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清明節時「上河」去幹啥?(圖)

發表:2012-05-05 14: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節並非自古就是國人祭掃祖墳、悼念先人的日子。清明作為節日,在漢代尚「不顯」,唐代略顯,但還不及掃墓。唐代著名的清明詩,無論是杜甫的「渡頭翠柳艷明媚」,還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都還看不到祭掃追悼的含義來。有祖宗崇拜的清明始於宋代,「官員士庶,俱出郭省墳,以盡思時之敬」(見《夢粱錄》「清明節」條)。

但問題是:先人的墳墓都是做在山裡邊的,要掃墓的話,「清明上山」才對,如何不上山卻「上河」呢?中國古代,沒有把墳墓建在河灘上的習慣吧?當時少有火葬,自然更不會有骨灰撒進河水的事。

那麼,宋人清明「上河」去幹啥?

這就要聯繫與清明在時間上前後接踵的另一個古節——三月三上巳節了。

與清明正相反,上巳節先顯後隱,漢代時已十分繁榮,至唐代達到極盛。《詩經》裡的《鄭風·溱洧》篇描寫的就是三月上巳,王羲之《蘭亭序》寫文人上巳節「曲水流觴」,杜甫《麗人行》裡更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句。我們看到,這裡所舉的三篇詩文,都有「水」在裡面:「溱洧」是兩條大河名,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流觴」於「曲水」,唐代「麗人」集聚於都城長安的「水邊」。可見,「水」是上巳節的一個關鍵詞,三月三是古人一個親水的日子。

熱鬧才清明「上河」,實乃上巳「上河」是也。

饒有趣味的是,正是在宋代,上巳節衰弱了,不知所云了,幾乎要丟了。《東京夢華錄》裡正月一、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有記載,唯有三月三名存實亡。

可是,說丟吧,又沒丟,其核心活動——「上河」,被清明接了過去。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月三又可謂「實存名亡」。

三月三親水,最初為了祓禊祛病,後來變成了男女嬉戲、交遊娛樂的大好時機。宋代清明上河,把這一內核繼承了過去。《東京夢華錄》載:「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這盛景,正與《清明上河圖》所表現的一致。北宋的「清明上河」到南宋臨安時代,就變成「清明上湖」——游西湖了。「凡締姻、賽社、會親、送葬、經會、獻神……以至痴兒騃子,密約幽期,無不在焉」(《武林舊事》「西湖游幸」條),簡直包羅萬象。假托宋代故事的《白蛇傳》,白娘娘與許仙的戀愛,就發生在清明節的西湖邊。所以歷來研究《清明上河圖》者,會質疑怎麼畫面上看不到上墳的跡象,反而有「締姻」的花轎。這可是中國「情人節」三月三的余緒呵!

於是我們可以明白:宋代人「清明上河」,其實是在過一個離他們漸行漸遠的古節——三月三上巳節。清明捏合了上巳節。清明節掩蓋、保護了上巳節。

或問:為什麼會是清明捏合上巳,而不是上巳捏合清明?

清明其實還捏合了早它兩天的寒食節。上墳,原就是寒食節的習俗。

那是因為:清明自來就沒有什麼內涵。同時,清明在時間上正處於寒食與上巳之間,它左右開弓,就把寒食、上巳兩節的習俗活動,攬進自己的「筐」裡了。

研究《清明上河圖》者,也有對「上河」提出過異議的。他們猜想:這裡的清明大概不是清明時節的意思,是畫家拍皇帝的「馬屁」、讚其「政事清明」吧?

殊不知,這樣一來,「清明」與「上河」更連不到一道去了。

而今我謂清明,「寒食其外,上巳其裡」,清明「上河」實乃上巳「上河」之變體。

寒食、清明、上巳,宋代之所以三節合一,恐怕和都市民眾生活節奏的加快,是不無關係的。

傳統節日正是在不斷的變化中發展的,歷來如此。

来源:中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