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遜鬚眉的女子詩,應該肅然(圖)

作者:林岫 發表:2012-10-27 12: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花蕊夫人

蛾眉,一作娥眉,以美眉代稱美好女子。《詩·衛風》有「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白居易《王昭君》有「黃金何日贖蛾眉」,前者稱讚女子美好,後者指代美好女子,目之瞭然。

通觀吾國古代詩歌史,蛾眉善詩,算不得稀罕。寫女子情感的詩,詩論一向稱作閨閣體。閨閣體並非女子獨擅,寬鬆地說,應該包括男子代言和女子自作兩類。

男子反串,即摹仿女子聲口所作,歷代上乘之作頗多。耳熟能詳的唐詩,可以首舉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幾回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此詩全用女子思念遼西征夫口吻,嗔怨可愛,卻字字斷腸。因為鶯啼驚夢,夢中到不得遼西,故欲起身去打鶯兒,反筆托醒,因果倒置。

李益《江南曲》的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亦可圈點。賣力氣活兒的弄潮兒對比瞿塘賈,在「信」字上凸顯優勢,而詩中女子因為偏重情義之「信」,故說寧可放棄瞿塘賈,要嫁給來去有准信的弄潮兒,於是無理愈甚,怨情愈切,而痴情愈現。

歷代女子的自作詩,哀怨悲憤者多而歡快適意者少。在男權文化的長期壓抑下,女子沒有公開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地位附屬和見識封閉,既刲剬創傷了她們的心理,也讓她們不亞於男性的創造力都一任歲月無情嚙蝕了。因為歷代官宦貴冑名士絕多男子,這在著史傳記輯集等方面就佔了海大的便宜,所以女子詩的留存數量遠遠不及男子。如果有興趣,從詩歌寶庫中拈出百首女子詩詞,以今天的眼光審度一番,料也會有新的發現、感觸和思考。

勇氣、識見和辭採不讓鬚眉的巾幗英傑,代代不乏。披讀蔡琰的《悲憤詩》,秋瑾《鷓鴣天》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何香凝《辛亥革命前二年送仲愷去天津》的「國仇未復心難死,忍作尋常惜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等,俱覺清風正氣盈卷,豪邁可誦。念及彼時國勢頹衰風雲動盪,能夠出脫如此氣骨,甚或對比某些狐鼠男兒的齷齪作為,高聲慨嘆一下「千秋抖擻女兒心,乾坤窄」,大概也不過分。

無論宮牆望門村野,敢於借用詩歌創作的形式抒發識見的奇女子,皆非尋常釵裙可及。清代山樵妻賀雙卿、佣婦蔣氏嫗,初不識字,由傾聽他人吟詩論詩到自作自吟,而且詩風簡淡,托意深遠,似有天惠靈機。賀的「今年膏雨斷秋雲,為補新租又典裙」,蔣的「讀書盼望為官早,畢竟為官遜讀書」等,能慨時醒世,分別載入《清代名媛詩錄》和《履園叢話》,絕非偶然。

苦陷痛楚的女子啼怨無用,壓而不服,憤怒形諸紙筆,自能見其錚錚鐵骨。古時約束女子裹足最是陋習,弱女子百般抵抗亦無濟於事。在社會和家庭嚴酷壓力之下,膽敢站出來大罵維護裹足陋習的男人為「賤丈夫」的,能有幾人?《隨園詩話》曾記載過一位李姓女子的七絕,詩曰:

三寸弓鞋自古無,觀音大士赤雙趺。
不知裹足從何起?起自人間賤丈夫!

