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覓食記:忘不了家鄉的大餅油條

發表:2005-01-21 17: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在國內呆了20多年,嘴都給餵刁了。在家吃飯,媽媽的手藝還可以,做典型的江南飯菜。讀大學在復旦,飲食雖比不上同濟,但還可口,有機會呼朋喚友上一次館子,也嘗到不少至今令我回味的佳餚。

  可到了美國,一切都不一樣了。讀書時住學生宿舍,吃學生食堂,剛開始進食堂真新鮮,色拉桌上放著各種蔬菜:西紅柿、蘑菇、黃瓜、生菜、紅捲心菜、洋蔥、西芹、胡蘿蔔等等,紅橙黃綠,煞是好看。

  主食是三文治、比薩餅、義大利通心粉、漢堡包等,用餐是自助,手拿著盤子不知吃什麼好,只好各拿一點再澆上不知名的色拉醬,吃起來感覺像兔子吃草一般。就這樣吃了幾個星期,我難受極了,每天吃飯就犯愁。

  可飯總得吃呀,來美國前,父母叮嚀飯一定要吃好,想想也是,自己背井離鄉的不容易,總不能再虧待自己吧!再說拿獎金學一個人花綽綽有餘。於是我下決心搬到一個帶廚房的宿舍樓。雖說如今的女孩不善家政,可下碗速食麵,燒簡單的中國飯菜還是可以的。

  在美國買菜是挺省事,各種蔬菜弄得干乾淨淨、肉類切成一塊塊,包裝成一盒盒,每週去超市一次,買回來塞在冰箱裡夠吃一星期。那美國的雞跟中國的就是不一個味,記得小時候在家喝的雞湯好鮮好鮮,同樣的雞怎麼就變味了呢?還有那茄子、芹菜個兒巨大,但口感很粗,不夠細嫩。

  平時上課加上做實驗,還得做助教,夠忙的,沒有太多時間花在做飯上,往往是週末燒一大鍋米飯,一大鍋豬肉或牛肉,每天早晨帶一個便當,放上肉和飯及隔夜剩下的蔬菜,中午放入微波爐熱一下便作午餐,像我這樣過日子的留學生還真不少。中國飯菜是吃上了,但每天如此。

  留學生在美國饞中國口味也有幾個去處,逢年過節去拖家帶口的中國同學家蹭飯,一般結婚有小孩的中國人家庭都比較會做中國飯菜,這是蹭飯的經驗。其次,還可去中國餐館,開在美國的中國餐館主要顧客是美國人,那菜都是美國化的中國菜,要命的是萊裡調料極多,吃來吃去都是蠔油及醬油味道,像酸甜雞,把雞塊炸過後澆上甜甜的酸酸的汁而已,哪有雞的原味,儘管這樣我們還是常想去光顧。

  聚餐,是最樂意的,幾個留學生湊在一起,總有能做飯菜的自告奮勇露兩手,那便是打牙祭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吃火鍋,採購了一些中國食品,買一隻洋人用以炸薯條的電鍋,幾個人洗洗切切,調料自己配製,熱氣騰騰真正吃上了一頓美味,最後連湯帶水喝光了。在寒冷的冬夜,遠離家鄉,能吃上家鄉的飯菜,隨心所欲地暢談,能不醉人嗎?

  有時幾位留學生聚在一起,來自祖國各地,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吃,回味著各自吃過的難以忘懷的家鄉美食,都不勝感慨,我們美其名曰「精神會餐」。有人說他想吃黃鱔,那蜜汁過橋鱔、洋蔥炒黃鱔、蒜籽紅燒鱔筒都是令人垂涎的。

  我比較俗氣,想吃大餅油條。以前我家街對面有個小吃鋪,賣大餅油條糍飯糰,油條現炸金黃鬆脆,一副大餅油條配上一碗豆漿,在這兒可是稀罕物。有一次看到唐人街某餐館廣告說賣現炸油條,與先生興沖沖前去品嚐,結果大失所望,油條是早已炸好的老油條而已,燒餅是速凍過的用電烤一下而已,可我先生覺得還可以,大概我們都太饞了。

  一晚,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燒餅油條》,不禁大發感慨,以後我回國,回到江陰,一定把大餅油條吃個夠!


倍 可 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