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書文化的特點與發展

作者:肖東發 發表:2009-11-22 02: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解析藏書文化

人類有了文明,也就有了原始意義上的文字和圖書,有了圖書,就開始了收藏圖書的事業。在古代中國,承擔圖書收藏,乃至於圖書管理、研究、校勘、刊行事業 的主體是歷代的官私藏書樓。中國藏書事業的歷史,可追溯到文字和圖書已有相當發展的殷周時代。專藏甲骨的龜室是我國最早的國家圖書檔案館,史官貞人是早期 的文獻管理者。由此算起,中國藏書事業的歷史也已有三千多年了。中國的藏書樓收藏、整理了豐富的文化典籍,保存、傳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對於中國 歷代文明的傳承和建設有著功德無量的貢獻。中國的藏書樓和與藏書樓共生存的歷代藏書家們,對於中國歷史文化有著功德無量的貢獻。

中國古代的藏書文化由官府藏書、私家藏書、寺觀藏書、書院藏書四個系統組成,各個系統的先後培育與發展又與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密切關聯, 並形成各自的特點,值得認真加以總結分析繼承借鑒。幾千年來的藏書文化則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藏書樓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的主體。 從廣義上講,也可以說中國藏書文化就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結晶。因此,研究中國藏書樓的歷史,總結中國藏書文化的經驗和成就,對於繼承和發展中國 和人類文明,無疑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歷代的藏書事業,無論官藏、私藏或是寺觀藏書、書院藏書均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這應是確定無疑的事實。然而,恰恰又是這 看似鐵定的事實在近代以來的諸多學者中卻見仁見智、或褒或貶,紛爭不斷。舉個極端的例子,私家藏書秘惜不宣,旋聚旋散的現象,在許多著述中是被當作一種罪 責看待的,不少的藏書家也由此列歸歷史罪人。所以如此的理由說來十分簡單:既然你藏了書,就該向公眾開放,就該持之以恆代代不散,否則,因為你的聚藏而使 別人看不到藏書,而使藏書集中毀散,你便有過失罪責,便愧對前期當世後代。在學人的喋喋紛爭中,對我國歷代藏書的功過是非這一重大問題卻遲遲不能給出一個 大致公允的、合乎歷史事實的明確說法。蓋棺不能論定,這或許不僅僅是歷代藏書家的不幸,也是當今學術界的悲哀。

事實證明,"藏書"並非一個孤立的概念,其表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收存儲藏"之意。從圖書流通到圖書利用的諸多環節無不與其密切關聯。大凡訪書、選書、 借書、抄書、購書、贈書、征書、讀書、校書、書之補闞、輯佚、編撰、刊刻,以及與收藏相關的整理加工、分類編目、題跋提要、藏書印記、藏書保護、藏書設 施、藏書建築等皆是研究藏書樓,也即藏書事業史不可忽視之內容。藏書家並非桃花源中人,其家世淵源、社會交遊、專業聯繫、乃至生活時代之政治風雲、學術潮 流、價值取向等也與藏書活動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從學術角度看,與藏書密不可分的更有目錄學、文獻分類學、版本學、考據學、校勘學、輯佚學、辨偽學等,有 人統稱之"治學之學",不無道理。因而可以說,藏書事業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

官府藏書之特點

縱觀歷代官府藏書,不難發現其有如下特點:

一是歷史悠久,官藏是我國古代發育最早的藏書體系,不僅商周的中央政府設有藏書室,各諸侯國也藏典設史,若秦、楚、魯、宋、晉等國皆然。成語"數典忘 祖"說的就是晉太史籍談答不上其姓氏的來源,周景王姬貴告訴他,因為他九世祖"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景王又問"‘女(汝)司典之後也,何故忘之?'籍談不能對,賓出。王曰:‘籍父其王征乎,數典而忘其祖"。(《左傳•昭公十五年》)可見春秋時各諸侯國很早就建立起管理圖書典籍的專門機構,並有專人負責,可稱之為地方政府藏書。

二是皇帝高度重視,親自過問,直接參與其事。從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皇家征書漢武帝劉徹"開獻書之路"開始,到清乾隆為修《四庫全書》而在全國大規模的征書,大約有57位皇帝直接過問並參與征書、藏書事宜作為一種國家政府行為而實施。

三是歷代官府藏書因有政府權力與國庫資財的強力支持而藏書豐厚、設施完善。隋開皇三年(533)牛 弘在《清開獻書之路表》中奏請朝廷"猥發明詔,兼開購賞",收集典籍"必須勅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凡獻出異本書一卷者,就賞賜一匹絹作為報酬,待朝廷 校定繕寫之後,仍將舊本歸還原主,這種權力加賞賜的征書辦法,不但當時取得明顯效果,對後世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基本形成定制。

