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代表作〈伯远帖〉是王氏书法家族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墨本真迹。
王珣(350~401年),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书圣”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代表作〈伯远帖〉是王氏书法家族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墨本真迹。
中华五千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字是举世无双的独特书写符号,含义既深且广。书法艺术发展到东晋时期,书体流变成熟,书风多元。名家辈出,创作与理论成果丰硕,是中国书法史第一个辉煌时期。其中,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最为耀眼,可惜因诸多原因,王氏一门真迹皆已散失,仅有王珣〈伯远帖〉存世。
王珣〈伯远帖〉 深得晋人潇洒古淡的风韵
〈伯远帖〉因为首行有“伯远”二字而得名。
〈伯远帖〉,共5行,47字。长25.1公分,宽17.2公分,全文为:“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是问候当时任临海(今浙江台州)太守的堂兄弟王穆(字伯远)疾病的一封书信,信中流露出对亲人病况的忧虑,和远隔一方的惆怅,因为首行有“伯远”二字而得名。
〈伯远帖〉笔法圆润精熟,秀丽流畅。起笔多顺锋直入,中间多按笔,棱角分明,停顿自然,收笔则提按结合。保留了楷法用笔的严谨,又略带隶书意味,深得晋人潇洒古淡的风流韵味。
结体略带横势,变化丰富。随字形顺自然之姿态,运用疏密对比、变化使全篇虚实呼应,意态生动。部分字形以倾斜取势,虽重心偏左,字体微向左倾,但在险峻中却又维持巧妙的平衡。除了开头“顿首”二字上下相连之外,其余皆各自独立,或大或小,疏密有致。全篇顾盼生姿,变化多端,独树一格。
卷前引首有乾隆皇帝御书“江左风华”4字。(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公有领域)
稀世珍宝 动人心脾的“神韵萧散”佳作
〈伯远帖〉字里行间虽是寻常话语,却在不经意的挥洒中被视为动人心脾的“神韵萧散”佳作,入选康熙皇帝精选“三希宝帖”之一,奠定了王珣在书法艺术史上不朽的地位。〈伯远帖〉也是现今存世二件晋人书法之一,另一帖是西晋陆机〈平复帖〉,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只以刻本、临本、摹本传世,实为千古憾事。
〈伯远帖〉卷前引首有乾隆皇帝御书“江左风华”4字,并欣喜题字:“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获得稀世珍宝〈伯远帖〉,龙心大悦。遂将此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一起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中,合称“三希宝帖”,其中唯有王珣〈伯远帖〉才是真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