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了!這些著名唐詩你都讀錯了!(圖)

作者:謝琰 發表:2016-04-30 00: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清風吹拂,花落知多少。(圖片來源:Pixabay)

唐詩流傳至今,要穿越戰火紛爭、改朝換代,要穿越文人的有心之改和刻工的無心之失,要穿越語言發展所帶來的閱讀障礙,要穿越歷史距離所營造的文化迷霧和情感隔閡,等到它們來到我們眼前,已不再是當年模樣。幸運的是,一方面不斷有人製造錯誤和幻覺,另一方面又有歷代學者前仆後繼地為唐詩祛除障垢。今天,咱們就來驅驅魔、去去魅。看看你讀錯了沒?中魔了沒?

張冠李戴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國秀集》題為《登樓》,作者署為朱斌。而《文苑英華》《溫公續詩話》《萬首唐人絕句》《唐詩紀事》均題作王之渙。《國秀集》是什麼書?是盛唐人芮挺章所編的詩歌選集,此人與朱斌、王之渙為同時代人。此書的卷下既選了王之渙,也選了朱斌,而將《登樓》放在朱斌名下,肯定是可信的。

此外,中唐人李翰作《河中鸛雀樓集序》沒有提到王之渙詩,只提到暢當詩。暢當比王之渙晚,是大歷年間進士,他也寫過一首《登鸛雀樓》:「逈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這首詩也寫的不錯,所以李翰會提到他。那麼,為什麼李翰沒提朱斌的《登樓》呢?可能和其詩名不顯有關,至今我們對此人所知甚少。而暢當,今天看來不是大家,在當時卻極有詩名,韋應物、盧綸、戴叔倫、李端等諸多才子們都和他有詩歌往還。所以李翰一定會提到他。

又據陳尚君先生考辨,司馬光《溫公續詩話》、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鸛雀樓上有唐人王之渙、暢當的詩,這應該是宋人在鸛雀樓上補題的。考慮到宋初編寫的《文苑英華》已把這首詩放在了王之渙名下,那麼它肯定是在晚唐五代這段時期之內,悄悄「轉移」,投奔了「新主」。由於王之渙的詩名遠超過朱斌,所以詩因人貴,就流行起來。以至於到了北宋中後期,會有人把它堂而皇之地題寫在鸛雀樓上,署名為「王之渙」。

三人成虎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春曉》,絕大多數《孟浩然集》的版本都沒問題,但偏偏是今存最早的宋蜀刻本《孟浩然詩集》(今藏國圖),題目作《春晚絕句》。此外,還有明代人編的《唐百家詩》本《孟浩然集》題作《春晚》,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版本。

儘管有人指出,宋本《孟浩然詩集》文字訛誤較多,不足為據,而且「曉」刻成「晚」是很常見的筆誤,所以,還是以明刊四卷本(即《四部叢刊》所影印者)為準吧,人家刻得精,編得全,所以還是作《春曉》吧!但我覺得,有一個最早的刊本,有一個很重要的明刊本,都作「春晚」,我們就不應該輕易忽略。

「春晚」比「春曉」更適洽

「春晚」這個詞彙,在唐詩中出現很多。今檢《全唐詩》,有將近100處,而且常出現在詩題中,如《春晚游鶴林寺寄使府諸公》《春晩雨中》等等。而「春曉」出現大約20處。更有趣的是,中唐的一位宰相武元衡寫了一首《春曉聞鶯》,引來很多人唱和。其詩題,有的版本也作《春晚聞鶯》。可見,「春曉」和「春晚」傻傻分不清楚,不僅孟浩然詩這一例。咱們現在不能斷定孟浩然原作的題目就是《春晚》,但至少不要被「春曉」干擾了我們理解詩意。

從詩意本身來看,「春晚」比「春曉」更合適。孟浩然在詩中想表達的是「惜春」「惜花」之情,而不是春天早晨的睏倦和思緒。而「春晚」的意思,就是晚春、暮春,就是「花落知多少」的時節。「春曉」呢?

