亮死后,木牛流马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制作了。史书中也只是记载木牛流马的厉害之处,没有记载制造方法,确实的样貌现在亦不明。

候风地动仪复原模型
候风地动仪复原模型(图片来源:Kowloonese/维基百科/CC BY-SA 3.0)

8、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得意之作,它是中国古代发明侦测地震的仪器,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不过地动仪的制造方法早已失传。

据说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毁于东汉战火。现在所展览的候风地动仪,是由各国考古学家,根据古书中的描述尝试复原的模型,并非原始的地动仪。

9、​木人木鹊

木人木鹊可以说是古代的“无人机”,它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人鲁班之手,据说是一种以竹子和木片为材制成的一只木鹊,木鹊飞起来可以三天不停落。现如今,已经已经失传。

汉代记里鼓车
汉代记里鼓车(图片来源:An artist from the Han Dynasty/维基百科/CC0)

10、记鼓车

记里鼓车是古代用来记录车辆行经距离的马车,构造与指南车相似。马车有上下两层,每层各有木制人,木制人手中握有木槌。马车每行一里路,下层木人敲鼓一下,马车每行十里,上层木人,敲打铃铛一次。

11、架火战车

明朝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注重科技发展的朝代了。架火战车是明朝用来发射火箭的手推战车,是古代的多管火箭炮,它具有类似现代火箭炮的齐射火力与快速移转的机动性等特点。

打仗时只需三个人即可操作架火战车,其中一人负责瞄准指挥,兼管推车,其他两个装填弹药和点火等,协同作战。如今,架火战车已经失传。



责任编辑:方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