四是官府藏書既網羅人才,又培養造就人才,推出一批學術成果。由於官府藏書地位顯要,常作為中央決策的依據,教學和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抄寫和印刷的底本,所以政府往往要集中一批當時學術界的權威和專門人才,以及一定數量的博士儒徒,加強對國家藏書的校勘、整理和編目工作。這些人不負眾望,苦心孤詣,在整理藏書的同時也利用藏書編出了一批在學術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成果和國家書目。到了宋明兩代,利用國家藏書培養人才的思想愈發明確。宋仁宗曾說"設三館以育才","館職所以待英俊"。明代大本堂是培養太子和諸王的重要課堂,文淵閣 也是禮部和翰林院選拔官員的"儲才重地",利用藏書進修結業後,升任皇朝重要職務或外放高位地方官。此時的國家藏書館閣已成為培養和儲備統治階級高級人才 的基地。

官府藏書普遍存在兩大缺陷,一是深藏秘閣,基本不對社會開放,讀者面十分有限,也可以說具有獨佔性,在封建社會僅為帝王及少數權貴所享用。西漢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太 常蘇昌把國家藏書私借給大司馬霍山抄錄、蘇昌因此被罷官。其理由是諸子等書反對經術,非難聖人;謀臣奇策以及天官災異、地形要塞也不宜諸侯王熟悉掌握。並 且,由於其所處的中心地位,因而對歷代各類藏書樓長期、總體的封閉性、保守性起著不容忽視的示範作用,進而對中國典籍與文化的傳播產生負面影響。

二是由於集中庋藏、地處政治中心的特點,使其極易遭受毀滅性災難。歷史上幾乎每一次的改朝換代、內亂外侮都使官府藏書嚴重受損,歷代一些著名的"書厄" 也大都是中央政府藏書的慘劇。官府藏書呈時斷時續,旋聚旋散的狀態,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歷朝開國之初,百廢俱興,開國之君勵精圖治,國家便大量徵集圖 書。藏書數量呈穩步上升趨勢。中後期疏於管理,有些官吏甚至監守自盜。一遇戰亂、特別是改朝換代之際,官府藏書往往慘遭滅頂之災。代代往復,週而復始,呈 現出週期性和階段性,這種現像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成為一種規律。

私家藏書的貢獻

私家藏書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地位,正如浩瀚的海洋不可缺少涓涓細流的匯入。許多珍貴的典籍正是通過私家藏書這一綿延不絕的渠道得以保存和流傳。探討藏 書事業的歷史作用,若抽象泛言之,則可以說其對我國歷代的文化、教育事業無疑起著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還應該提及的一點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的兩大 發明即紙和印刷術的發明,藏書事業在其中的催化和促進作用實在應予充分的肯定。發明源於需求,正是緣於社會對書籍的廣泛而大量的迫切需求,正是在以官、私 藏書樓為主體的巨大需求市場的刺激下,紙和印刷術的發明才得以萌發並逐漸成熟、廣泛應用。歷史清楚地顯示,唐代及唐以前的書籍市場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飢渴 狀態,處於一種典型的供方市場,直至宋明版刻大盛,才逐步扭轉這種狀況。

藏書家的歷史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同的考察角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我們將視角固定在圖書典籍上,不難發現,藏書家的貢獻集中體現在對中國歷代典籍的保存、傳播、完善與生產上。

貢獻之一,典籍的保存。這在秦漢時期即已有顯著表現,秦始皇焚書坑儒及隨後的嚴厲禁錮政策,使古代典籍遭受第一次大規模毀損,如此高壓血腥之下仍有許多的藏書家敢冒殺頭危險將大量禁書藏於夾牆、地窖、山洞等處,為中國典籍的流傳保存了至為寶貴的火種。

以單一藏書樓論,寧波天一閣是一個典籍保存的範例。雖有《四庫全書》征書,近代失盜等重大減失因素,天一閣歷經400餘年保存下來的明代地方志、登科錄等大量明代典籍在當今世界仍是獨一無二的孤本。清末杭州丁申、丁丙兄弟冒戰亂烽火奮不顧身搶救出大量文瀾閣《四庫全書》的業績,更是突現了藏書家不畏犧牲、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江南三閣,文瀾獨存,這實在是藏書家樹起的一座豐碑。

貢獻之二,典籍的流播。主要可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借閱之途,從北宋的李氏山房到清末的古越藏書樓,不少的藏書家通過向公眾、社會開放形式,捐私產為公益,以傳佈為己任,使一家之藏為眾人所用,極大地擴大了典籍的受眾面與利用率,也促進了知識的傳播。