無論是武元衡的《春曉聞鶯》及相關唱和之作,還是元稹的《春曉》、溫庭筠的《春曉曲》,這些以「春曉」為題目的詩,主要描寫的都是早晨起來對遠人或對往昔的思念,側重於晨起之思。而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是伏筆和鋪墊,他最關心的是「春晚」,是春天的不知不覺的離開。這才是「詩眼」。

斷章取義

《秋浦歌》李白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讀這首詩,大家都關注前兩句:好誇張啊!好有想像力啊!但是,詩應該作為整體來讀,尤其是這樣一首短小精悍的五絕,更需要前後聯繫來看。如果說前兩句很壯美,飛騰想像,有謫仙風範,那麼,後兩句的攬鏡自照,是不是稍顯溫柔,甚至有點「娘炮」呢?更值得追問的是:對著一面小小的鏡子來想像「三千丈」的白髮,是不是誇張太過火了?

「明鏡」何解?

問題就出在:「明鏡」作何解?余恕誠先生對此有很精彩的解讀。他以為,題目是「秋浦歌」,那就一定要結合李白在秋浦(今皖南)的生活和寫作來看。

首先,《秋浦歌》有十七首,每一首都涉及秋浦的山水風物。即使寫「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也要以「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樣的風景畫來收尾。所以,「明鏡」應指秋浦之水。詩歌中的詞彙和意象,一定要結合題目和情境來解讀。比如《將進酒》中的「高堂明鏡悲白髮」,因為寫於祝酒之時、杯案之間,而且「明鏡」與「高堂」相搭配,就可以理解成室內的鏡子。《秋浦歌》就不同。

其次,李白很喜歡用明鏡來比喻水,尤其是皖南之水。如《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清溪行》:「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都寫於皖南。另外還有一首《與賈舍人於龍興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說:「水閑明鏡轉,雲繞畫屏移。」描寫的跟《清溪行》很像,此詩作於岳陽,風景也與皖南接近。

總之,「明鏡」指秋浦之水。「白髮三千丈」,乃是白髮倒映在長長的溪水之中的情景。《秋浦歌》其十二說:「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說的就是這樣的水。李白臨溪自照,白髮之影隨溪水而拉長,遂有「三千丈」之聯想,順理成章,自然脫俗。

讀錯了,怎麼辦?

我們舉了三個例子,來說明讀唐詩時可能會遇到的種種「陷阱」:作者,題目,字詞,意象,都有可能出現誤讀。這些誤讀中,作者和題目,屬於「硬傷」。要克服「硬傷」,需要很多年的積累,需要文獻上的敏感,很難做到。我的意見是:如果「硬傷」不太影響我們的閱讀和思考,就可以忽略;如果影響了,就要注意。

比如讀《登鸛雀樓》,你關注的只是盛唐氣象、鸛雀樓的氣勢,那麼作者問題就無傷大雅。如果你要根據這首詩來考證王之渙的生平,那麼就得格外注意。再比如讀《春曉》,如果只關注「春眠不覺曉」,看淡了作者的惜花、惜春之心,那就不如大筆一揮,改成《春晚》吧!反正也有文獻上的紮實依據!如果你本來就深會作者之心,那麼題作《春晚》、《春曉》都無所謂。

至於字詞、意象等方面的誤讀,屬於「軟傷」。「軟傷」的克服,需要我們養成嚴謹、紮實、深思的閱讀習慣,去發現悖謬、含混之處。比如,我們不要只孤立地閱讀一首詩,而是要把它周圍的詩都讀一讀,這樣就能發現《秋浦歌》的奧秘。做到這些,就能避免很多誤讀。

其實,唐詩的思想、情感、文本字句、文體形式等方面,還會出現很多誤讀。咱們以後有機會再接著說。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