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貽春:建設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

發表:2004-11-18 02: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人的健康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身體健康,另一種是精神健康。所謂的身體健康,就是身體沒有器質性疾病,可以從事正常活動;所謂的精神健康,就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思維正常、理智。身體健康與精神健康互相影響,缺一不可。對一個人是這樣,對一個社會也同樣如此。故此,建設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對於從事全面現代化建設的中國大陸來說,實為緊迫而必要。

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人的身體普遍處於亞健康狀態。所謂的亞健康,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不那麼健康,但是還尚未發展到患有疾病的程度。亞健康的人群範圍之廣、人數之多,恐為世界所僅見。但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始終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的不良之狀態。

一、 精神衛生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大陸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據中國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十月十日說,目前,中國大陸各類精神病的發病率已達千分之十三點四七,精神患者人數達到一千六百萬。精神病症不僅影響了患者及其家屬的工作和生活,同時也帶來了沈重的社會經濟負擔。此外,中國大陸兒童行為問題、學生心理衛生問題、老年性痴呆和抑鬱、藥品濫用、自殺以及重大災害、心理危機等問題也明顯增多。須知,如此嚴重的精神病患只是中國大陸諸多病症的一種,但這也足以證明,中國大陸的公共衛生制度、精神病醫療制度、精神科諮詢制度等均無可爭議地存在著極大的缺陷。在防治精神疾患方面,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精神衛生問題已然成為中國大陸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二、 精神不衛生的原因探究。

精神病患的發病機理複雜多樣,不一而足。發病初期,可能由於一件或兩件對心理造成不良刺激的事件所引發。如果不良刺激能夠通過某種方式宣泄出來或表達出來。例如,找朋友說出來或自己寫出來,就有可能消除精神不衛生的根源,精神不衛生的後續發展就可能適時地戛然而止,但實際情況卻常常不是這樣。精神病患者之所以疾患在身,乃是由於在不良刺激之後無從發泄,而只能憋悶在肚子裡怒火攻心,不理解、委屈、難過、悲憤等情緒一股腦地佔據了整個身心,精神在茫茫無際的絕望中終於發生慘不忍睹的斷裂、崩潰,精神病於是誕生出來。這是精神疾患的主要內因,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精神疾患的外因幾乎無孔不入,危害巨大。精神病患如此眾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大陸的社會制度實際上是一種製造精神病患的殘忍暴虐的罪惡制度,中國大陸的社會氛圍實際上就一種製造冤屈、形成災禍的不公不義不正的邪惡氛圍。進而言之準確地說,社會主義社會為精神病患的普及打下了雄厚的政治基礎。沒有精神病似地喪失理性、瘋瘋顛顛的黨領導及其所由造成的社會主義社會,沒有造成精神病症的偉光正制度,又怎麼能有那麼多人成為痛不欲生的精神病患者?中國大陸每年又怎麼能有大約二十五萬人平白無故地死於自殺?有苦無處訴,有冤無處申,沒有講理的地方或乾脆就不讓講理。這樣的環境只有把人一直逼到精神病的程度,才算是社會主義優越性正常的表現嗎?在所有的新聞媒體都是黨控的、都是官辦的情況下,老百姓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要宣泄自己內心的痛苦,就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公正合理的反映。老百姓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黨控媒體一天到晚地撒謊而無可奈何。這樣被逼無奈的景象顯然是極權專制主義制度所造成的精神不衛生的糟糕的社會環境。官商勾結圈地,強行拆遷老百姓住了幾十年的房子,補償也給得很少甚或根本不給,致使老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讓老百姓怎麼活?打官司也打不起。法院是有理無錢莫進來。即便進來了,也要一拖好幾年,讓你吃不了兜著走。公正談不上,合理談不上。在走投無路、絕望連綿的情況下,精神還能奢談什麼健康嗎?精神還能夠衛生得了嗎?

三、 建立完善的防治體系。預防精神病患的發生,必須杜絕其所發生的根源。筆者認為,有必要當機立斷地和刻不容緩地根除危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的制度隱患,告別暴力、擺脫恐怖、消除謊言,對於每一個需要申訴的人給予無差別的憲法救濟與法律救濟;應當著重培養大量的心理諮詢醫生,並廣泛地建立解除心理疾患的心理諮詢診所;要盡早地形成有話可說、有冤可訴、有理可講、人人心情舒暢的社會環境。如是,中國人的身體不但會變得以往更加健康,而且,中國人的精神也一定會展現出青春快樂、豐富多彩、健康美滿的局面!

二零零四年十月十日


(大紀元)(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