此詩全用口語,一吐為快,罵得有理有力。首二句用比較法,一比「自古無」,二比觀音赤腳,證據鑿鑿,先立定地步;轉柁一問矯起,接著斷語作答,直令維護陋習者無言以對。好詩未必鋪排華辭麗語,理到意隨,一樣神完氣足。

蓄隱寓諷,一向是女子曲婉表述批評的方式。花蕊夫人的《國亡》七絕很有代表性。宋乾德三年(965年)成都一戰,宋滅後蜀。當時蜀軍十四萬且據有利地形,面對數萬王師,竟然不堪一擊,驕奢淫逸的蜀主奉降表被俘,至京師旋死。據《後山詩話》,「費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後主嬖之,號花蕊夫人,(曾)效王建作《宮詞》百首」。國亡後,入備後宮。太祖聞之,召使陳詩,誦其《國亡》詩曰: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箇是男兒?

太祖悅。此詩尾結隨口一問,羞煞多少男兒!小詩非為博悅太祖而作,嘲諷蜀軍解甲亦怨昏君無能,妙就妙在萬千憤慨郁勃其中,而語氣鎮定如常;怒不失態,符合身份。

宋代女詩詞家朱淑真寫過兩首《項羽》,其二曰:

蓋世英雄力拔山,豈知天意在西關?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嘆身亡頃刻間。

深情冷眼,詠史別具灼見。首句借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作評,寫項羽遭遇末路,雖然英雄氣概不減,無奈敗局已定,故次二句分析失敗原因:一在「天意(天公偏向西翼入關為王的劉邦)」,對應項羽自道「天亡我」;一在項羽自負失時,鴻門宴上未採納范增即除劉邦之計,後來的遺劉受困,驅範中間(驅逐范增而中劉邦的反間計),又烏江自刎,似乎宿於命數,實則自釀悲劇。所以,結句「徒嘆」二字,蘊藉多少怨痛,多少惋惜!項羽敗亡,原因多多,但朱淑真的「范增可用非能用」,剔要中的,恰合蘇軾《范增論》稱「增不去,項羽不亡」,可謂一語道破關捩。

以前讀過一首署名「江陰女子」的小詩,至今難忘。此詩曾題於江陰牆頭,故名《題城牆》。清順治二年(1645年),當清軍逼近江陰時,當地百姓推舉典史閻應元等率領軍民奮勇抵抗,守城八十一日,殺死清兵七萬餘人。破城後,眾英雄敗死不屈,百姓慘遭屠殺。此時,「江陰女子」題詩一首,赫然於城牆之上,昭示了江陰軍民至死不降的大無畏氣概。詩曰:

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
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詩是飽含悲憤吼出來的。次句「萬死」承接首句「雪胔白骨滿疆場」,衛城之艱苦卓絕,代價之慘不忍睹,何須贅言。萬死未肯降,悲則悲極;孤忠無助,寡不敵眾也未肯降,壯則壯極。說是屠城江陰,其實又何止盡寫江陰!十四個字再現了眾志成城的義無反顧和拚死決戰的悲壯場景,欲令九野慟絕。第三句轉柁,借行人掩鼻說事,帶出結句。「活人」猶不及「死人」,「香」字壓尾,叫醒全篇,聲情莫比。典史,不過收簽公文的縣尉,擔當衛城重責,何等英勇!題詩者,不過普通柔弱女子,經八十一日所思所見,悲憤一嘯,驚天地、泣鬼神,可抵史誌,足令錢謙益之流無地自容。

屠城後,餘生者未必皆苟且之輩,然而天鑒昭昭,降敵求榮與陰叛賣關者必遭唾棄,活著類同腐臭,而衛城殉難的英雄軍民必將流芳千古。因為氣貫日月,永不泯滅的是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所以江陰女子這首小詩,與可歌可泣的抗清衛城事跡永銘青史一樣,也當長存詩史。

中華民族的鐵脊樑中少不了女子的那半,讀一讀詩歌史上不遜鬚眉的女子詩,應該肅然。1993年在南京夫子廟,丹陽詩友示其父所畫之「桃花扇」求題,筆者曾作《踏莎行·賦香君事》,結二句是「重名未必好男兒,蛾眉信有真豪傑」,筆前所思當不止一位李香君。

来源:光明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