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看你有這些「長壽基因」嗎?(圖)

發表:2017-10-08 01:0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長壽老人往往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長壽老人往往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如果你有下面這些特徵,說明你有「長壽基因」,快看看你符合幾個吧!

有「長壽基因」的特徵

1、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長壽老人往往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其中,70歲甚至70歲以上的健康老年人認為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平均年輕10歲。

2、性格開朗,喜歡交朋友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說的是人熟好辦事,而澳大利亞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則表明,朋友多還能促使人長壽。

結果表明,與5個以上親密朋友一直保持接觸或電話聯繫的老人比朋友相對較少的老人死亡率低22%。

3、手勁大

握力除了反映了肌肉力量外,跟我們的心臟功能成比例。英國雜誌曾刊登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握力減退預示著心臟病、中風等嚴重疾病的機率會更大,預期壽命也會隨之縮短。

4、每1~2天都大便

大便通不通是檢驗消化、排泄系統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總也解不出大便,宿便堆積,會不斷產生毒素,造成腸胃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精神緊張等問題。

5、睡得著覺

根據研究,相較於睡滿8小時的人,每天只睡4小時的人血壓會高出許多,因此容易罹患心臟方面疾病。同時,睡眠不足會增加罹癌的風險,特別是大腸癌與乳癌。

6、更年期後腹部平坦

美國衰老研究所一項研究顯示,腹部肥胖的女性面臨的死亡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0%。

7、熱愛鍛練

鍛練是養生的根本,生命在於運動,打打太極、練練瑜伽也是一種方法。做什麼事都要勞逸結合,鍛練能提升我們身體機能、免疫力,從而抵禦外界帶來的疾病。

避免濕邪侵入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想要保持健康就必須避免接觸「六淫之邪」,因為這六種邪氣被定義為所有疾病的病因,分別是濕、寒、暑、火、燥、風。其中濕邪危害最大,它又被稱為萬惡之邪,一濕則生百病,可以看出其危害之大,所以我們要勤於鍛練,避免濕邪的侵入。

想要獲得健康的身體,除了要有這些特徵,還需要避免接觸濕邪,因為高危期的人免疫抵抗力是一生中最低的時期,濕邪對於這個階段的人影響極為之大,影響我們的健康,甚至影響我們的壽命!

怎麼祛濕是一個大難題,但有3種方法不需要太多的成本也毫無副作用,大家可以試試。

1、泡腳

腳底板上的經絡可以說是非常發達的,通往身體各處,我們在泡腳的時候放入一些性溫的材料,例如艾草、生薑、花椒等,再加上腳底按摩,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祛除體內多餘的寒濕之氣。

2、喝祛濕茶

每天喝茶是非常方便的,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養生功效。蒲公英馬齒莧茶是以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葉0.2g、馬齒莧0.1g、槐米0.1g、芡實0.3g、綠茶0.2g為一袋製成,每日1~2次。

蒲公英:用來治濕熱之症最為適宜,苦能燥濕,寒可清熱,《本草綱目》中說:「蒲公英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蒲公英的主要功效為瀉火除濕,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

淡竹葉:淡竹葉一藥,始載於《本草綱目》。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好,以滲濕泄熱見長。

3、避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3個動作讓你更長壽

1、常梳髮

做法:

(1)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

(2)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

功效: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祛風、防止頭痛等。

3、常叩齒

做法:

(1)嘴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

(2)無需太用力,牙齒互叩時需發出聲響;

(3)做36下即可。

功效: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3、腰常擺

做法:

(1)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

(2)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

(3)反方向重複,最少做50下。

功效:可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

責任編輯:心如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