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馬指引,謎團得解。(圖片來源:Pexels)
人是萬物之「靈」,相信大家都同意人是有靈魂、有靈性的,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
不過,也有人說:「萬物皆有靈」,您雙目所見的一切物體,不管是會動的、不會動的,無論是會發出聲音、會和您溝通的,還是默默無語的、看起來沒有生命的,其實,在另外的空間,它也是「有生命」的,只是它以您不知道的形式在生存、在溝通……而人類卻渾然不覺。
這麼說可能有點兒玄了,我們就說說比較有靈性的動物好了。如果您養過動物、寵物,您應該相信動物是有靈性的,牠認識您,牠會表達、會撒嬌,會用眼神、表情、動作等來和您溝通。所以,慢慢的,牠的一顰一笑會牽動您的心,牠會變成「家人」,牠生病了、受傷了、失蹤了,甚至往生了,都可能讓主人食不下嚥、夜不能寐。佛教中對待動物有「不殺不養」的說法,也就是因為養動物實在太操心、太鬧心了。
是的,動物有靈性,無庸置疑。以下就來看看古代這具路上可憐的無名屍,幸遇貴人協助收屍暫時安置,再經由一匹「神馬」解開身世謎團,才得以重回家鄉安葬的故事。
書生暴斃 安置義莊
西漢末年,上黨郡(今山西省東南部)有一位做過司隸校尉的人,名叫鮑宣,字子都,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齊國宰相鮑叔牙第十九世孫,原籍渤海郡高城縣(今河北省鹽山縣)。
年輕的時候,有一次他騎著馬進京要去辦理公務。在半路上,途經一處杳無人跡的荒郊野外,看到一位獨自一人上路的書生,忽然捂著胸口,很痛苦的樣子,似乎犯了心絞痛的毛病,倒地不起。
鮑子都看見了,想都沒想,立刻下馬替這位書生按摩心口,按摩了好一會兒,不見效果,那名書生一句話也來不及說,很快地就死去了。
鮑子都雖然有公務要辦,但也得先行善後。他對這位陌生的書生一無所知,不知他姓名為何,家住哪裡,只好將他的行囊仔細翻查,希望能找出蛛絲馬跡。
但是只找到一卷用絹帛寫成的書,還有十塊被壓成餅狀的銀子,鮑子都就取了一塊銀餅去買棺材等殯葬所需的用品,將他入殮,安置於當地的義莊(古時善心人士出資興建,收容無名棺木的地方)。
然後他把剩下來的九塊銀餅放在書生的頭部下面,再將那卷用絹帛寫的書放在書生腹部,然後慎重的祭拜他,並且暗暗地對書生說:「如果你的魂魄死後有知,應當想辦法讓你家裡的人知道你停靈在此處,才能帶你回家。我因為還有公務要辦理,沒有辦法為你而久留,還請諒解,我先告辭了。」說完,鮑子都再對書生拜了幾拜,告別而去。
駿馬有靈 神奇指引
幾年以後,鮑子都又到京城辦事,發現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一匹駿馬,一直跟在自己後面,怎麼趕都趕不走。別人都不能夠靠近那匹馬,只有鮑子都可以接近牠,子都覺得非常奇怪,但也不知如何是好。
等鮑子都辦完公事以後要回家,在路上不小心走錯了路,不知不覺來到一座關內侯爵的府邸門前,那匹駿馬還跟在他左右。由於天色已晚,鮑子都只好在此求借宿一晚。
鮑子都在門外呼喚侯爵的家僕,請他替自己遞上名刺(等於現在的名片)。這時出來一位領頭的大管家,一眼看見了這匹駿馬,突然神情緊張的大喊,要家丁們出來將鮑子都團團圍住。然後立刻跑進屋裡告訴侯爵說:「外面來了一位求見的客人,他偷盜了我們家走失的那匹馬。」說完趕緊遞上那張名刺。
侯爵看了名刺之後說:「我聽說鮑子都是上黨地方有名望的高潔之士,相信他不會做出這種偷盜的事情,我去問問其中的緣故。」於是侯爵馬上出來接見鮑子都,並且焦急的問道:「這匹馬是我兒子出門所騎乘的,為什麼會跟著你呢?我的兒子現在在哪裡?你是怎麼得到這匹馬的?」
真相大白 義行可風
鮑子都原本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後來靜心一想,終於知道這位侯爵就是那位犯了心絞痛,野外暴斃的書生之父,於是就將當年路上遇到書生的情形,和這匹馬追隨自己的狀況,從頭到尾都說了一遍。侯爵聽了之後悲從中來,老淚縱橫地說:「那書生就是我的兒子呀!」
侯爵請鮑子都帶路,前往當年書生停靈的義莊,找到那付棺木,命人開棺一看,遺體所穿著的衣物的確是兒子當年所穿的,檢視頭部下方,果然有九塊銀餅,腹部上方放的帛書,也和鮑子都所說的完全一致,正是兒子的遺物。
侯爵非常感激鮑子都的義舉,如果不是遇到子都,恐怕兒子早就曝屍荒野,屍骨無存,更別說那些銀餅了。如果不是冥冥之中天意安排,多年後還能讓這匹有靈性的駿馬指引,侯爵終其一生恐怕都無法得知兒子的下落,兒子也永遠回不了家鄉了。
侯爵對子都千恩萬謝,又領著全家大小,一起到郡裡呈上文書,讚揚鮑子都義助陌生人,不貪取非分之財的仁義之舉,希望郡守大人能給予公開嘉獎。從此以後,鮑子都聲名大噪,善名傳揚天下。
(事據:《列異傳》)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