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雁」被賦予了極為豐富的情感(圖)

作者:崔建芳 發表:2013-02-02 15: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每到黃葉紛飛的季節,仰視萬里霜天,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南飛的鴻。它們組成整齊的行列,時「一」字排開,時交叉成「人」,古人常稱之為雁陣、雁字、雁序等。雁屬候鳥,春秋遷徙,因此自然成為多愁善感的文人騷客吟詠的對象。我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之子於征,劬勞於野。

的詩句。在古詩詞中,雁這一意象往往被詩人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常與季節的更替、時間的流逝、逆旅的遊子、憑欄的思婦等內容緊密相連。或渲染氣氛,表現環境悲淒;或狀寫景物,表現高遠寥廓;或代指書信,表現殷切期盼,或比擬自身,表現孤傲落寞;或觸動遊子思婦,寄予濃濃鄉愁親情。意象之盛,表意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一、觸發鄉情、親情,抒寫遊子思婦的綿綿思念

雁是候鳥,隨季節變換而遷移,春天北飛,秋日南歸。季節更替之時,大雁都彷彿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特點常常喚起人們逆旅鄉思、離恨別愁的幽微情感。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親情。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疆場征戰,物換星移,雁能歸家,人幾時回?
········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

夜深人靜,思鄉情切,秋雁無情,為何啼斷人腸?
········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張可久《清江引·秋懷》);

紅葉滿天,黃花堆積,雨聲淅瀝,自然會雁鳴傷懷。同樣是思鄉,有誰能像張可久那樣情感之切切,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折桂令》);

有誰能像陸睿那樣愁緒之凝重,

濕雲粘雁影,望征路愁迷,離緒難整。(《瑞鶴仙》);

又有誰能像趙嘏那樣心情之懊惱,

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寒塘》)。

同樣寫閨怨,有誰能像李清照那樣苦苦等待,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

有誰能像李煜筆下的思婦如此空虛惆悵,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帘風月閑。(《長相思》);

又有誰能像張可久曲中思婦「為伊消得人憔悴」,

天邊白雁寫寒雲,鏡裡青鸞瘦玉人。(《水仙子》)。

歸雁啊,你可知道,多少遊子為你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多少思婦為你望穿秋水,泣斷肝腸,請不要再「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姜夔《點絳唇》)了。

二、代指書信、音信

雁有年年遷徙的習性,而且準確無誤,華北農村流傳民謠有: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總來。因此古人把它視為音訊的「使者」,成語有雁去魚來、雁逝魚沉、雁素魚箋等。歷史上還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西漢蘇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君主流放到北海牧羊。蘇武忍辱負重十多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修好。漢朝又派使節到匈奴,要求放蘇武回漢,但單于仍不願放人,謊稱蘇武已死。這時,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隨從,把真實情況告訴了漢使,並讓漢使這樣對單于說:漢朝皇帝打獵時,曾射到一隻北方飛來的大雁,雁足上繫著一封信,說蘇武沒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單于聽後,只好把蘇武放了。後來,人們便把傳遞信件的使者稱為「鴻雁」。如杜甫《天末懷李白》詩: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他的《寄高三十五詹事》詩:

天上多鴻雁,池中足鯉魚。
相看過半百,不寄一行書?

再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在這些詩中,秋雁都無一例外地成為書信的代名詞,寄託著詩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

三、比擬自身,表現落寞孤單之苦

雁行有序,自是偉麗壯觀,但失群之雁,也會倍顯孤單淒惶,因此詩人每每在遭受磨難、壯志難酬、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之時,就自然會想起孤雁來。有時是表現自己的孤傲不屈,如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卜運算元》);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阮籍《詠懷詩》)。

有時是表現自己的孤苦無依,如

人是嶺頭雲,聚散無誰管。
君似孤雲何處歸,我似離群雁。(周紫芝《卜運算元》);

沙上孤鴻猶笑我,萍梗飄流。(趙鼎《浪淘沙》)。

有時是表現自己的落寞迷惘,如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隱《夕陽樓》);

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陳亮《水龍吟》)。

四、渲染氣氛,寫悲壯淒涼之景

在朔風凜冽、塵沙蔽日的秋冬之際,當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過長空、悲鳴聲聲之時,亦能喚起古人或雄渾悲壯、或淒苦傷悲的審美感受,這種感受對於邊塞詩人來說,尤為強烈。因此,詩人為表情達意,有時故意藉助飛雁這一意象,加重對環境的渲染。如高適的《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借「北風吹雁」寫出了塞外荒漠的淒涼寥廓;如李頎的《古從軍行》,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借「胡雁哀鳴」寫出了沙場征戰的雄渾悲壯之貌;

再如張可久的

雁聲蘆葉老,鷺影夢花寒。(《中呂·紅繡鞋》),

唐彥謙的「丹湖湖上送行舟,白雁啼殘蘆葉秋。」(《留別》),

分別借「雁聲」、「雁啼」寫出了環境的清寒淒冷,有力地渲染了離別的氣氛。

五、壯寫景物高遠寥廓

在很多情況下,鴻雁都是以悲秋傷懷的形象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但是它畢竟與蟋蟀、鳴蟬等秋蟲之美有所不同。聽秋蟲之淺吟低唱,不免產生物華將盡的寂寥之感,看鴻雁之佈陣南征,有時則令人心胸開闊,精神振奮。

秋色蕭條,秋容有紅蓼;
秋風拂地,萬籟也寥寥。
惟見賓鴻,衝入在秋空裡,任逍遙。

便是對鴻雁這一美學特徵的生動把握。鴻雁長於遷徙,飛翔雄健有力,不似鷹鷂猛悍桀驁,也不似鶴鷺之輕靈飄忽,給人以堅忍強勁的審美感受。在風頻雨驟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當鴻雁結陣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過長空時,自然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點綴寥廓星空,讓人遊目騁懷,心胸開闊。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洞庭明月一千里,涼風雁啼天在水。(李賀《帝子歌》);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

秋水澄凝,一抹江天雁字橫。」(謝逸《採桑子》);

夜清更徹寺,空闊雁沖煙。(賀沖《同朱慶餘宿翊西上人房》)等。

總之,雁這一極具張力的意象,以其豐富、深邃、獨特的個性,牽動著文人墨客的情思,形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雁文化,散發著恆久的藝術魅力。(《清江引·秋懷》)「紅葉滿天,黃花堆積,雨聲淅瀝,自然會雁鳴傷懷。同樣是思鄉,有誰能像張可久那樣情感?」

来源:中國語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