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上的修養方能補強身體上的滋養,是健康的根本。(網路圖片)
中國古代名人特別注重養生,如:至聖先師孔子、宋朝文人蘇東坡、明代醫學家等古人通過實踐和思考,一致性的認為精神層面的養生,經常提升人格上的修養才是延年益壽的根本。底下整理出一些言簡意賅的「數字」養生法,最基本上能達到安心定神、神明清朗,實踐起來會讓人有「妙不可言」的感受,值得我們學習。
「一德」養生法
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者可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義。」明確提出要把道德修養、品德仁愛作為養生之最高準則。
「二字」養生法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養生在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就是說,一個人對世界萬物要有「安」「和」心態,以達到物我兩相宜之養生境界。
孔子曰:養生非一朝一夕,乃貫穿於人的一生,要行為檢點,瞭解得失。(網路圖片)
「三戒」養生法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指養生非一朝一夕,乃貫穿於人的一生,要行為檢點,瞭解得失。
「四法」養生法
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提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慾,二曰慎動,三曰法時,四曰卻疾。」即從保健的角度說,養生要遵從自然規律,並克服不良心態。
「五知」養生法
宋代名人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五知」養生,勿要使「七情六慾」宣泄。
「六節」養生法
明代醫學家江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養生重在養身,養身即養好人的「精、氣、神」。
「七食」養生法
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飲食得當,肌體調理,是養生的重要保障。
別小看這些老生常談的智慧,歷代古人幾千年來的實踐,言教身教,著書立冊一路流傳至今,從精神上的修養方能補強身體上的滋養,才是健康的根本,這些古人的說法太棒了,記得要經常實踐喔!
責任編輯:李慈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