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遇見的乘客,有時可能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城市的路口、雨夜的公路、以及上世紀的加油站,三個看似平常的遇見,卻留下了相同的印記。短暫的交流、普通的善意,然後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憑空消失。
拉賈斯坦的黃昏
帕拉住在拉賈斯坦邦科塔市,他每天騎著車往返羅摩神廟、Loco殖民地與馬爾戈達姆的車站路。2025年7月的一個傍晚,一位衣衫樸素的老婦人攔下他,請求搭一程去寺廟參加盛怒節。帕拉的善意驅使他答應,讓老婦人坐在後座,她與帕拉聊著家和學校的話題,老婦人傳來的聲音與乘坐的重量,一切都很真實。
然而在一個瞬間,老婦人的存在消失了,帕拉沒有停下車、沒有聽見任何聲響,回頭卻只見空無一人。他把這件事埋在心裡,不敢輕易向家人提起,直到如今仍在反覆思索,那是幽靈、精靈,或只是某種錯位的經驗?
雨夜後座的濕痕
另一則發生在某位印度男子身上,時間已不詳,但場景是他熟悉的道路。那一天他加班晚歸,加上天氣暴雨滂沱,路上人煙稀少。他在城市郊區看見一位女子招手,便把她載上後座。兩人寒暄幾句,女子說自己錯過末班車,在印刷廠工作。一番交談後是尷尬的沉默,幾分鐘後,男子瞥向後視鏡,發現車內空無一人,驚恐頓時襲來。他仔細檢查車門鎖、兒童鎖都鎖定中,後座留下的卻是濕漉漉的痕跡,好像剛被一個人坐過一樣。
這個經驗伴隨他即使在離職後仍難以釋懷,那濕濕的痕跡像是一個殘留的證據,暗示曾有體溫接觸與存在,但那存在卻不在了。
加油站的午餐
第三個故事來自一位父親的講述,回憶可追溯到1960年代末。年輕時,他在加州羅斯米德的一間家族加油站工作。一名老人坐在外面吃午餐,向他詢問去長灘的距離。他見老人疲憊,便允諾下班後願意載老人一程,老人便躺在後座休憩。當他回來把午餐遞上時,老人卻不見了。沒有奔跑的腳步聲,車門也未曾打開,那位老人彷彿從未存在過。他的母親認為,或許這是一場心靈的試煉,一個考驗善意與同情的時刻。
這三個片段有一個顯眼的共同點,相遇發生在「過渡地帶」。車道、後座、橋邊、鄉間小路,都是人在日常流動中短暫駐足的邊界。這些邊界本就承載了交接,離開與抵達、城市與荒野、醒與夢。古今中外的民間故事常以這些場所為舞台,傳說中的行者、守護靈或過境者會在此現身,有時是警示,有時是尋求搭救,更多時則像這裡的例子,在不可思議的事件中試圖索取一點溫暖。
有關「路上遇見的異客」的傳說並不罕見,在西方亦有「消失的乘客」、「幽靈搭便車」的故事。無論文化語彙如何不同,核心是一致的,人類的小小善意,在某些時刻可能涉及另一個世界。那些消失的人,或許並非是需要被揭開的謎團,而是提醒世人,真正重要的不是把這些現象歸入哪一類,而是記住,在每日的匆忙與冷漠之外,一次簡單的回頭、一句善意的話、一次願意伸出的手,都可能成為改寫別人命運的契機。那些從後座消失的身影,或許正是提醒我們,世界比表面更厚重,慈悲比理性更先一步。
責任編輯:聞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