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間音樂——八音(圖)

發表:2012-04-27 14: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來源: 網路圖片

海南民間音樂主要是指「八音」,演奏時採用八件樂器而得名。東南亞一帶的華僑稱之為「瓊音」,也有些地方稱之為「鼓音」。主要流傳於海南島的海口、瓊山、文昌、定安、澄邁等一帶漢族地區。從演奏形式上,可分為「清音」、「草子輕音」、「大吹打」、「戲鼓」等等。

遠在宋、元年代海南就有「八音」流行,一種是在民間自習弦、琴、笛、簫、鑼、鼓、鈸為節日、婚慶助興和自娛活動;一種是專為「祭孔」而設的「大八音」;另有一種是為氏族祭祀宗廟用的「歌舞八音」。20世紀以前,發展緩慢,無論是從樂曲內容、形式,到使用的樂器和演奏技巧都比較簡單,基本保持著「弦、琴、笛(嗩吶)、管、簫、鑼、鼓、鈸」等八大件樂器。到了20世紀初,才逐漸走向興旺,當時的著名瓊劇作家吳發鳳編寫的「文明戲」中運用「八音」充實瓊劇的音樂,瓊樂的發展又促進了民間「八音」的興旺。到了40年代,各鄉紛紛組織八音隊。當時瓊山縣的靈山、大林兩鄉就有50多隊。海口市、文昌縣的鋪前、錦山,定安縣的定城、仙溝,澄邁的金江鎮、瑞溪等地也非常活躍,練習場所叫「八音館」。

建國後,得到了政府充分的重視,50年代,民間的八音活動更加活躍,集會、遊行和喜慶節日都離不開八音。廣大的海南音樂工作者還挖掘、整理、創作了一大批海南音樂,如《檳榔香》、《萬花燈》、《鬧軍坡》等。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都有所發展。

「文化大革命」期間,海南音樂遭受摧殘。粉碎「四人幫」後,海南的音樂工作者重新投身於海南音樂的整理和創作上。在1977年冬,海口市舉辦的一場綜合音樂會上,海南瓊劇團樂隊演奏了傳統音樂《萬花燈》和新創作的《春風浩蕩》,與海南人民隔別多年的《大武喉》、《瓊花怒放》等「戲鼓」音樂也重新出現在海南樂壇上。1978年,海南音樂工作者重新整理的《鬧軍坡》、《盅盤舞曲》,根據《萬花燈》改編的《花燈夜》和《春風浩蕩》等作品參加了全省民間藝術匯演,表現出新的繁榮發展。

海南八音與瓊劇音樂有密切關係,早期的瓊劇著名樂師黃錦益、黃錦煌,近代的黃朝克、陳培英、陳天成和譚大春,以及吳安光、林紹鵬、陳其蘭、蒙啟芳等都是海南民間「八音」樂手出身的。海南八音成為培養瓊劇伴奏樂隊人才的園地。

来源:網路孔子學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