二是借抄之途。從借出方看,藏有者不以珍稀為秘,無私提供底本,使一書由此而複製出更多的副本。一本書不僅可以化作千百本,還可以跨越時空的阻隔而四處 傳播。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應極大增加了我國典籍抗災禍能力,以至當許多書的刻本毀滅絕跡時,惟賴抄本書的存在而得再續流傳。

三是刊印之途,中國古代的出版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便是刻印書依據手稿的不多,而以現成圖書為樣本的卻佔有很大比例。於是,藏書家便擁有了刻印書的重 要資本,因此,歷代出版家中藏書家佔據了甚大比例和重要地位。五代後蜀的毋昭裔由藏書而刻書,開了一個漂亮的先例。此後,歷代藏書家中多有熱衷於書籍刻印 者,明代的毛晉、範欽,清代的鮑廷博、納蘭性德、黃丕烈乃至民國的劉承乾等既是藏書巨擘,又都是出版大戶,他們各自利用豐厚的藏書,富足的資財刻印了品種 繁多,質量甚佳的圖書。

貢獻之三,典籍的完善。仁人愛物,珍惜字紙可以說是我國儒家文化的一種悠久傳統,體現在藏書家身上,便是普遍的毫無例外的對圖書的珍惜、視若生命、護如眼目的情結。

一是對圖書的愛護。遠在北齊時代,《顏氏家訓》中"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先有缺壞,就為補治"的訓誡便已明確提出將愛護圖書視為士大夫必備美德之一。為 了保護藏書的完好,更多的藏書家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從民間汲取智慧為己所用,種種圖書保護方法遂不斷創出,有些並一直被沿用到現代,如古籍的曝書及中草藥防 蟲等。早在宋代,藏書家趙元考即採用寒食麵與臘月雪水調和粘書,據說此法可以使書不蠹。明代的天一閣及其他一些書樓則一直採用芸草夾書以防蟲。

二是對圖書內容的校勘補正。由於歷代輾轉抄寫或刊刻的誤失,古書中幾乎沒有不出錯訛的,"無錯不成書"之諺即是這一現象的歸納。對此現象,幾乎所有有能 力的藏書家都會自覺而欣然地擔當起校書糾誤的職責。明代的趙用賢為校五卷本的《洛陽伽藍記》,先後用了八年時間,以五種不同本子校讎,共改正誤訛增補遺漏860餘字,方使這本不算太厚的書成為完本。

三是對殘缺圖書的搜訪集全。對歷史留傳因種種原因導致殘缺不全的圖書,許多的藏書家總是漚盡心血、刻意覓訪,期冀以自己的誠意與努力使儘可能多的殘書在 自己手裡破鏡重圓、完美再現。明人陸儼山稱其之藏書即使殘書亦收,以冀他日之偶全。黃丕烈在解釋自己何以重視收購破爛不全之書時說:"不全者或待殘缺之補 也。""如遇不全本而棄之,從此無完日矣。故余於殘缺者尤加意焉,戲自號曰‘抱守老人'。"(《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一、卷六)

貢獻之四,典籍的生產。即指利用藏書在治學探索的基礎上,以著述、彙編等形式創造出新的典籍,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內容、新的財富,提供更多積累。在這一 點上官私藏書樓均成果斐然,各有千秋。以官府藏書講,歷代諸多類書如唐之《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之《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 府元龜》,明之《永樂大典》,清之《古今圖書集成》、《佩文韻府》等長編巨製無一不是直接利用藏書的產物。以私家藏書論,歷代藏書家艱辛搜訪、精心彙編的 專題巨著如朱彞尊《詞綜》、黃宗羲《明文海》、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張月霄《金文最》等,及大量的地方文獻彙編如《四明叢書》、《金華叢 書》等,均是利用藏書的顯著成果。至於清代編修《四庫全書》這一劃時代的鴻編,更是官、私藏書樓各逞所長、珠聯璧合、共襄其成的範例。

貢獻之五,典籍的捐公。進入現代,眾多的私人藏書家愛國為公、服務民眾的意識更加強烈而自覺,他們紛紛以私藏捐奉國有,難以數計的私家藏書遂以百川歸海 之勢匯聚各級各地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等國有圖書收藏機構,藏書家以自己慷慨無私的壯舉為中國私家藏書樓的歷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那些捐獻私藏的可敬可佩的現代藏書家也實在有太多太多,他們的光榮代表中有--梁鼎芬,1919年卒後由其子捐獻藏書600餘箱給廣東省立圖書館;梁啟超,1929年卒後其飲冰室4萬餘冊遺藏永遠寄存北平圖書館;傅增湘,1949年卒後其雙鑒樓藏書分別捐獻北京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周叔弢,49年後先後五次共向國家捐獻藏書9.6萬餘冊;潘世茲,1951年將其父寶禮堂全部宋版珍本從香港運回,捐獻北京圖書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